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早期奥斯曼的统治体系(下):国家之主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
本文作者:念缺一
在前文之中,我们提到了奥斯曼帝国的被统治阶级的概况,接下来我们要谈一谈奥斯曼国家这位至高无上的帕迪沙了。
在奥斯曼政权的建立过程之中,穆罕默德二世显然是其中最集权的君主,他征服了君士坦丁堡,彻底让小亚细亚的土耳其人臣服,并且在波斯的威胁下保卫了国家,从此,奥斯曼政权的统治者开始以“帕迪沙”之尊正式成为国家的主人,从而进一步集中世俗权利,奥斯曼统治者对国民的生杀大权,也被书写入他们的头衔:“臣民脖颈的拥有者”。
被统治者以“帕迪沙”来称呼他们的君主,但他们是如何称呼这个政权的呢?
奥斯曼帝国的正式名称直到19世纪末才在1876年的宪法中确立,帝国的官方名称为“奥斯曼国”,在那之前奥斯曼没有正式的国名,民众和学者一般会把政权记为“奥斯曼家族”。
在之后奥斯曼帝国对外交流中,它的自称一般是这个“至高之国”,可以简称为“上国”,在中后期,奥斯曼政权也使用过“神护之国土”代表国家。

当然“官方国名”的说法也是一个现代的概念,比如萨法维波斯帝国就由于其苏菲教团属性,在立国之初一般称呼自己所统治的国家为Mamalik-i Mahrusa,意为“受神保护的领地”,以此来突出统治者的神圣性。
在对外交流中,奥斯曼政权的意义也屈尊在统治者之下,我们的主人、罗马人、阿拉伯人、波斯人的苏丹和帕迪沙,是比“至高之国”更有存在感的,奥斯曼统治者作为国家唯一的主人,在这样的世界观中,帝国为苏丹一人独享。
需要说明的是奥斯曼皇族虽然自认为是突厥人,但奥斯曼皇族说奥斯曼语和波斯语,把土耳其语认为是一种低贱的文字。(奥斯曼语大概可以理解为一种加入大量波斯语词汇的土耳其文言文,或者日本的鹤音,普通土耳其民众听不太懂的)
身为苏丹的家奴,官拜大维齐尔,你终于好歹算是个人了,可你的生命财产可以被苏丹没有任何理由就剥夺,甚至“希望你去当大维齐尔”都能够成为一句骂人的话。
在土耳其的Biryay公司(我知道大部分人肯定没有听说过他们,但中国互联网上各种流行的土耳其历史发明段子大多出自他们之手)出版的历史教科书中,他们跪舔奥斯曼帝国,各种鼓吹泛突厥主义,把十六帝国都称之为土耳其人的祖先,但是他们也不得不承认,在向面向土耳其中小学生的教科书中,隐晦的说明了,土耳其人在奥斯曼统治者眼中是“劣等生物”
小亚细亚的突厥小公国和突厥游牧民几乎年年背刺,岁岁起义,奥斯曼也毫不犹豫对这些人发动屠杀和强制迁徒,艾登、格尔米扬、卡拉曼、甚至多布罗加的塞尔柱王朝遗民都难逃奥斯曼人的屠刀。
科尼亚作为罗姆苏丹国的旧都是整个安纳托利亚最繁华的城市,奥斯曼军队在科尼亚城进行了长达三天的抢劫、屠杀和强奸,把大量居民当为奴隶贩卖,而卡拉曼全城遭到洗劫,大部分市民惨遭屠杀,而奥斯曼人害怕大量的死尸污染造成瘟疫,便把尸体堆在房子里,把小半个城市都烧成了灰烬。
而为了永久解除卡拉曼人威胁,穆罕默德二世将卡拉曼的居民流放至全国各地,这个行为持续了近五十年,部分人被散居至安纳托利亚各处,之后有些人则被驱逐到今天的阿塞拜疆境内,而绝大部分的卡拉曼人则被带往奥斯曼帝国新征服的欧洲领土定居,其中一支被安置到保加利亚东北部的卢多戈里耶地区居住,另一支被迁移至现今希腊北部与保加利亚南部的克尔贾利和马其顿一带定居,穆罕默德二世则从其他地区调集人口来到这里,创立卡拉曼省进行统治。
此后有组织的抵抗又持续了数十年,而安纳托利亚的突厥游牧民对抗奥斯曼的起义断断续续的又持续了数百年,它在早期甚至根本不认同自己的臣民是人,而只是一群如同牛羊一样,提供血飨的牲畜而已。
而且这些对奥斯曼有亡国之恨的突厥游牧民被安置到巴尔干后,对于奥斯曼是个极大的不稳定因素。
为了制衡他们,奥斯曼授予大量基督徒村镇豁免赋税和武装自卫的权利,比突厥人待遇更好,作为交换,这些基督徒必须确保村庄附近重要的隘口、道路以及桥樑的通行安全。这就是「Derbend Village」制度,日后,希腊独立和巴尔干民族复兴的火种,「绿林好汉」就由此埋下。

在穆罕默德二世时期,他对奥斯曼国家的统治力度几乎达到匪夷所思的地步,在他父亲穆拉德二世统治时期,帝国的常备军官中还拥有18%的基督教骑士,但在穆罕默德二世时代,这个数字几乎变为了零,他们全部在伊斯兰教法中变为了“高门”和“苏丹”的奴隶。
而相信大家对穆罕默德二世时代奥斯曼帝国的疯狂征服很有印象,即使是在欧陆风云4中,玩家也很难在三十年间,年年开战,岁岁征讨,而同时,奥斯曼帝国在君士坦丁堡大兴土木,在卡拉曼省重建和移民,要知道在1451年,大维齐尔哈利勒就警告过苏丹一旦围城超过六个月,帝国的经济就会瓦解,奥斯曼在此时扩张的资源是如何来的呢?

[3] 维基百科:奥斯曼苏丹 穆罕默德二世
穆罕默德二世表示,“学会了哥的运营,剩下的F2A就是了”
穆罕默德二世对于被征服者表示了极大的宽容和自由,鼓励他们在第一时间恢复生产和生活,为帝国稳定的创造财富,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和赈灾方面,各地的慈善基金会接受苏丹的捐款,从而建立庇护关系,提高臣民的生活幸福度,他让绝大多数人保持正常生活的条件,是他可以鱼肉少数人的统治基础,在他的统治下,人们感谢的是苏丹,甚至不是真主。
早上,在和清真寺中的阿訇晨拜完后,你在苏丹修建的公共食堂里吃着免费的羊肉手抓饭。
上午,苏丹的税官们冲入你家,不顾你的苦苦哀求,拿走了你绝大部分的粮食和金属货币。
下午,苏丹的教法法官和善的走进你家,把食物和财产分给你,告诉你这是苏丹赐予你的。
晚上,希帕西领主烧掉了你们的房子,强迫你们移民到巴尔干,去稳固苏丹新征服的土地。
一边费尽心思搜刮民脂民膏,一边搞慈善完成宗教义务,可以类比那个功德无量自动放生机。
穆罕默德二世对内部压榨触目惊心,从1431年到1481年,奥斯曼帝国的银币阿克切的贵金属含量一直下降,重量从1.18克降低到了0.75克,平均每八年贬值一次,并且每次贬值,都强迫民众拿旧币铸造新币,并收取15%到20%的铸币税。
奥斯曼对于贵金属的需求非常巨大,而帝国本身的银矿产能不足,而阿克切银币这种强制贬值是为了帝国的军事服务,苏丹甚至派遣官员搜刮人们的房屋,被折腾的一方再不满意也只能接受,而穆罕默德二世赏赐给军队的大部分是杜卡特金币。
货币贬值带来的成本则大部分被拥有大量现金的商人和公务员承担,数量最多的农民大多缴纳实物税,在奥斯曼帝国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但土地是可以永久性的租给农民的,子孙后代可以继承,使农民稳定下来,为国家从事生产和工作,保证国家税收,政府可以对农民进行有效管理,让农民长期的使用土地,而军人们主要靠军事俘获品发财致富,并不把地产看作主要的收入来源,他们通常只限于征收地租的作用。
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臣民大多数是被征服者,这些人被要求缴纳人头税,而亚洲的穆斯林和改宗者虽然不需要缴纳人头税,取而代之的是什一税(实物居多)或者使用劳役来代替,而穆罕默德二世在数十年战争中,征发的就民夫超过两百万,显然这种劳役是不需要花钱的,源源不断的把物资和军械投送到多瑙河和幼发拉底河。
而奥斯曼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则是国家机构和事业的垄断收入,关税、港务费、过路费、称重费,对食盐、肥皂、大理石、油蜡这些商品的垄断,尤其是奥斯曼帝国把拜占庭给予威尼斯等国的商业特权直接取消,对货物总价强制征收10%(最多时甚至20%)的关税。
而银矿、铜矿和铅矿在内的自然资源被外包给特许经营商,这种收益很大情况下是通过实物支付,再由奥斯曼帝国指派商人贩卖,奥斯曼帝国的商人们在实物支付的过程中进一步被苏丹控制,维持物价平衡,从而让普通臣民能够接受这种剥削。

越集权,对君主的要求就越高,也会越专制,如果是一个社会经济结构复杂的封建国家,掌权的官僚集团就会迅速瓜分国家利益,奥斯曼家族把帝国认为自身私产情况下,断然不能允许有人妨碍自己调动资源,但过于集中权利又会导致那些试图利用权势谋私之人的不满,如何掌握其中的平衡则是专制君主所思考的,但无论如何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样的确能够使国家调动海量的资源,可无疑是在破坏封建统治的基本法则,国家成为君主个人私欲的体现,也最终会瓦解在君主过分膨胀的欲望之中。

穆罕默德二世之子,巴耶济德二世,终其统治的一生,都是在为自己父亲过分透支的国力偿还代价。
参考资料:
[1] 卡罗琳·芬克尔. 奥斯曼帝国 1299—1923
[2] 斯坦福·肖. 奥斯曼帝国
[3] 帕特里克. 贝尔福. 奥斯曼帝国六百年
[4]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urkey . Kate Fleet
[5]奥斯曼帝国五百年的和平.林佳世子
[6]オスマン朝初期における宰相制の展開.今泽浩二
[7]奥斯曼帝国货币体系演变研究.王辉
图片来源:
[1] 自制
[2] 维基百科:奥斯曼苏丹 穆拉德一世
[3] 维基百科:奥斯曼苏丹 穆罕默德二世
[4] 网飞电视剧《帝国崛起:奥斯曼》
[5] 维基百科:奥斯曼苏丹 巴耶济德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