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变化多端
传统变化多端。
早期治病用占卜,后来基本不用。

以前会用活人祭祀,求不要发大水,干旱求雨等,人死了会用活人陪葬一起去“地府”生活,后来没有了。
早期人们会像现在的日本人那样跪在地上席地而坐,后来胡人传来凳子,就坐凳子了,日本人的席地而坐就是学习中国古代的传统而来。
早期未驯服马,自然是没有骑兵的,有骑兵后没有马蹬,人在马上不好使劲,就不能用很多武器,像三国时期马上的人基本上用矛,“青龙偃月刀”是《三国演义》的市场化制品。
后来机械化,摩托车、汽车等代替马,基本不用骑兵了。

以前皇帝自称天子,出生时就有奇特的现象发生,有“神力”相助。皇帝守礼法,死后原则上要传给最大的儿子,代代延续,其它国人要供养其一代一代增加的后代。
早期内地的肉食主要是养羊吃羊肉,后来才变成现在的养猪吃猪肉。
内地之前吃的小米,后来才改吃大米,而且北方吃的是小麦。

之前用皂角清洁,现在基本没人用皂角清洁。
之前用穿草鞋,现在基本没人穿草鞋,布鞋尽管便宜,马云也穿,但也很少人穿,而且布鞋比胶鞋容易长细菌,容易臭。
以前没有银针验毒,后来有,现在又没有。银针验毒能验出的毒少,且远没有现在的器材准确,被淘汰是必然的。
以前上千年用儒家提倡的礼制治国,制定不同位置、属性的人的细致行为规范以抑制流血冲突是重要的内容,现在的日本和韩国依然注重的等级传统就是学其而来,等级的一个体现是男女不平等,如《孔子家语》记载:
孔子遂言曰:
“女有五不取:逆家子者,亂家子者,世有刑人子者,有惡疾子者,喪父長子.婦有七出,三不去.七出者:不順父母出者,無子者,淫僻者,嫉妒者,惡疾者,多口舌者,竊盜者;三不去者:謂有所取無所歸,與共更三年之喪,先貧賤,後富貴。”王肃 注:“乱家子,谓其乱伦。”
(有说:逆家子者,为其逆德也;乱家子者,为其乱人伦也;世有刑人者,为其弃于人也;世有恶疾者,为其弃于天也;丧妇长子者,为其无所受命也。孔子又接着说:
“有五种女子不能娶:叛逆造反家庭的女子,淫秽乱伦家庭的女子,受过刑罚家庭的女子,有不治之病家庭的女子,丧父(有说是早年丧父,那为什么不写早年?)家庭的长女。妇人有七种情况可以被休弃,三种情况不可以被休弃。七种情况是:不孝顺父母的,没有儿子的,有淫乱邪僻行为的,爱嫉妒的,有难治之病的,多口多舌的,有偷盗行为的。三种情况是:娶时有家,休弃后无家可归的,这是第一种。为公婆服过三年丧的,这是第二种。夫家先贫贱后富贵的,这是第三种。
王肃注:“乱家庭的女人,指乱伦。”
现在法律明文规定男女平等。
儒家经典《礼记》也要求:
男女不杂坐,不同椸枷,不同巾栉,不亲授。嫂叔不通问,诸母不漱裳。外言不入于捆,内言不出于捆。
男女不准坐在一起,不准用一样的器物和握手。不能用同一个衣架、毛巾、梳。叔嫂之间不能随便搭话,庶母不能给洗衣,男女内外有别,谈话的内容要被门限分开。出嫁的返家的兄妹之间也不能同席而食。
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不交不亲。[1]
宋代受理学的影响,弘扬儒术,力辟佛老的司马光说:
凡为宫室,必辨内外,深宫固门内外不共井,不共浴室,不共厕。男治外事,女治内事。男子昼无故,不处私室,妇人无故,不窥中门。男子夜行以烛,妇人有故出中门,必拥蔽其面。男仆非有缮修,及有大故,不入中门,入中门,妇人必避之,不可避,亦必以袖遮其面。女仆无故,不出中门,有故出中门,亦必拥蔽其面。铃下苍头但主通内外宫,传致内外之物。[2]
现在基本不会这样。
以前中国仅指黄河流域的一部分区域,后来不断变化,现在不会有人仅指中国是黄河流域的一部分区域。
现代人类的祖先是非洲人,外地的人们不会认为回到非洲以前的传统就是好的。
所以传统不一定就是好的,是在变的,是变化多端的。
《论语》也记载孔子说: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新闻工作者马南邨在《不要秘诀的秘诀》也说:
我们现在提倡读书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来源:
[1]《礼记》/曲礼。
[2]司马光《涑水家仪》。
免费文章,想看更好的文章请以举手之劳点个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