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3.3.6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本文转载自三联书店1960年 仅供学习参考】
6、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每一历史时期的科学获得的知识都具有一定的不完全性和不完善性。认识真理的过程中的进步就在于,真理的这种不完全性和不完善性逐渐消除,减少,而对于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的反映的精确性和完全性则日益扩大。
必须划清什么是科学进步的敌人所经常采取的有意识的欺骗,什么是由于客观条件(某一领域的一般知识水平不高,科学研究所应用的技术设备不完善,等等)而产生的认识过程中的错误和迷误。认识的辩证矛盾性表现在,真理常常是同迷误一起发展起来的,而且有时出现这样的情况: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论成了真理发展的形式。
整个19世纪的物理学都以光的波动说为基础。20世纪初期发现,光的波动说是片面的和不完全的,因为,光同时具有波和微粒的特性。但是,片面性的波动说却使得科学家们做出了许许多多重要的发现,使许多光学现象得到了解释。
黑格尔在谬误的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所制定的辩证方法,就可以说是真理在错误理论的形式中得到发展的例证。
人类的认识以及人们所获得的真理的不完全性、不完善性,通常都以认识的相对性来表示。相对真理 这是不完全的,不完善的,非最终的真理。
但是,如果我们停留在确定人类认识的相对性上面,而不继续前进去研究绝对真理问题,我们就会陷入许多现代物理学家经常陷入的并被唯心主义哲学家巧妙地利用着的那种错误之中。他们只看到人类认识的相对性、弱点和不完善性,因而走上了否认客观真理的道路,走上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的道路。从这种片面的相对,主义的观点出发可以证明一切诡辩、一切臆造都是正确的,因为一切都是相对的,没有什么绝对的东西!
列宁说过,唯物主义辩证法承认我们的一切知识的相对性,但承认这一点,“不是在否定客观真理的意义上,而是在我们的知识向客观真理接近的界限受历史条件制约的意义上”[1]。
在我们的永远相对的知识当中,有这样的客观真理的内容;这种内容在认识过程中保存下来并且成为知识进一步发展的依据。人类认识的相对真理中的这种永久性的内容,就叫做绝对正确的内容,或简称绝对真理。
承认绝对真理来源于承认客观员理。事实上如果我们的认识反映客观实在,那么,尽管有难以避免的不确切性和错误,但其中一定有某种毫无疑问的、有绝对意义的东西。列宁指出:“承认客观的即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真理,也就是这样或那样地承认绝对真理。”[2]
古代希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就教导说,生命是从无生命物质产生的,人来源于动物。例如,阿那克西曼德(公元前6世纪)认为,最初的生物是由海底粘泥形成的,而人则起源于鱼。科学的发展表明,古代希腊哲学家关于生命和人类的起源的观念,是非常幼稚的,并且是错误的。但不管怎样,他们的学说当中有某种绝对正确的东西,这就是关于生命和人类都是自然产生的思想,科学证实并保存了这一思想。
承认绝对真理,立刻就划清了辩证唯物主义同不可知论者和相对主义者的观点的界线。后者不愿意看到人类认识的强大力量,它的可以揭穿自然界一切奥秘的战无不胜的力量。
人们常常说,人类知识中的绝对真理不是那么多,而且都是老生常谈,即人所共知的道理。例如“2+2=4”或“伏尔加河流入里海”之类。他们说,这些道理是绝对的,最完全的真理,但它们没有什么特别价值。
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实际上,人类的认识包含着许多非常重要的绝对正确的原理。科学的继续进步是不会改变这些原理的。例如,哲学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和意识第二性的论断,就是这样的。关于社会如果不生产物质资料就不能存在和发展的原理,是绝对正确的。达尔文学说中的有机物种发展以及人起源于动物的思想,是绝对真理。
在科学的理论和规律中都包含着这样的绝对真理。人们以这些绝对真理作为自己实践活动和理论活动的指南。
但是,辩证唯物主义把认识看成是一个过程,它对待绝对真理也是这样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谈到绝对真理时所指的,不仅是例如“拿破仑死于1821年5月5日”一类的个别的最终的真理,它还为绝对真理这一概念增添了更广泛的意义。绝对真理,这是在相对正确的知识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绝对正确的内容,这是对客观世界的越来越完全、越深刻、越准确的反映的过程。
注:
[1] 《列宁全集》,1957年人民出版社版,第14卷第136页。
[2] 《列宁全集》,1957年人民出版社版,第14卷第1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