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唯物辩证法大纲》3.2.3.3 意识对物质世界的反作用

2023-11-18 14:51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78年 仅供学习参考】


3、意识对物质世界的反作用


  要充分论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使唯心论无隙可乘,除了要正确地回答意识的起源问题之外,还必须正确地解决意识对物质世界的反作用即主观能动作用的问题。这是因为唯心论常常以意识的能动作用为借口来否认世界的物质性,而旧唯物论则由于忽视意识的能动作用而给了唯心论以可乘之隙。

  毛泽东同志说:“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1]由此可见,主观能动作用就是指的这样一种能力:第一、根据对客观存在的认识,在头脑中构成某种预定的目的以及实现这种目的的计划;第二、通过实践,改造客观存在,把预定的目的变成现实。换句话说,前一件事就是所谓认识世界,即变客观的东西为主观的东西;后一件事就是所谓改造世界,即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这两个方面又是不可分离地联系着的:只有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才能认识世界;只有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才能改造世界。把两个方面统一起来,就体现了人类特有的主观能动作用。所以,所谓意识的能动作用或主观能动作用,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为什么说主观能动作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呢?因为除了人以外,任何动物都没有这种能力。

  我们常常看到,有些高等动物似乎也能够“认识世界”。即是属性有所反映,并以这种反映为根据,在头脑中构成某种行动的“计划”。例如,狐狸可以施用种种诡计来追捕野兔或回避猎人,猿猴可以设法取得树上的果实,等等。但是,当它们按照“计划”去行动的时候,却只能利用自然界的现成事物,而不能改造自然界。最狡黠的狐狸也只能利用现成的地形来追捕野兔或回避猎人,而不能制造打猎工具或修筑防御工事;最机敏的猿猴也只能拾起现成的石块或木棒来打下树上的果实,而不能制造那怕是一把最粗笨的石刀。这就表明,动物是不可能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改造世界的。

  我们也常常看到,有些动物似乎也能够“改造世界”。即是说,它们也可以用自己的活动引起自然界的某种变化。例如蜜蜂能酿蜜,蜘蛛能织网,水獭能筑堤,等等。但是,它们这样做却完全是无意识的,它们并不懂自己做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从水獭筑堤的例子中可以看得很清楚:试把一只幼獭捉来,关在笼子里,在它身边放上一些泥土,等它长大时,它就会自动地筑起堤来。显然,在笼子里毫无筑堤的必要,它之所以筑堤,完全是出于本能。此外,这些动物都只能以自己的特殊的器官(不是劳动工具)引起自然界的某种特定的变化:蜜蜂不能织网,蜘蛛不能筑堤,水獭不能酿蜜。这也可以证明它们对自然界的“改造”只是出于本能,而不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马克思指出:“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2]这一点正是最拙劣的建筑师优越于最精巧的蜜蜂的地方。

  总之,尽管动物(特别是高等动物)的活动同人的活动有某些相似之处,但是它们都不能自觉地制定某种行动计划,并用改造世界的办法来实现自己的计划。正如恩格斯所说,“一切动物的一切有计划的行动,都不能在自然界上打下它们的意志的印记。这一点只有人才能做到。”[3]所以说,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为特征的主观能动作用,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点。

  主观能动作用是一种伟大的力量。物质世界自从发展到出现了意识的时候以来,它的面貌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然界已经“人化”了。即使是原始人的骨针石斧,木巢土穴,也不是自然界的现成事物,而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成果,更不用说近代的轮船和铁路,现代的人造卫星和电子计算机了。自然界已经不是人类出现以前的“洪荒之世”,而是“人化”了的自然界了。在人的活动所及的范围之内,到处都可以看到人们的“意志的印记”。科学和技术,就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种种成就的结晶,是主观能动作用发展程度的测量器。人们不仅不断地改造着自然环境,而且也不断地改造着由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社会环境。列宁说:“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4]这个著名的论断,充分地表述了意识对于物质世界的巨大的反作用。

  那么,意识对物质世界的这种巨大的反作用,是不是像唯心论者所说的那样,表明了意识可以不依赖于物质呢?

  不是的。

  首先,人们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固然总是在意识的指导之下进行的,即是说,总是在一定的动机的推动之下进行的。但是,为什么在一种情况下人们有这样的动机,在另一种情况下又有那样的动机呢?为什么各种不同的人们会有完全不同的甚至根本相反的动机呢?这是无法从动机本身得到说明的。原来人们的动机并不是随心所欲地任意地产生的,而是由人们所处的客观地位(在阶级社会中首先是阶级地位)及其面临的实践需要所决定的。而人们的客观地位及其实践需要,则是由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特别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所决定。即是说,首先是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决定人们的动机,然后人们的动机才能对物质世界发生反作用。

  其次,人们的动机固然是改造世界的必要因素,但是当动机还停留在人们头脑中的时候,并不会引起物质世界的任何变化。为了使物质世界发生变化,就必须通过实践。而实践并不是意识活动,而正是一种客观的物质的活动。

  再次,人们即使有了必要的动机,也进行了实践活动,也不一定就能在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中实现预定的目的。要实现预定的目的,还必须使行动的计划符合于客观对象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原来的动机就不能变成现实。

  由此可见,意识的能动作用不管有多么大,仍然不能不受物质世界的制约,不能超越客观物质条件所许可的范围。机械唯物论看不到意识的能动作用,固然是错误的;但是,如果丢掉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个唯物论的基本前提,把意识夸张成为不受物质制约的东西,以为无论什么奇谈怪论、狂想谬说都可以变成现实,以为画饼可以充饥,杯水可以行船,地球可以停转,时间可以倒流,那就是十足的主观唯心论、唯意志论,十足的狂人哲学了。

  唯物辩证法科学地解释了意识的起源问题和意识的作用问题,这就驳倒了唯心论(以及二元论)在世界本原问题上的谬论,完满地证明了世界是物质统一体的无限发展过程的原理。[5]


注:

[1] 毛泽东:《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15页。

[2]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02页。

[3]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58页。

[4] 列宁:《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38卷,第228页。

[5] 因为本篇的任务只在于论述世界是物质统一体的无限发展过程,讲到意识的时候也只是为了论证这个原理,而不是对意识本身作全面的考察,所以对关系到意识本身的许多其他问题,如意识的社会性和阶级性问题、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问题、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问题等等,都没有讲价关系问题等等,都没有讲到。这些问题,留待第五篇(认识论)中再详细展开。

《唯物辩证法大纲》3.2.3.3 意识对物质世界的反作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