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大纲》4.1.1.2 两种发展观根本分歧的焦点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78年 仅供学习参考】
2、两种发展观根本分歧的焦点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规律,首先是因为只有对立统一规律才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泉源,显示了辩证法同形而上学根本分歧的焦点。
我们在第一篇中就指出过,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有三个原则性的分歧,即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分歧、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分歧、承认矛盾的观点和否认矛盾的观点的分歧。但是,在这三个分歧中,承认矛盾和否认矛盾的分歧是最根本的分歧,其他两方面的分歧都是由这个最根本的分歧决定的。
辩证法之所以承认事物的普遍联系,就是因为它承认事物的矛盾。联系就是矛盾。事物的内部联系,就是事物内部矛盾诸方面的关系;一事物与他事物的联系,就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矛盾关系,特别是它们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关系。列宁说:“一切都是互为中介,连成一体,通过转化而联系的。”[1]“联系也就是转化”[2],如果否认了事物内部的矛盾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矛盾,就必然要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导致形而上学的孤立观点。
辩证法之所以承认事物的变化发展(量变和质变),也是因为它承认事物的矛盾。列宁说:“有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见到的?)发展(进化)观点: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以及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联)。根据第一种运动观点,自己运动,它的动力、泉源、动因都被忽视了(或者这个泉源被移到外部 移到神、主体等等那里去了);根据第二种观点,主要的注意力正是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泉源上。”[3]在辩证法看来,事物的运动是事物的“自己”运动,这种运动的泉源或根据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的内部,即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内因),“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4]当然,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但是,一事物和其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外因)只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而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还是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唯物辩证法对外因的作用是充分估计的,它认为在一定的条件下外因对事物的发展甚至可以起决定的作用;然而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外因的作用也只是在于它能够影响事物的内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从而影响事物的发展进程。例如俄国的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这对于中国革命的迅速成功是起了决定作用的。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5]如果中国社会内部没有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同封建主义的矛盾以及其他种种矛盾,没有革命的客观需要,中国就不会有先进分子前仆后继地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就不会传到中国来;即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被送到了中国,也将因为没有生长的土壤而不起作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对于中国革命的伟大作用,正在于、也仅在于它为中国的先进分子提供了认识和处理中国社会内部矛盾的锐利武器,从而促进了这些矛盾的解决。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对于国际援助的意义是重视的,毛泽东同志指出:“在帝国主义存在的时代,任何国家的真正的人民革命,如果没有国际革命力量在各种不同方式上的援助,要取得自己的胜利是不可能的。胜利了,要巩固,也是不可能的。”[6]因此,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从来就把援助别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看作自己应尽的国际主义的义务。但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民革命的胜利以及革命后建设的成就,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本国人民“自力更生”地进行斗争,促使本国内部矛盾的解决,否则,任何国际援助都是不起作用的。现代修正主义者一方面只提苏联过去对别国人民革命的援助,并把这种援助看作对别国人民的“恩赐”,而完全不提各国人民对苏联的援助;另一方面,他们又把苏联过去对别国的援助说成是别国革命建设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并且极力攻击“自力更生”的方针。这表明,他们从大国沙文主义的立场出发,已经完全背弃了唯物辩证法,陷入了形而上学的“外因论”的泥淖,
由此可见,承认或否认对立统一规律,正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最后分界线。
注:
[1] 列宁:《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38卷,第103页。
[2] 列宁:《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38卷,第192页。
[3] 列宁:《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38卷,第408页。
[4]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72页。
[5] 毛泽东:《唯心历史观的破产》,《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04页。
[6]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362-13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