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过后,巴以谁能掀起新的暴风雨
上周末,哈马斯发动的“阿克萨洪水行动”仍在继续进行,以色列的整部国家机器也从一开始的猝不及防逐渐转变过来,转入了以色列军事力量的全面动员和对以哈马斯武装的围剿。作为1973年以后以色列规模最大的军事行动,以军此番虽尚未全军出击,但已能看出2023年的以色列国防军相比人们刻板印象中历经五次中东战争的“百战雄狮”,又有了很多新的特点和变化。
开始比拼后劲的巴以
10月7日,哈马斯以数千枚火箭弹为序幕,掩护大批哈马斯突击队员以各种形式突袭以军封锁加沙地带的哨所。哈马斯的“阿克萨洪水”行动在最初3-4天内在带给世界震撼的同时,也实实在在给加沙对面的以军和犹太人定居点造成很大损失:截止10月11日,以方包括超过200名军警武装人员在内的1200人死亡、3400人受伤,至少200人沦为哈马斯的人质。在死亡的以军人员中,至少有3名上校、3名中校、9名少校、4名上尉、11名中尉、1名准尉。
再加上以色列警察部队死亡的2名总警司、8名指挥官,以及被哈马斯俘虏的尼姆鲁德·阿洛尼少将、中央特种部队指挥官谢霍夫·索拉姆等高级军官,以军在遭遇袭击的头72个小时里损失的军官数量之多、级别之高,在以色列不长的建国历史中堪称罕见。
同样令世界大跌眼镜的,还有以军面对此次突袭,第一时间内相对巨大的装备损失:在1-2天时间内,加沙周边的以军至少因为被缴获和被击毁而损失9辆梅卡瓦主战坦克、两位数的装甲输送车(“雌虎”+M113),以及数量更多的轻型轮式战术车辆。对于加沙地带这个全世界公认的“低烈度治安战”作战区域而言,这种堪比俄乌战场的损失规模,也说明哈马斯本次进攻的特殊性。
哈马斯长期居于加沙地带一隅,在人员、装备、经费、训练等领域几乎样样都缺,同时又缺少适合战争的军事环境,想要组建一支和以色列国防军对抗的武装力量的难度,显然是难于上天。虽然本轮奇袭中依托大规模渗透和组合拳攻击,哈马斯武装成功攻击了包括沙龙师师部所在军事基地、加沙周边犹太人定居点等一系列目标,给以方造成不小损失,同时还使用大量火箭弹对加沙周边多个城镇进行攻击,但如果从严肃的军事战役角度看,这一系列行动的战果很难进一步扩大或巩固。
一方面,哈马斯的攻击采取的是大规模小分队渗透,这是其作战行动能够深入加沙地区,达成作战突然性的前提,但小分队渗透战术无法集中兵力,虽然足够进攻无武装或只有少量警备人员的犹太人定居点,但无法成为聚歼敌人的规模有生力量,也缺少坚守大规模据点的能力。
另一方面,加沙地区遭到以色列长期封锁,缺少武器装备生产能力。尽管哈马斯为此次行动囤积了大量的进口和自制弹药,但“阿克萨洪水”发起之初的大规模火力准备和作战行动已经消耗了大量弹药,考虑到针对以军后续机械化部队的作战必然需要海量的反装甲弹药和其他武器损耗,哈马斯现存的弹药是否足够支持后续的战斗也值得怀疑。
点击查看大图
相比之下,以色列在第一波遭遇大量人员和装备损失之后,在如何应对加沙地区的哈马斯武装力量方面反而没什么犹豫。以色列很快成立战时紧急政府,宣布开始全面动员,征召多达36万后备役军人,一方面加强约旦河西岸及黎以边境方向的防御力量,另一方面则为再次进攻加沙地区,重创乃至肃清哈马斯武装力量集结相应力量。
与此同时,以色列相当熟稔地切断了加沙地区的供电、供水以及各种人道主义救援物资,开始对加沙地区进行全面封锁。以色列空军和部分先期抵达的炮兵则开始分区分批对加沙地区哈马斯的重要建筑和平民目标进行有规划地狂轰滥炸。
在外界刻板印象中,以色列作为五次中东战争的最大赢家,几次面对装备并不落后的阿拉伯联军都大胜而归。这种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除了以上的措施外,以色列还采取了其他的行动来应对哈马斯武装力量。例如,以色列加强了与美国的合作,得到了更多的军事援助和技术支持。此外,以色列还向欧盟和其他国家寻求援助,以获得更多的经济和政治支持。这些措施有助于以色列更好地应对哈马斯武装力量的挑战。
在以上的文章中,我们介绍了以色列如何应对加沙地区的哈马斯武装力量。通过全面动员后备役军人、切断哈马斯武装力量的供给和封锁、以及采取军事打击措施等手段,以色列成功地削弱了哈马斯武装力量的战斗力,并使其难以发动有效的进攻。此外,以色列还通过加强与美国的合作并寻求欧盟和其他国家的支持来增强应对哈马斯武装力量的能力。尽管这些措施可能会导致以色列面临更多的国际批评和制裁,但它们仍然成功地帮助以色列应对了加沙地区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