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外国哲学史部分》2.4.5 波格丹诺夫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5、波格丹诺夫(公元1873—1928年)
马林诺夫斯基的化名。俄国的修正主义者和马赫主义者。一九〇三年归附布尔什维克;斯托雷平反动时期,在哲学和政治路线上都背叛了马克思主义,是机会主义“召回派”首领之一,曾组织反党的“前进报派”;一九〇七年被开除出党。
他的哲学思想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起初他是一个“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者,中间接受过奥斯特瓦尔德唯能论的影响,最后倒向主观唯心主义的马赫主义一边。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彻底揭露了他“日益巧妙地伪造马克思主义”的反动本质。他所标榜一时的“经验一元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毫无共同之处,是假马克思主义、真马赫主义。
他把经验作为认识的基础,认为有物理的和心理的两种经验,并且认为物理的东西是心理的东西的代换,即物理世界是精神的派生物。照此看来,如果没有人类的这种经验,也就没有自然界,显然“这是哲学唯心主义的妄想,这是对自然科学的嘲弄”。[1]从唯心主义的基本前提出发,他否认时间、空间和因果律的客观实在性,认为时间和空间“是各种人的经验的社会一致的形式”[2];因果律“是使经验协调的一种形式”[3]。他歪曲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关于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论断,诬蔑恩格斯犯了折衷主义错误。他否认绝对真理,并排斥真理的实践标准,认为真理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4]。这说明他既狂妄又无知,顽固地坚持唯心主义立场。他在《组织形态学》一书中攻击马克思的辩证法,说它“掺杂着随意的成分”,企图用反动的“稳定的均衡论”来代替它,并用主观的“经验组织”来代替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以此作为调和阶级斗争的依据。
在社会学方面,他攻击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基本理论是“旧公式”,“已经不能完全使我们满意”,而用胡诌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等同论”来“修正”这个理论[5]。列宁批判他的等同论“是十足的胡言乱语,是绝对反动的理论”。[6]
波格丹诺夫之流自称他们是马克思主义者,可是事实上,他们的哲学却是替反动派服务的工具,这是由他们的资产阶级立场所决定的。他们完全不懂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他们的“不幸就在于:他们相信反动的哲学教授,结果就沿着陡坡滚下去了”。[7]
主要哲学著作有《经验一元论》、《生动经验的哲学》、《普遍地组织起来的科学(组织形态学)》等。
注:
[1] 《列宁选集》第二卷234页。
[2] 转引自《列宁选集》第二卷188页。
[3] 转引自《列宁选集》第二卷169页。
[4] 转引自《列宁选集》第二卷121页。
[5] 转引自《列宁选集》第二卷328-329页。
[6] 《列宁选集》第二卷331页。
[7] 《列宁选集》第二卷3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