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的巢——一个商学院学生眼中的《花开伊吕波》

(全文约8700字,阅读约需21分钟)
我对你们的忠告很简单:对自己要有信心。不要因为害怕做出错误的决定而错失良机。不要因为贪图安逸而错失改变世界的机会。排除干扰,勇往直前,聆听你们的激情,扪心自问,想想自己,想想整个人类,行动起来,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杰弗里·F·瑞波特《鸟标本》①
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你突然需要离开你现在的家庭,前往乡下打工,还需要离开你现有的朋友、同学、亲戚朋友;而乡下是一个你十分陌生的世界,只有一个你的素未谋面的亲人,会是怎么样的感觉呢?
这部番的女主人——松前绪花,就经历了上面所说的一切。
因为母亲的原因,她告别了东京,告别了繁华的都市,也告别了她的青梅竹马种村孝一,去往位于乡下外婆四十万翠经营的饭店——喜翠庄打杂。而外婆从来不认同自己的亲女儿绪花的母亲,对前来的绪花也有抵触的情绪,体现在她不许绪花叫她外婆,必须叫她“老板娘”。除此之外,鹤来民子对绪花的突然到访也很有抵触情绪,甚至直呼她“去死”。喜翠庄的其他员工,诸如厨子、打杂工等,也对绪花的到访有着或多或少的嫌弃,即使是相对和蔼可亲的押水菜子,也没有把所有的技能告诉绪花,让绪花吃了不少苦头。
这种设定,不禁让我想起了初中读的高尔基的名著《童年》。高尔基(文中使用的是他儿时的乳名阿廖沙)小时候父亲去世,随母亲前往外祖父的染坊生活,但是外祖父家业已经开始衰落,由于家业不景气,外祖父变得也愈加专横暴躁,高尔基也经常因为一点小错误受到外祖父的毒打。这部番中虽然没有这么残酷的设定——毕竟外祖母也不是一个专横跋扈的人,但是前期所叙述的故事,总体来说比较压抑,且喜翠庄的经营趋势也比较像高尔基笔下《童年》的外祖父的染坊,我也不禁担心起绪花的心理承受。
①这段话出自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毕业生黛西·韦德曼编制著的《记住你是谁——15位哈佛教授震撼心灵的人生故事》中摘录的瑞波特教授的故事《鸟标本》。杰弗里·F·瑞波特(Jeffrey F. Rayport)在哈佛商学院任教9年,1999年辞职,创立了一家市场空间公司并担任CEO至今。在到哈佛做教授之前,他曾从事金融服务业和咨询业,还当过《财富》杂志撰稿人,其博士学位也是在哈佛获得的。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绪花终究不是什么圣人,她的忍耐也是有极限的,于是在不止一次被民子称呼“去死”,以及埋怨菜子不教她什么事不能做后,她对两人的不满意度达到了极点,逼问两人不喜欢吃的东西,并加到员工餐进行报复。

这里我也穿插两端我自己的想法。
第一段,就是在这一集的开头处,绪花回忆起以前自己和妈妈在一起时的场景。绪花应该是和妈妈约好了一件事情,但是妈妈违约了,绪花哭喊“不是约好了,为什么没来?”妈妈的教诲是:“人是不可信任的动物,即使面对亲人也是如此。因此,如果你不想被背叛,那你就要先发制人,做到直捣黄龙,斩草除根!”

绪花妈妈的这句话给我的思考是很深刻的,因为,在我之前写的《西木野真姬的人物鉴赏》中,我就提到了“顺从”的话题。那时我就写到我和真姬一样有“顺从”的缺点,而这一缺点的一个体现,就是只要是自己信得过的人,无论别人说什么,都是觉得“你说的没错”;无论别人做什么,都会觉得他不会对自己有什么伤害。但是实际上,人性的一大弱点,就是“利己性”——无论是谁,都会拼命维护自己的利益,即使是面对亲父母或亲儿女,仍然会有betray。正是如此,所以只要是损害了自己的利益,自己没有原则性错误的情况下,都不要再任人宰割。而最好的方式,就是绪花妈妈所说的“先发制人”——先给对面一个下马威。这也体现在我近几年来去商场或市场买东西的体现上——所有的商贩都会“王婆卖瓜”,因为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商品能够更多卖出去,以前我就是听从商贩的安排,结果时不时就会买到不好的东西;现在身为一名商学院的毕业生,深谙商贩的利益所在,所以遇到同样类型的商贩,就算是我中意的商品,我也会故意吹毛求疵,当然也是在以一种开玩笑的口吻而不会让商贩很反感。这时,如果是真正好的商品,商贩也就拿得出证据证明这是没毛病的;而真正有毛病的,也就被“筛除”了。


第二段,就是面对努力工作的绪花,外婆显示出了一脸不屑,直言道:

外婆的这句话也得到了应验——因为后面绪花的过分干劲满满,结果把小说家次郎丸太郎的稿件当做垃圾丢掉了,所以说卡其脱离太的加把劲骑士最后的结果就是这么不好。于是,一开始不服这句话的绪花,也终于明白了外婆的话的深意。
放在商业中不也是如此吗?企业决策的过程,就需要同时考量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微观环境,就是企业自身的设备、人员、资金、消费者购买等因素,宏观环境则包括国家政策、宏观环境变化等。如果只是通过考量自身的情况而对宏观环境不加思考,或者不能通过外界环境的变化更换自己的经营战略,草率地做出决定而制定所谓的“战略”,势必翻跟头——今年的不少国际大型企业面临着巨大的亏损乃至倒闭,很大一部分比例,就是没有充分考量意料之外的情况而制定不出相应的战略,放在现实生活中,就是疫情。

到了第三话,次郎丸太郎露出了真实的一面,嗯 ,看过的应该都知道吧,甚至还让绪花说出了“我想要闪闪发光”的台词,真的怀疑他是不是构造了高海千歌和户山香澄的人。但是这个秘密被知晓并被众人抓住之后,他企图逃跑,最后被众人追的无路可逃而企图跳海,好在菲律宾跳水队队员菜子把他搭救了,他才直言自己的小说遭遇了瓶颈,没有前路,他感受到了绝望。但是却被绪花扇了一巴掌,园田海未、神乐光点了个赞,告诉他“他发现了自己都没发现自己(绪花)所发现的东西”(陌生人都比你更了解你自己,真的是没谁了)。通过绪花的肯定,次郎丸才同意留下来作为喜翠庄的新员工。这也印证了我之前提出过的观点——所有的人都是“利己”的,当自身的价值被肯定时,也就更容易被说服。
到了第四集,对手出现了,是“福屋”,也让剧情开始出现了张力——因为伴随着竞争,矛盾也就出现了,而矛盾也是剧情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尽管如此,福屋老板娘的孙女和仓结名与绪花的关系还是不错的,这也让我想起了以前看过的《玉子市场》中的北白川家和大路家的关系一样,尽管两家身为对手关系,而且两家主人也很喜欢挖苦对方,但是两家的后代人之间的关系很不错,也正是这个设定促使女主享受着兔山商店街的幸福生活。这里也是如此,尽管绪花心理有些抵触福屋,但是也挡不住她和结名之间的交往。

然而此时福屋和喜翠庄之间的故事也就展开了,福屋的厨师临时病假导致宫岸彻跑去服务帮忙,尽管只是去了一天,却让民子担心不已,甚至次郎丸还传播谣言曰“彻先生被福屋挖墙脚了”。决心帮助民子的绪花决定前去福屋把彻先生要回来,不过最终也是听了福屋方面的解释而虚惊一场。这件事尽管只是一个小插曲,但是却也能体现绪花高度的责任心,同时也体现其乐于助人的精神——尽管这是民子的事,但是她还是为民子着想,尽管我相信多少还是出于私心,因为至今民子还是没有认同绪花,总是叫她“鸭仔蛋”(让人感到不可理喻的意思)。

而面对喜翠庄经营的惨淡,喜翠庄的领头四十万缘,也就是绪花的大舅请来了顾问川尻崇子,尽管崇子毕业于经济学院,也很有经济眼光,但是她所说提出的方案却几乎没有人能够接受。然而当她提出要给观众发福利让绪花一行人穿上较为暴露的服装后,绪花没有反对,尽管另外两人一再表示“很羞耻”。然而实际收效甚微,大家也不明白为何会如此。最后在助川电六的帮助下,众人穿上了老板娘曾经穿过的衣服,也终于是有了些收效了。
在这一话中,崇子说了“Nothing venture nothing win”(正确的说法应该是Nothing ventured, nothing gained,意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希望大家有所创新,而绪花也觉得只要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标。然而这一话的故事却告诉我们,如果创新搞错了方向,越是努力,反而离目标越远。就像一个人想从广州开车去北京,结果却往海南的方向开去,他开得越快,离北京也就越来越远。
我也不禁思考最近几年看过的番剧来。我过去几年间看过了不少原创番,有的很精彩,如《异度侵入》、《没落要塞 DECA-DENCE》等,而有的原创番改得很离谱,比如《猎魔武士》、《歌舞伎町夏洛克》等。在之前《歌舞伎町夏洛克》的长评里,我就说过胡作非为的乱套,不仅是对原作者的不尊重,而且甚至可能会出现价值观的扭曲;也引用过六小龄童的话“改编不是瞎编、戏说不是胡说”。

在商界也是如此。这里我穿插我父亲为我讲过的一个故事:
1905年,德国慕尼黑一位叫斯格姆的农场主开了一家啤酒厂,生产一种“汉姆牌”麦芽啤酒。为了迅速打开销路,斯格姆在员工中征集意见。这时,一名工人提出,现在市面上的啤酒都是600毫升一瓶,而且都没有装满,如果我们每瓶多装5毫升,一定能让喝啤酒的顾客心花怒放。
斯格姆觉得这个意见可行,就要求工人们在灌装啤酒时,每瓶多装5毫升。与此同时,斯格姆还在慕尼黑的各大媒体打出广告:“汉姆啤酒,一样的价格,多出5毫升的享受!”广告登出的第一周,汉姆啤酒销售火爆,显然,许多顾客都是冲着每瓶多出的5毫升来的。
斯格姆欣喜若狂,想不到仅仅多出了5毫升,就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就在他踌躇满志,准备大展拳脚时,汉姆啤酒的销量却直线下跌,许多顾客一听见汉姆啤酒的名字,就像是见了瘟神一样,唯恐避之不及。
斯格姆没有想到会出现这样的怪事,但他又不知道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无奈之下,他带着啤酒样品去找自己的老朋友、慕尼黑大学物理学院的斯皮尔博士。很快,斯皮尔博士就给出了答案:罪魁祸首就是那多出来的5毫升。
原来,一个标准的啤酒瓶,只能装600毫升,这样就使得酒瓶不会装满,啤酒与瓶盖之间留有一定的缝隙,保持一定的压力空间。而斯格姆弄巧成拙,每瓶多装了5毫升,使得啤酒瓶满满当当,看起来是为顾客着想,实际上此举措却增大了酒瓶内的压力,当酒瓶受到外力作用时,极易发生爆炸。斯皮尔博士还告诉斯格姆,605毫升的瓶装啤酒,发生爆炸的几率是600毫升瓶装啤酒的10倍。斯格姆如梦方醒,汉姆瓶啤酒之所以昙花一现,是因为多出来的5毫升,使得它经常发生爆炸伤人事件。
不错,在600毫升上加多5毫升,是一种创新,从服务营销的角度,也确实满足了顾客的需求,然而,换来的却是无穷的隐患。创新的方向错了,再怎么努力,也都是in vains,甚至就是和上面的汉姆瓶啤酒和番剧中的喜翠庄一样,适得其反。

而除了绪花的故事以外,还有其他喜翠庄的人物的故事。于是第七集就集中讲了轮岛巴的故事。已经到了结婚年龄的轮岛巴每天都在面对母亲的催婚,久而久之也产生了厌烦,甚至萌发了辞职的念头。好在一群喜欢模仿军队的顾客们帮她找回了这份职业的乐趣,轮岛巴也渐渐看开。当母亲再次打来电话时,她说道:

是的,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尽管我们祈求顺利、如意的生活,但是实际上,我们的生活不是我们所祈求的那般美好的,因为它充满了挫折和艰辛。但是正是这种生活,让我们找到了真实感。在之前我写的《一个人OO的小日子》的长评中,我就说过好习惯的养成就好比是汽车上坡,事实上,生活也是如此,当我们享受着安逸、舒适时,我们正沿着坡路不断下行;我们感到困苦、无奈甚至绝望时,我们正沿着坡路上行。

接下来的其中一个周末,喜翠庄的客流量急剧上升,但“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此时老板娘四十万翠病倒了,而宫岸彻也请了事假,整个喜翠庄陷入了人手不足的危机。崇子再一次被请来,建议用不同的待遇对待不同的顾客,但是这套建议被绪花否定了:


崇子的这条建议,在经济学上叫做差异化服务,是指针对客户的不同需求,在业务开发与推广上,重视对目标市场的研究和需求的细分,努力提供多种业务应用,满足不同目标客户群的个性化需求,对客户的不同需求而提供的个性化服务与资费选择,是一种市场细分的营销策略。而老板娘把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记在本子上从而提供不同的服务的过程,也是这一策略的体现。

而在我这个商学院学生看来,尽管两个人都使用了这一战略,但是相信大家的想法和我一样,都会认为老板娘的方案可行,而崇子的建议不可行。为什么呢?实际上老板娘的战略是一种细分的差异化服务战略,叫以客户群为基础的差异化策略——根据目前市场情况和特点,在普遍提供基本服务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客户群体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提供具有可行性的、外延的差异化服务。比如顾客A不喜欢吃茄子,顾客B不喜欢吃蜜柑,那么在这两个顾客首次吃到这两样东西时,会有抱怨,于是被老板娘记下后,下次他们再来时,就不会吃到茄子和蜜柑了,自然顾客心理就会认为“喜翠庄是真正以顾客当做上帝来看待的好服务的饭店”;而崇子的方案,原本也是另一个细分的差异化服务战略,叫以付费方式和业务功能为基础的差异化策略——企业根据用户使用业务与消费水平的不同,将用户分为以下几类:低端用户、中高端用户、高端用户以及潜在的中高端用户。针对各自不同的需求,制订不同的、适应性的资费计划。

但崇子的方案为什么就不可行了呢?相信不少人也看出来了,不错,前提条件是用户使用的业务和消费水平是不同的。尽管来喜翠庄的人有穷有富,但是既然都住在了喜翠庄的普通房间(暂且不知有没有VIP服务,但是现在看来是没有),吃着一样的菜,他们交的钱就是一样多的,所以他们所得到的服务也理应相同。如果实行了崇子的方案,那么必定会有顾客认为“喜翠庄把顾客分成了三六九等”,那些明明交了一样的钱却享受了最下等的人群,就会有一份不平衡感,会觉得自己遭受了歧视。他还会继续来喜翠庄吗?答案多半是否定的。

写到这里,我也不禁想起了一段时间前,我在看中央财经频道的时候,看到新闻调查里面提到的“大数据杀熟”现象。在当时的新闻调查里提到了在线旅游平台针对不同消费特征的旅游者对同一产品或服务在相同条件下设置差异化的价格,老用户所需承担的费用明显高于新用户。

就用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个现象吧——你想买一个水壶,使用你经常使用的APP来买一款水壶,需要花费122元;而你一个从来不用网上购物的朋友和你用了同样一款APP,也和你去了同一家网店购买了和你完全一样的水壶,但是他只花了97元②。于是,相差的这25元,就出现了“价格杀熟”。如果你获知了这一情况,至少是觉得不公平,甚至是细思极恐,心想着商家已经通过这种方式“杀熟”了你多少钱。
本来,给新用户优惠,是一种常用的吸引新顾客的营销方式,但是如果滥用,甚至是越老的用户就要承担越大的费用的话,势必会侵害老用户的知情权,是一种对老用户的价格歧视行为。而一旦老用户发现了这种行为,就会维权,企业面临处罚;除此之外,还会流失老顾客,实在得不偿失。
②122元和97元:源自中央新闻频道11月3日《共同关注》中的“一问到底”环节中的新闻曝光,案件当事人在某家电商平台上,购买了同一商家的同样一件商品,注册至今12年、经常使用、总计消费近26万元的高级会员账号需要花费122元,而注册至今5年多、很少使用、总计消费2400多元的普通账号,只需花费97元,两者相比,老账号价格贵了25块钱。

喜翠庄的人们都在努力着,但是当地新闻调查的结果显示喜翠庄的满意度只有5分(满分10分),而即使是当地最好的福屋,也只有6分。经过调查,绪花发现背后的黑手竟然是自己的母亲松前皋月。绪花对母亲原本就有恨意,因为母亲没有一点母亲的样子,对女儿的需求从来都是心不在焉。于是绪花决定前去东京找母亲算账,像极了特别喜欢某部高分作品被人恶意打低分时找对面抄水表的你,但是母亲仍然对其不予理睬。后来在民子和彻的协助下,刚好也是母亲正有此意,母亲随着三人来到了喜翠庄。在祖孙三人一起喝酒的过程中,皋月放下了对母亲过去的种种不解,而半醉的绪花也坦言:当我发现喜欢上他的时候他却把我甩了。最后绪花也明白了自己是喜翠庄的一部分,自己喜欢在喜翠庄的日常,才有了最后含泪高喊对东京的离去和对小孝的告别。抛弃青梅竹马移情别恋的绪花乃人间之大屑(恼)

汤乃鹭地区的生意不景气,众人想办法渡难关,喜翠庄就提出拍电影。原本在彩排的时候十分顺利,谁也没曾想,就在正式开拍的前一天,剧组携款放了鸽子,让一开始提出这个主意的四十万缘蒙受了损失。
喜翠庄这样的遭遇,也印证了第二集一开头绪花的妈妈皋月所说过的话“人是不可信任的动物,即使是亲人也是如此。”在利益面前,有些人可能会被迷失方向而做出不合理的举动,于是我们才需要留有后路以免自己陷入被动境地。就像这件事一样, 如果等到拍完电影再给钱,小老板也不会遭受这么多损失。

所以上面说了这么多商科的知识,那么我题目的“灵魂的巢”又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我这题目,原先是冯骥才的一本小说集的名字,而其中有篇文章就是同名短篇小说。在这篇文章的最后,作者写道:
我知道,人的命运一半在自己手里,一半还得听天由命。今后我是否还一直生活在这里尚不得知。但我无论到哪里,我都是天津人。不仅因为天津是我出生地——它决不只是我生命的巢,而是灵魂的巢。
换在这部番中又是什么样的体现呢?
首先说下我个人理解中“孝哥”的作用。他可以说是一个败犬,明明和绪花是青梅竹马却被抛弃了,绪花留恋喜翠庄,竟然抛下了孝哥,可真有你的。不过最后还好两人又走在一起了,还终于让绪花说出“我喜欢小孝了”。但是,更多的,他是一个侧面烘托,原本绪花是无论如何都不舍得离开孝哥的,但是,正是孝哥见证了绪花的变化,绪花从原本抵触喜翠庄的工作,到逐渐打通了喜翠庄的人们的关系;从原本的小孩子气,逐渐变得成熟,这也体现在前面我所说过的绪花对妈妈的态度变化上,不再任性地要求妈妈为自己做东做西,而是能够充分考虑体会到妈妈的难处而不再施压。

而喜翠庄之所以被我称为“灵魂的巢”,是因为它见证了许许多多人们内心的成长。正如孝哥所说的:


老板娘四十万翠以前喜欢使唤人,但是最后也明白了自己亲自做事才会使事情拥有更好的结果;小老板四十万缘对母亲百依百顺,后来和崇子结婚后有了自己的家庭,也通过喜翠庄最后的关闭意识到了自己的不成熟;松前皋月从过去只顾自己的事业不顾女儿绪花的需求,逐渐走近了女儿的内心;押水菜子从过去的腼腆害羞,逐渐敞开自己的心扉,也做到了无论在喜翠庄还是在家里,都能展露出自己的一份自信和霸气;鹤来民子过去不擅长与人交际,总是用别人听不进去的话说对方,就像是我文章一开始写到的杰弗里教授的《鸟标本》笔下的监考官一样③,但是在菜子和绪花的感化下,逐渐融化了内心的心结,学会了和别人和睦相处;宫岸彻原本和民子一样也是说话比较毒的人,尽管内心也有温柔的一面,但却没能得以展现,在被绪花看中后逐渐展露出了温柔的一面,也正是这份品质得以令其接近民子而打开民子的心结;莲先生富樫莲二原本总是遇到压力而紧张,在最后一战中也能和巴姐较真起来;轮岛巴原本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了迷茫,后来通过明白了自己工作中的乐趣,不再一味抱怨生活的不易,而是享受着艰辛的生活,达到了梁启超笔下的“乐业”的境界……
③杰弗里教授笔下的《鸟标本》中的考官:原文内容如下:“有传言说监考博士是本校第17届的毕业生,也就是说他在17年前考入哈佛,至今还没有完成学位论文。这种人似乎很留恋哈佛这样的研究型大学,但是也许这样理解更恰当:他们对于人生命运心怀不满,因此我们这些占尽优势、前程似锦、尚未从哈佛毕业的典型大学生们,自然不能引起监考博士快乐的幻想。”
这里我想着重说三个人物——一是第一女主松前绪花,另一个是争议比较大的鹤来民子,还有一个是老板娘四十万翠。
对于绪花,一开始,她较为任性,听不进他人的话,也不喜欢自己被人看扁、贬低——因为她深知自己工作十分努力。有这份自信,原本是一件不错的事情,但是毕竟刚刚进喜翠庄的时候,她还是一员“新人”,缺乏经验。我们也看到,在喜翠庄的打工过程中,在民子、菜子、老板娘、徹先生、莲先生等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她逐渐知道了自己的短处所在,同时也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与永不言败的精神,影响了周围的人们。正如某位观众所说到的:当自己被纸灯照亮时,自己也化为一盏纸灯,去照亮他人。
对于民子,可能很多人都不喜欢她,有些人甚至因为她耍横、对绪花无礼而给了这部番不好的评价。确实,她一开始那种狂妄的性格,以及不时把“去死”二字挂在嘴边的行为惹恼了不少观众,包括我在内;但是看完整部番剧,才认识到这是冈田磨里的刻意安排(但是奥尔加团长你又如何解释呢,只能说是到了晚期一些编剧就开始放飞自我了)——因为民子的冷酷无情,实际上是她腼腆、不善于表达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前期的民子越是粗鲁无礼,更能和后期民子脾气变好、与人和睦相处的形象进行鲜明对比,从而凸显了喜翠庄的环境以及大家相互造化、成长的过程——展现的是一名17岁的少女内心的奇妙变化。
然后就是老板娘了。说句实话,老板娘一开始的形象我也很是不喜欢——就连自己的儿子、外孙女都不能以亲人的身份称呼她,而是必须叫她老板娘,还很喜欢使唤人,在本文的开头我也说过老板娘有点像我以前初中时候读过的《童年》中阿廖沙的外祖父,只是比起阿廖沙外祖父,老板娘没有实施暴力行为罢了。但是在最后,老板娘也学会了一点可贵的想法——与其摆着架子使唤别人,不如自己亲自干。这就是我国为什么有“干部走基层”——唯有亲身体会,方能了解其他人的不易。

喜翠庄最后关闭了,但是,它是众人成长的摇篮,也是众人内心变化的场所,同时是教会大家完善自我的学校。也正是这几点原因,所以在我的眼中,它就像是冯骥才先生笔下的“灵魂的巢”,是大家心灵的港湾和归宿。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大家在喜翠庄都有了质的变化——心灵上的根本变化,也正是这份变化,我相信,即使是将来有了不同的命运,大家都能在新的环境中愉快生活、享受快乐,而屏幕前的我们,在为番剧里大家的前程祝福时,虽然不能都和我一样从中悟出一些管理学和经济学的道理而为我所用,但是,多少也会为剧中大家勇往直前的精神所打动,也能通过大家的成长,鞭策自己在的实际生活或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