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思维导图《傅佩荣细说老子》

该思维导图是根据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傅佩荣细说老子》编写而成的。这本书是傅佩荣教授研究《老子》的心得著作,在对原文的翻译方面与其他的《老子》版本有所不同。在总序中傅佩荣教授说到:“我为了翻译《老子》,至少看了五六种市面上找得到的版本。虽然这些版本都是很有权威的学者翻译的,我看了之后还是觉得实在应该重译。”因为翻译的不同,所以在解读方面也与其他版本的《老子》有很大的不同:“很多学者注解时喜欢说‘王弼这样说’、‘河上公这样说’、‘王安石这样说’、‘苏辙这样说’、‘朱熹这样说’......古人的看法就一定对吗?如果都对的话,就相互矛盾了,因为他们之间的立场不同。”所以,在看翻译和注解方面,要以参考为主,不要以否定的态度对待其他不同版本的《老子》解读作品。《老子》全书八十一章,合计才五千多字。薄薄的一本其内容却是何等丰富又有深度!倘若全片通读下来,所花费的精力不比读千页厚本的小说少。

《老子》又名《道德经》,第一章到第三十七章叫做《道经》,第三十八章到八十一章叫做《德经》。“《道德径》的‘道德’跟一般所谓的仁义道德不同......‘道’是究竟真实,属于本体的层次,看不清楚,也摸不着......老子认为‘德’与‘善’有点接近。”理解《老子》的要点在于两个关键词,一个是“道”,一个是“圣人”。“道”是永恒不变,是究竟真实。天底下的万事万物来自于“道”,最后又回归于“道”。老子创造“道”的概念,其目的是为了帮助生活在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世界里的人们摆脱空虚感和无助感。让人们领悟“道”,将人生寄托在这永恒不变的基础上,并以此关照人间,安排自己的生活方式。所以傅佩荣教授才会说适合学《老子》的有三种人:“第一种是年纪大的人;第二种是非常失意的人;第三种是非常聪明的人。”
道家“圣人”与儒家的”圣人”不同,成为道家的圣人有两个前提:第一,他必须悟“道”,;第二他必须是统治者,因为统治者有很大的权力调整人类社会。而儒家则是身先天下者,皆可以为“圣人”。弄清楚这两个关键词对理解《老子》全书有很大的帮助。
思维导图一共有两张,《道经》的与《德经》的。由于教授在解读时扩展的内容很多,为了让思维导图看起来直观便于理解,我尽可能地截取每一章解读的重点,在学习思维导图时还请读者配合着《傅佩荣细说老子》这本书来进行学习。并且,我的能力有限,思维导图的效果还并不够好,读者主要以参考为主,有不足和错误之处还请指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