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凶猛的鸟儿:德国信天翁D.I战斗机与信天翁D.II战斗机

2020-05-06 17:57 作者:女神是天依  | 我要投稿

    1916年10月18日,英国皇家陆军航空队第32中队的飞行员埃德蒙德.L.刘易斯(Edmund L.Lewis)提笔给家人去信:“你们一定从报纸上看到了铺天盖地地宣扬我们如何掌握空中优势的文章。当然,我们在去年6、7、8月的时候的确握有优势,但现在已经彻底失去了......只要德国人愿意,他们可以随时用他们的快速飞机飞临我们的机场,而我们对此竟然完全无能为力。”刘易斯是一位德.哈维兰DH.2战斗机飞行员,这种后推进式飞机曾在终结“福克式灾难”的战斗中居功至伟,然而一年后的现在竟沦落到“无能为力”。造成这一不利局面的“德国快速飞机”是新锐的信天翁(Albatros)双翼战斗机。尽管这个家族的“初代”:信天翁D.I战斗机与D.II战斗机才初登战场不久,但对协约国飞行员来说,一种远远比福克式单翼战斗机更可怕的威胁来临了。

可怕的“信天翁”

     出人意料的是,继福克单翼机之后成为德国空战主力的信天翁战斗机,是以仿造协约国战斗机为开端的。但这种“仿造”只是基于技术特性上的“神似”,同时在机身设计上异常独到、独树一帜,因此才有人评价道:对“纽波特王朝”的模仿,悄然拉开了“信天翁家族”的序幕。

    1916年春夏季,法国的纽波特11战斗机大量出现在西线上空,迅速以灵巧和快速等优点终结了福克单翼机的时代。纽波特战斗机的声望如日中天,其表现令德国飞行员大感惊愕,其中的旗帜性人物奥斯瓦尔德.波尔克甚至声称“渴望能获得这种飞机”。深感震惊而又无计可施的德国军方只得下令尽快仿制这种小巧却致命的敌军机型,这便是信天翁公司的第一种战斗机:信天翁D.I的由来。

信天翁D.I战斗机

    不过,设计师罗伯特.泰伦(Robert Thelen)和R.舒伯特(R.Schubert)等人显然不会满足于只是全然照搬纽波特的外形而已。相反,他们在研究了法国飞机获得灵巧和速度的奥秘后,推出了独具匠心的设计。信天翁D.I机身结构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采用常规的机身蒙皮,而代之以完全由木夹板拼制而成的机身。这样做的好处有很多:首先,他显著提升了机身强度,机身在中弹后的生存性良好;其次,木结构的总质量居然还要轻于蒙皮结构;其三,造价也更加低廉。

罗伯特.泰伦

    D.I的一大特色是机身外形。信天翁战斗机的机身造型截然不同于当时的军机,是一种独特的纺锤体流线型,这种漂亮的造型此前已经在信天翁C系列侦察机上得到了成功运用,现在成为了信天翁战斗机的鲜明外形特征。因为信天翁战斗机所具有的流畅而优雅的外观,有人形象地称之为“野兽中的美女”。

信天翁D.I的侧视彩图

    信天翁D.I战斗机的动力由一台强悍的梅赛德斯D.III型160马力汽油发动机提供,这使该机成为那时德军中动力最强劲的战斗机。在这台发动机的支撑下,D.I得以在安装两挺斯潘道LMG08型航空机枪的情况下,空中机动性丝毫不受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两挺机枪系射击同步,而且直接安装在飞行员座舱正前方,这一布局后来成为各国战斗机的标准配置。

梅赛德斯D.III发动机
可以通过这个电脑绘图看到信天翁D.I的机枪布局

    D.I战斗机研制过程中,以作战狂野而知名的王牌飞行员鲁道夫.贝特霍尔德(Rudolf Berthold)见到一架D.I的原型机后,立刻对它“一见钟情”。他当即要求把这架原型机带到前线去,在这个要求被理所应当的婉拒后,他又提出了自己的期望:“我希望能够在5月把信天翁双翼机带到前线去。在索姆河之战开始时,我们必须拥有足够数量的这种性能卓越的战斗机。”

鲁道夫.贝特霍尔德

    新式战斗机的到场比贝特霍尔德的预期晚了几个月。不过,坚固、快速、火力强大的信天翁D.I一经登场,便立即取代了福克E型单翼战斗机和哈巴斯塔特D.I战斗机成为了德国陆军空勤队的有力武器。一个“鸟儿”凶猛的时代就此到来了。

    信天翁D.I的到来可谓恰逢其时,前线的德军航空部队正在进行重大编组调整—根据波尔克的建议,创立专门的战斗机单位“狩猎中队”(Jasta)。尽管波尔克是“始作俑者”,但是最早创立的狩猎中队却并非是他的第2中队。比第2中队早4天,第1狩猎中队于1916年8月23日成立,它也成为了第一个装备信天翁D.I的战斗机单位。

    由于在创立时间和番号数字上都占尽先机,第1狩猎中队自然给人以精英部队的遐想,然而它却名实难符,总共只产生过寥寥数位王牌飞行员。该中队的第一位成功者是库特.文根特,他是德国最早几位单座战斗机飞行员之一,正是他取得了福克单翼战斗机的首次空战胜利。在加入第1狩猎中队时,文根特已经有13个战果在身。接着驾驶信天翁D.I战斗机又取得了另外6个。不过到了当年9月25日,他便死于法国N 3中队“鹳鸟王牌”之一:阿尔弗雷德.赫塔克斯(Alfred Heurtaux)之手。

库特.文根特
阿尔弗雷德.赫塔克斯。他击落文根特时驾驶的是斯帕德S.VII型战斗机

    第1狩猎中队“土生土长”的飞行员中,最成功的人物是汉斯.冯.寇德尔(Hans von Keudell)少尉,从1916年8月至1917年1月,他共击落了11架敌机。不过在2月15日,他在驾驶信天翁时被英国飞机击落身亡。

汉斯.冯.寇德尔

    到1916年行将结束之际,前线狩猎中队的数量已攀升至26个。第6狩猎中队飞行员卡尔.穆勒尔的日记可以说代表了该中队刚接收该机时大家的普遍感受:“(信天翁D.I)爬升率极佳。由于装有沉重的直列发动机,我们在向较低位置的敌机俯冲攻击时能够获得令人非常满意的加速度,现在可以肯定,距离我们取得空战胜利已为时不远了。”

    D.I的量产时间很短,总共只生产了50架,这是因为生产线根据前线的反馈,迅速转产改进型的信天翁D.Il了。针对飞行员们报告称D.I存在“视线较差”的问题,信天翁公司将上机翼的位置适度做了调整,将其略为下移更靠近机身,从而改善向前和向上的视野。除了这一改动,D.II在其余结构上和D.I完全一致,所以这两种型号的飞行性能几乎相同,只是D.II的实用升限高出200米左右。

信天翁D.II战斗机
D.II的侧视彩图

    信天翁D.II战斗机于1916年9月起装备部队,仅比D.I的装备时间晚了一个月。信天翁公司共制造了200架D.II,另外LVG公司按照授权制造了一部分。当年11月,德军共拥有50架D.I和28架D.II,到了1917年1月,D.II达到了其装备数量的最高峰:214架。

一位飞行员与自己的D.II的合影
被法军缴获的信天翁D.II

    尽管是第二个成立的,第2狩猎中队却是最早投入实战的单位—其第一次战斗巡航时间要早于第1狩猎中队。在于1916年9月接收信天翁D.I后,中队长波尔克和另外5名飞行员在9月17日进行了第一次飞行。在康布雷附近,初上战场的信天翁遭遇了7架英军的FE.2b型飞机,结果创下5比0的大胜,波尔克上尉也因此再一次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人物。

    信天翁战斗机在西线上空持续逞凶,从1916年10月22日-10月31日的短短9天时间,英国皇家陆军航空队就有18架飞机被信天翁战斗机击落。波尔克上尉所倡导的狩猎中队和信天翁战斗机同时被证明是成功的。德国人再一次夺取了西线上空的霸主地位。在此期间英国飞行员的忧虑,可以通过他们的王牌飞行员麦克古登的日记窥见一斑。这位后来击落数达57架的精英,那时才刚刚在自己的DH.2战斗机上获得了第一次空战胜利。在目睹了信天翁战斗机横行无忌的场面后,他无可奈何地写道:“我们继续着我们的飞行,但我们很难取得什么战果,因为德国的信天翁比德.哈维兰飞机强太多。”

    信天翁D.I战斗机

       机组:1人

       机长:7.4米  上翼翼展:8.5米  下翼翼展:8米  机翼面积:22.9平方米  机高:2.95米

       空机重:647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898千克

       动力装置:1台梅赛德斯D.III型发动机

       最高时速:175公里/小时

       实用升限:5000米

       爬升率:2.8米/秒

       武器装备:2挺斯潘道LMG08/15型航空机枪


    信天翁D.II战斗机

       机组:1人

       机长:7.35米  上翼翼展:8.5米  下翼翼展:8米  机翼面积:24平方米  机高:2.71米

       空机重:647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898千克

       动力装置:1台梅赛德斯D.III型汽油发动机,功率160马力

       最高时速:170公里/小时

       实用升限:5200米

       最大续航时间:1.5小时

       武器装备:2挺LMG08/15型7.92毫米航空机枪

凶猛的鸟儿:德国信天翁D.I战斗机与信天翁D.II战斗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