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外国哲学史部分》2.4.7 德波林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7、德波林(公元1881—1963年)
苏联修正主义哲学家、德波林学派的头子。十月革命前他是孟什维克的成员,一九二八年参加苏联共产党。曾任《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杂志主编、苏联红色教授学院副院长。他一直保持着孟什维克的许多错误观点。
德波林一贯严重脱离三大革命斗争实践,宣扬孟什维克化的唯心主义和黑格尔的思辨哲学,披着马克思主义外衣“修正”马克思主义。他否认哲学的党性原则,抹煞哲学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极力反对哲学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宣称自己是“纯粹哲学”的信徒。他认为:“哲学也和整个科学一样,人们需要它,不是用来消愁解闷,而是为了在世上更好地安排生活。”[1]他还胡说:“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综合了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2],妄图混淆辩证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取消哲学的党性原则,从而取消马克思主义哲学。
德波林抹煞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黑格尔辩证法的根本区别,否认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贡献。他胡说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黑格尔辩证法的简单继续。他站在孟什维克的立场上,极力吹捧孟什维克头子普列汉诺夫,贬低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列宁,说列宁和普列汉诺夫“这两位思想家是互相补充的。普列汉诺夫首先是一位理论家,而列宁首先是一位实践家、政治家、领袖”[3]。这显然是想否认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列宁主义阶段。
德波林歪曲和攻击唯物辩证法,鼓吹矛盾调和论。他否认矛盾的普遍性,认为“同一转化为差别,差别又转化为对立,而后又转化为矛盾”[4]。即认为,事物发展的开始阶段只有差异,没有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这等于说,在此之前,事物的发展不是由于内部原因而是由于外部原因造成的,这显然是形而上学的外因论和机械论。教员深刻地指出:“德波林学派这类见解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他们不知道世界上的每一差异中就已经包含着矛盾,差异就是矛盾。”[5]
德波林的唯心论和形而上学观点,为布哈林反党集团提供理论根据。正当苏联人民遵照列宁主义路线为农业集体化而斗争的时候,布哈林等机会主义者疯狂地宣扬阶级调和论,叫嚷工人阶级可以同富农建立联盟,富农可以“和平长入社会主义”。德波林学派完全同意这一反动谬论,因为在他们看来,当时苏联的富农和一般农民之间只有差异,并无矛盾。从三十年代起,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哲学界对德波林学派进行了批判和斗争。但是,自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叛徒集团上台后,苏联修正主义者又无耻地颂扬、美化德波林,而德波林学派也十分卖力地充当苏修叛徒集团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吹鼓手。
教员在《矛盾论》中深刻地批判了德波林哲学,并指出:“德波林的唯心论在中国共产党内发生了极坏的影响”。[-]一伙“左”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就曾经是德波林学派在中国的信徒和传播者。
主要著作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与政治》等。
注:
[1] 《思想家列宁》。
[2] 《革命辩证论者列宁》。
[3] 《战斗唯物主义者列宁》。
[4] 《思想家列宁》。
[5] 《矛盾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