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书人与剧中人 ——读《沉香屑》有感
一炉香,一故事。
天真少女访姑家,
明知虎穴仍入楼,
甘愿委身风流子,
为爱愿当交际花。
这部中篇小说自发表以来便蜚声文坛。该篇小说描写刻画极为细腻,有着鲜明的作者个性。传言他的这部作品被改编为上世纪的《侬本多情》电视剧,现又被搬上电影荧幕,不出意外2021年便能在大荧幕上看到了,而作为这部电影里的女主角葛薇龙扮演者马思纯却在读完这本小说后留下那么一段感想:爱不是一个人的卑微,而是两个人的勇敢。她的这一番话引起很多争议。
在我看来1000个读者有1000个哈姆雷特,自然每个人阅览完这部小说的感想也自会不同,阅读这本小说可以结合其作者的写作时代背景来看,也可以结合作者自身的生活经历来看,从小说回过神来以后又可以思考一番,在这里得到的收获又是什么?
或许写下这个故事的人,不曾想自己也差点成了剧中人。这部小说里的女主角葛薇龙还是有一些作者的影子在里面的。1943年5月张爱玲写下了这篇小说,同年年底,他遇见了他的乔琪乔:胡兰成。纵使知道他是个风流浪子品行败坏不检点,她还是无法自拔地爱上了才华横溢的他。同样是一个姑娘从上海跑到香港生活的故事。同样曾三更半夜偷偷在姑姑家约会,不得不说极为巧合,不知是情人的游戏按了书中的戏码走位,还是一切都是上天精心的安排,写书人亦成戏中人。
她在赠胡兰成的照片后面写道:“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也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朵花来。”能信手写下这样通透爱情观念的人却也不可避免的沉沦在感情里。一个作家在写小说的时候,有时候也是在写自己,他会把自己带入一个角色,用这个角色的视角去观察周遭的事物。她字里行间落笔那般认真,周遭的事物形态都被言语描绘出来,真好似纸上放一场电影。读罢小说便能窥得作者的感情观了,她爱一个人或许爱得太卑微,或是无论是谁,当真正爱上一个人的时候,便觉得自己哪都不够好从心底发出几许自卑感呢?或许只有经历过这般刻骨铭心感情的人,才能读懂这沉香屑里的少女心事。
那个年代,多的是兵荒马乱,就连看似繁荣的香港背后也尽是虚无与迷茫。灯红酒绿,纸醉金迷,那是个怎样的时代?读完大学能找到的工作所得微薄的薪水也仅能维持生计。书中的女主角如果没有张爱玲这般的才华,能靠着什么留下去呢?一般女子哪有这样天生的才华,哪有这样的人生阅历,仅靠着一身好皮囊,在这个声色犬马的社会中寻口饭吃。那个时代哪有那么容易能够体面的活着。苟延残喘,苟且偷生,她好似得偿所愿,不是最后不是帮姑姑弄人,就是帮丈夫弄钱。如果是生活的本质是交易的话,也仅是她自愿的选择。她在结尾自嘲自叹,到底是这个时代的悲哀,还是她自己心里的归宿需要呢?是的他很聪明,他很理智,他很清醒,但他宁愿这般沉沦清醒的活下去。刚开始有多踌躇与犹豫,多少次试图离开这个地方,到了最后就有多坚决的决意用这种方式活到最后。“谁家陌上少年,足风流,妾拟身嫁与,纵被无情弃,不能羞!”男权社会下,她已经不是清白身了,亦走不了回头路。金钱换美色,美色换金钱。在这个时代里学会生存,也是她们看似体面一种生活方式罢了。葛薇龙和乔琪两个人若是没有感情,若是没有利益纠葛,那就没有在一起的必要。那个年代里女子的观念哪能跟现在的女性一样呢?她该是庆幸的,他选择和她在一起而不是别人,就算不是唯一也是正房。他也该是庆幸的,他有了他她自不担心生活的花销,她也碍不着他出去风流玩耍。可是在我们现代女性看来这一切都还是很悲哀的吧,就像这炷香到了最后都化成了灰一样,留下残余的一点香气,告诉我们这便是属于那个时代的一丁点气息,来自香的叹息。
“富贵皆幻影,男子俱薄情。
”写这本书的人终究不是剧中的人,张爱玲对这个风流翩翩花公子虽然有过一段很深厚的感情,但看穿他的本性后还是毅然决然斩断了情缘。一身才华的她还是幸运的,惊才绝艳的文笔让她赢得了那个仍是男尊女卑时代经济独立的机会,他后来接到她的信: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了的。这次的决心,我是经过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彼时惟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她随信附上三十万元,那是《新不了情》和《太太万岁》的全部稿费。
在我眼里,比之于才华,比之于为追求耍手段所说的甜言蜜语,对方的人品才是重中之重。若不是张爱玲,谁愿去了解胡兰成这样的薄情汉呢?若不是葛薇龙真的爱上了乔琪,谁愿为这样一场悲剧而叹惋呢?应当庆幸我们不在那个时代。历史早已过去,这个时代的我们,能选择的更多,学会自爱自重、经济独立、人格独立、及时止损,便能更多避免这般的感情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