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蜀汉灭亡后,司马氏为何不趁胜进攻消灭东吴?(上)

2020-05-06 17:47 作者:TzuMoSa  | 我要投稿

前言:魏景元四年(263年)五月,执掌曹魏政权的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等兵分五路进攻蜀汉。同年十一月,蜀汉后主刘禅向邓艾投降,蜀汉灭亡。

话说三国鼎立,基本格局是吴蜀联合抗魏,蜀汉既灭,东吴唇亡齿寒。此时,魏国本可以趁战胜之威,顺势进攻东吴。然而,实际情况却是,直到晋武帝咸宁五年(279年)十一月,才由西晋发动灭吴之战,次年(280年)三月,孙晧向王濬投降,吴灭,三国统一才算完成。此时距离蜀灭已经过去了将近十八年。

司马氏在灭蜀之后为何迟迟不进攻东吴?倒不是司马氏没有灭吴之意。在伐蜀之前,司马昭就曾说:“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后,在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之势也。”但是,司马昭没有实现灭蜀三年后伐吴的计划,而是拖到了十八年后。这是为什么呢?


(一)灭蜀的进度超出预想,司马氏尚未做好灭吴的准备

司马昭派钟会、邓艾等伐蜀,前后仅用六个月的时间,蜀汉就灭亡了。蜀汉灭亡的速度之快,远超司马昭的想象。实际上司马昭没有做好蜀汉迅速灭亡后立即伐吴的准备。

这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来。

第一,魏(晋)缺乏足够的战船来装备水军。伐吴需要大量造船以装备水军,司马昭也说伐吴要“水陆并进”。但司马昭在世时从未实行过大规模的造船行动,直到晋武帝泰始八年(272年)王濬任益州刺史后,“乃作大船连舫”,才开始造船,着手伐吴的具体准备工作。

第二,荆、扬地区的军粮储备不足。据《晋书·羊祜传》,泰始五年(269年)羊祜任都督荆州诸军事时,“(羊)祜之始至也,军无百日之粮”。后来羊祜在荆州分兵屯田,数年之后军粮危机才有所缓解。

第三,西晋建立后,中原地区频发自然灾害,客观上制约了伐吴大计。据史载,晋武帝泰始四年(268年),“青、徐、兖、豫四州大水”。泰始五年(269年),“青、徐、兖三州大水”。泰始七年(271年)五月,“雍、凉、秦三州饥”,同年六月,“大雨霖,伊、洛、河溢,流居人四千余家,杀三百余人,有诏振贷给棺”。泰始十年(274年),“夏,大蝗”。咸宁元年(275年),“大疫,洛阳死者以万数”。咸宁二年(276年),“春旱”,同年闰九月,“荆州五郡水,流四千余家”。咸宁三年(277年)六月,“益、梁八郡水,杀三百余人,没邸阁别仓”,同年九月,“兖、豫、徐、青、荆、益、梁七州大水”。咸宁四年(278年)六月,“丁未,阴平、广武地震,甲子又震”,同年七月,“荆、扬郡国二十皆大水”等等。这些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严重影响西晋的农业生产和财政收支,进而影响军事后勤补给,使西晋不得不一再推迟伐吴的时间。


(二)灭蜀之后发生邓艾、钟会之乱,蜀地局面不稳定

蜀汉后主刘禅投降后,魏军主将钟会野心膨胀,先是诬陷邓艾,继而发动叛乱,企图占据成都。钟会的反叛虽然失败,但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三国志·后主传》载:“(钟)会既死,蜀中众军钞略,死丧狼藉,数日乃安集。”

钟会之乱及其引发的后续动乱,表明司马氏控制的魏国政权无力稳定蜀中局面,对益州的接管和统治可以说是失败的。正因如此,许多人对魏灭蜀后能否有效统治蜀地持不看好或是迟疑观望的态度。

例如蜀汉负责南中事务的安南将军、建宁太守霍弋,在听说成都失守后没有马上投降,而是认为:“今道路隔塞,未详主之安危,大故去就,不可苟也。若主上与魏和,见遇以礼,即保境而降,不晚也。若万一危辱,吾将以死拒之。”霍弋的真正意图是要看看魏国能否在蜀中站稳脚跟,才决定是否投降。刘禅的安危,只是他考量的因素之一。

与霍弋的想法类似的,还有蜀汉巴东领军、巴东太守罗宪。罗宪知道刘禅已经投降的确切消息后,仍然“率所统临于都亭三日”。“都亭”即郡县所置的驿站、招待所,罗宪带兵屯驻驿站,显然是不打算马上投降的。后因东吴来袭,罗宪不得已才向魏国安东将军陈骞请降。

在接下来的数年里,蜀中地区政局动荡,兵乱、民变不绝于书。《华阳国志·大同志》载,泰始四年(268年),“故中军士王富,有罪逃匿,密结亡命刑徒,得数百人,自称诸葛都护,起临邛,转侵江原。”又载,泰始七年(271年),“汶山守兵吕臣等杀其督将以叛”。《资治通鉴·晋纪一》载,泰始八年(272年),“汶山白马胡侵掠诸种”。《晋书·五行志》载,泰始八年(272年),“益州刺史皇甫晏冒暑伐汶山胡,从事何旅固谏,不从。牙门张弘等因众之怨,诬晏谋逆,害之。”张弘叛乱时,“其众抄掠百姓”,直到王濬出任益州刺史数年后才渐次平定。

就是在王濬任益州刺史期间,也还是发生了咸宁三年(公元277年)犍为郡民陈瑞妖言聚众、咸宁四年(278年)汉中郡吏袭祚等谋杀太守姜宗以叛等恶性事件。

频发的动乱,反映蜀汉灭亡之后蜀地政治局面混乱、社会矛盾尖锐,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此前蜀汉对蜀地的统治是比较成功的,因此蜀汉政权一旦消失,各种问题就纷纷爆发出来。

为了稳定蜀中局面,司马氏也采取了一些措施。首先是派出王濬、唐彬等精干得力的官员出镇蜀中。其次是将后主刘禅、蜀汉旧官、世家大族迁往洛阳,加强控制,防止这些人支持、参与动乱。三是大量起用益州本地士人,例如罗宪降晋后,晋武帝向其询问蜀地人才,罗宪推荐常忌、杜轸、陈寿等十余人,立即得到任用。四是对蜀地民众实行减税赋、免徭役等政策,以收揽人心。司马氏花了十多年时间,逐步将蜀中局面稳定下来,这才能着手准备伐吴之举。


(三)司马昭突然病死,司马炎需要时间来巩固政权

按照司马昭原定的灭蜀三年后伐吴的计划,他本应于公元266年伐吴。但实际上,司马昭在魏咸熙二年(265年)八月就病死了,继位的司马炎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巩固自身地位,完成由魏入晋的禅代大业,然后才有精力考虑伐吴。

经过三代人的努力经营,司马氏在魏国的政治地位已经无可动摇,司马氏迟早取代曹氏当皇帝也已经成为朝野共识。司马炎继位后,国内没有发生像“淮南三叛”那样的大规模反抗,权力交接非常顺利。

即使如此,新继位的司马炎在声望、能力、经验方面与父亲司马昭相比还是差了一截。因此,司马炎面临的首要任务,与司马昭不同,他首先得花费时间来巩固自身的政治地位,压制曹魏势力的反抗,才能接下父亲的担子,完成禅代,同时还要处理、安置好宗室和功臣,理顺统治集团内部利益关系。在此之后,司马炎才能够将精力转到对外的伐吴大计之上。

未完待续……



蜀汉灭亡后,司马氏为何不趁胜进攻消灭东吴?(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