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国考申论(副省级)大作文解析:“流动与新生”——出题人的开卷考试
还是和往年一样,简单解析一下国考申论大作文的情况。
每年我都会照惯例解读国考申论的副省级考卷,因为大作文的命题,往往是追随很多政策立意的角度,有高度,有空间。
今年国考申论副省级考卷大作文的命题为:
以“流动与新生”为题,结合相关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见解深刻;参考材料,不拘泥于材料;思路清晰,语言流畅;1000字——1200字。
题目命题中给出的“流动与新生”,又是个堪称引发思辨话题的典范命题。
还记不记得2021年国考申论大作文副省级考卷中的“夜色难免黑凉,前行必有曙光”,记不记得2022年国考申论大作文副省级考卷中的“今天的思维和播种,决定了我们未来的收获”,前面两年的命题中明确引导考生往两对概念的关系上思考,今年的国考申论大作文依然是这样的命题方式,依然是给出了一对概念,依然是原来那个配方。
题目中的一对概念,分别是“流动”和“新生”,一个考察点,如何讲好“流动”和“新生”之间的关系。
流动和新生,说起这个题目,想必很多同学第一时间想起的,就是我们最近的疫情措施调整了。从去年12月下旬开始,我们迎来了比较密集的调整期,一直到现在。值得一提的是今天,也就是2023年1月8日,乙类乙管正式实行。很多考生可能大脑中第一时间想起的就是,疫情的放开所带来的流动,无论是人员的流动还是经济的流动,在很多人那里意味着新生活的开始。
那很多人也会把这个作为一个立意方向来写。我觉得方向没错,但具体把握上要掌握好。
要知道我们依然要结合材料,前面几则材料里提到的桥梁建设、窑洞修复、河流流域文化建设、产业发展等领域,也告诉我们,辨析流动和新生的关系以及论证他们,不能只局限于材料,但也不能完全脱离材料。材料+拓展的现实结合,往往给我们带来最好的效果。
因此我更建议大家,要通过现象挖哲理,而不是通过哲理带出现象。疫情可以讲,可以作为一个论点,但是主要是对我们得出哲理的论证。
当我们把目光再回到流动和新生上时,我们要知道这一对概念所代指的是什么。流动,其实带来的结果就是改变,或者说,流动就是改变的一个代名词。我在写这一段的时候,突然想起一个人群,流动务工群体。他们远离家乡的流动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改变。改变所追求的是什么,是新的生活。从这个人群的概念辨析和内涵讨论中,我们其实已经把这个题目的很多内涵不经意地表现了出来。当我们把视角从个体放到群体,再从群体放到领域,再从领域变成更加宏观的政策视野中,我们就能明白,流动更像是一种因势利导的改变,就像河流会因为地形的差异而改变自己的表现形式,比如路过峡谷会变为瀑布,路过平原会形成大泽,路过盆地则形成泥沼,而在更宏观的视野里,我们的决策也是一种不断地遵从实际变化而变化的改变,有时候我们也将里面的一些大动作,称之为“改革”。
所有的“变”,是为了追逐“新的生活”,那么变是什么,新的生活是什么,如何由“流动”而入“新生”,我想这就是题目命题者留给大家的开卷考试了。
最后祝每一位参加国考的学子,都有所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