现代迫击炮之祖:一战英国“斯托克斯”型81毫米轻型迫击炮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西线英国军队就遭遇了德军步兵装备的堑壕迫击炮(minenwerfer),这些新式火炮虽然射程不大,但具备极强的破坏力和远胜过普通火炮的机动性能。面对这种情况,英军开始追求属于自己的同类型火炮与德军抗衡。
1914年冬季,一位不知名的记者无意中向54岁的英国机械公司老总弗雷德里克·威尔弗雷德·斯科特·斯托克斯(Frederick Wilfred Scott Stokes)提起前线部队缺乏轻便可靠的曲射火炮。
事实上,斯托克斯的公司从未生产过军用产品,斯托克斯本人对火炮也是一窍不通。但是,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他懂得用“工程师的思维”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后来斯托克斯说:正是因为我对武器完全不了解,才能设计出简单的火炮。
在详细了解到前线部队的具体需求之后,斯托克斯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如果能让自己的产品获得军队订单,将给自己和公司的事业带来极大的转折,于是,他那颗机械工程师的大脑高速转动起来。

斯托克斯不受已有武器设计的束缚,以自己全新的理解,几乎不假思索地就在图纸上画出了简易曲射火炮的图样:一根炮管架在可以调节的两脚架上,炮管的末端装有碗状的坐板以吸收后坐力。

1914年11月,斯托克斯向战争部提交了他设计的迫击炮图纸,但是战争部认为如此简易的设计行不通。虽然如此,斯托克斯对自己的概念仍然非常自信,他坚持不放弃,回到公司继续进行实验,最终试制出了样炮和炮弹。
1915年1月,斯托克斯再次向英国战争部推荐自己的发明,取得了一些进展:战争部同意测试他试制的迫击炮。然而,两次测试的结果都很差劲,于是炮兵拒绝了他设计的武器。失败的斯托克斯毫不气馁,他对自己的火炮设计依然自信,只是不得不承认,现有样品距离成为实用的武器还有很大的距离。

屡次失败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斯托克斯先生在此之前没有任何武器设计经验,严重缺乏相关知识,不熟悉火药体系的他,一直在使用黑火药装填炮弹并充当发射药,后来才发现,自己的这种办法反倒削弱了火炮的性能。
在试制的过程中,斯托克斯为自己的新火炮定下4条“黄金法则”:
一、生产过程简单
二、设计操作简单快捷
三、重量轻
四、易于架设和瞄准
在这4条法则指导下,斯托克斯从一开始,就将火炮的生产过程考虑在设计之中。最初炮身是用管壁较厚的钢管制成,很快就被冷轧的方式所取代;炮弹起初采用尖头击针和没有药室的设计,但这样火药燃烧不充分的问题非常突出,后来他尝试了平头击针和全封闭药室,但结局却是灾难性的:差点就导致火炮炸膛。
最终,斯托克斯先生设计出了一种简单的圆柱体炮弹,炮弹尾部突出管状药室,火药气体从这里泄出,推动弹丸出膛。

1915年6月,斯托克斯先生带着他的新产品再此踏入了英国战争部大门,这一次在测试过斯托克斯的迫击炮后,战争部表示非常满意,但节外生枝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时任英国陆军炮兵副司令的宾汉少将,认为前线已经有太多的曲射武器,没必要再引入一种新型迫击炮。而这时候斯托克斯先生已经花费了3000英镑的高额经费和6个月的宝贵时间,眼看付出的努力就会因为将军的反对而泡汤。
不过,正在这时,英国陆军新成立了一个主管武器弹药的部门,也就是所谓的“弹药部”,这个部门对斯托克斯的新式火炮产生了兴趣,决定安排一次测试,在这次测试中,斯托克斯先生遇到了自己的贵人。
在火炮测试的过程中,一名在弹药部工作的皇家工兵上尉对这场测试的结果非常满意,同时对斯托克斯的设计也非常认可,这位上尉敏感地意识到,这种简便的新式火炮很适合英军与奥斯曼土耳其军队的作战,因此决心帮助斯托克斯绕过宾汉将军的阻挠。
最终,斯托克斯的设计被介绍给了英国军需部长劳合·乔治和英国第一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他们决定亲自出席迫击炮的测试实验。


不出所料,第一海军大臣丘吉尔也非常认可这种武器,鼎力相助。不久后的1915年12月,斯托克斯迫击炮正式投产,很快运抵前线,接受实战考验。
斯托克斯迫击炮的结构非常简单,只有三大部分:全长1295mm,重19.5kg的钢制滑膛身管,身管后部接有炮杵;重16.7kg的两脚架,两脚架上设有控制高低射界的高低机和控制方向射界的方向机,以及一个可以开合的环行炮箍;重12.7kg的矩形或圆角矩形座钣,座钣中央有容纳炮杵的驻臼。这三个部分加起来也不过48.9千克,而且可以轻松拆开由3名步兵分别携带,需要射击时将这三部分组装起来即可。


斯托克斯迫击炮口径为3.2英寸 ,换算过来是81毫米,发射的是斯托克斯亲自设计的圆柱形铸铁高爆杀伤弹,弹丸全质量约4.9千克,装药为质量1.02千克的TNT炸药,配用瞬发引信,发射药为质量0.98千克的颗粒状黑火药。拔去弹丸上引信的保险插栓后,将弹丸从炮口装入,并利用重力下落撞击身管底部的击针,底火引爆基本发射药和绑缚在尾管外壁上的环状附加发射药包后将弹丸抛射出去。


在西线战场上,斯托克斯迫击炮很快就以轻便、可靠征服了英军士兵,它不但可以在战壕内发射,还可以拆卸后伴随步兵进攻,成为伴随火力。很快,这种迫击炮就开始取代之前五花八门的曲射武器,广泛装备英军。
同时,士兵们也对斯托克斯迫击炮进行了不少改进。但是,在斯托克斯迫击炮服役的过程中,唯一值得一提的改进,是对两脚架的修改:最初两脚架采用倒A型框架设计,后来英军认为,这种两脚架不易架设,于是改成了更简洁的筒型支腿。


斯托克斯迫击炮的火力也相当受欢迎,它可以在一分钟之内向731米外的目标倾射25枚高爆炮弹,这种火力密度足够让德军遭受严重打击。不过英军对斯托克斯迫击炮的射程不是非常满意,于是就自行增加发射药量,这样的方法虽然成功将射程提高到了1000米的水平,但它很容易造成炮弹早炸,伤及己方士兵,因此这种做法很快便被禁止。
面对这一尴尬的局面,英军著名堑壕武器专家牛顿上尉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并使用至今,也就是所谓的“附加药包”。他用织物包裹无烟火药,做成环状药包套在炮弹尾部,利用药包爆炸产生气体,将炮弹推出炮口。这个做法的效果非常明显,不但完全解决了“早炸”的问题,还让火炮的射程增加了60%。随后,为了防止受潮,织物药包逐渐改为用摄影胶片的赛璐珞材料来制作药包。
到了1917年中期,斯托克斯迫击炮已经彻底让英国战争部改变了对迫击炮的看法,前线部队也认识到,迫击炮是一种非常适用的武器。1917年6月,英军总司令部发布的备忘录中提到某步兵旅发起冲击前,斯托克斯迫击炮使用两个无烟火药药包和“绿标”发射药,对德军阵地进行火力准备,成功的炸毁了500米外的4个德军机枪阵地,而这样的例子在当时的战场上屡见不鲜。


1918年中期,英国军队认为需要进一步增加斯托克斯迫击炮的射程。这一次牛顿上尉在参考了法国的布朗德压缩空气迫击炮后又给出了关键性的建议:给炮弹装上尾翼。
在采用了这个建议后,尾翼让迫击炮的弹道更为稳定,射程提高到了1600米。为了在增加射程的同时提高精度,炮弹的外形也由圆柱形变为了纺锤形,纺锤形炮弹的气动外形阻力更小,增加尾翼之后飞行更平稳。这两项看似微小、但却至关重要的改进,使迫击炮射程增大,射击精度也大幅提高,成为画龙点睛之笔。
经过改进以后的迫击炮,使用增程药包时最大射程已经接近2300米。一种轻型、可以伴随步兵进攻的迫击炮,终于演化完成。
斯托克斯先生因为自己迫击炮的成功而名利双收,除了因发明迫击炮而获得爵士头衔外,斯托克斯还因其发明获得了弹药部的多种形式的金钱奖励,包括军工厂每生产一枚斯托克斯迫击的炮弹,他就可以获得1英镑的奖金。


斯托克斯迫击炮的出色性能也引来了盟友的关注,而首当其冲的就是法国。法军于1914年9月在阿尔贡森林被德军的17厘米中型堑壕迫击炮狠狠的揍了一顿,于是立刻进行同类型武器的研究,但直到1915年,法军在这个领域也是远落后于德国陆军。法国也研制过自己的75毫米迫击炮,但这种武器的战斗全重达到了105千克,无法让步兵带着走,当时德军主要抵抗线与机枪巢都设在反斜面阵地,法军必须要等到越过棱线后才会发现,而此时双方的距离已经非常接近,75毫米迫击炮长射程的优势也因为目标太近而显得无用武之地。在这些因素下,法军注意到了斯托克斯迫击炮,这种火炮出色的性能给了法军深刻印象,于是马上大量引进并配发到一线部队中,陪伴步兵突进德国阵地。
到了1916年8月,法军已经在各步兵师中总计部署了190个迫击炮连,另外在陆军炮兵总预备队中保留了125个迫击炮连,这让法军得以在索姆河攻势中使用超过1,000门迫击炮,法军使用的各型火炮和迫击炮在这两次攻势中都被编到准备射击计划中,以长达数天的准备射击来摧毁躲在工事中的德军。而不像速射炮与榴弹炮浪费大量弹药却没有什么效果,
法军的迫击炮绝大部分都完成了他们的任务。在德军纪录中丝毫不讳言法军迫击炮的效率与破坏力在德军阵地中造成了无以言状的恐怖。到了1918年11月11日,法军正式把斯托克斯迫击炮列为步兵团的建制武器。
一战结束后,斯托克斯迫击炮的性能依然让法军念念不忘,于是他们在1927年基于该炮的设计推出了自己的Brandt Mle 27型迫击炮,后来柚又在1931年推出了Brandt Mle 31型迫击炮,这两种迫击炮直到1939年都还在服役,总共生产了超过8000门。而美国在1931年也对Brandt Mle 27产生了兴趣,于是引进国内进行仿造,最终成就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代名炮:M1型81毫米迫击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