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年的圣诞夜
1991年的圣诞夜
1991年12月25日,美国的街道歌舞升平,他们庆贺着。莫斯科象征着无产阶级的红星惨淡的从克里姆林宫飘落,三色旗缓缓升起这个社会主义国家象征轰然倒下,其砸倒在地面的余震在三十年后的今天仍未消散,反而越加明显,警醒着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
面对这个超级大国的消亡时,我常常会感到迷茫,为什么?有人会说这是苏修主义的滥觞,有人会说这是西方和平演变政策的成功,还会有人说这是体制僵化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我认为这些的确都是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但我认为其最重要的是思想文化领域的主导权的丧失。
苏联解体后寡头集团如雨后春笋般从这片狼藉不堪的国土上窜了出来并迅速占领了各个生产领域,很难想象在一个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如此认同的国家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社会转型。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苏联的民众竟在开始就默许了他们的存在,在国难之前个人利益被抬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社会的动乱状况与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繁荣产生了鲜明的对比。黑帮横行,政府公信力降到最低,卢布的贬值造成了物价飞涨。种种局面让人难以想象,这会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未来。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爆发沙皇政权倒台,出现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共同执政的局面四月列宁回国发表四月提纲发表了从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政权过渡的革命任务,十月一声炮响砸开了冬宫的大门,苏联这个无产阶级的政权正式建立,此后这个新生的国家经历了来自各方势力的围剿,从一战列强到二战德国战车这个国家都未曾动摇,武力的讨伐没有让这个国家沉沦,反而诞生了一个又一个工业神话,但他却倒在了没有硝烟的年代,倒在了年轻气盛之时。斯大林上台后快速的终止了列宁同志提出的新经济政策,取而以高度集中的工业体制代之,的确对于立国不久的苏联来说这的确是一种保证国家快速成型的渠道,但其弊端在此时就埋下了深深的引线,高度的集中的确使苏联工业数字不断刷新新高度,但民生并没有得到很大改善,国内矛盾不断积累,如果说二战的爆发是苏联的不幸,倒不如正因为二战让苏联的国内矛盾找到了突破口,1945年德国投降,苏联虽然赢得了战争却被战争掏空了家底,于是苏联又走上了工业化老路,不知是斯大林模式的高时效性,还是领导人权力的高度集中性,不断地让后续领导人喜欢上了这种高度集权的感觉,斯大林模式犹如一把剑及刺伤了自己也刺伤了敌人,由于长时间的重工业化导致国内轻工业极度凋敝,国内生产的轻工业产品以其恶劣的质量促进了外贸行业的发展,其所带来的后果就是大量西方思想以及谎言流入苏联,让苏联年轻一代对自己国家产生了不信任与怀疑思想领域产生大幅度动摇,这也合理的解释了为何苏联老一辈领导人全部去世后,代表着新一代的的戈尔巴乔夫上台就进行了资本主义式的改革,其到底是忽视了国情与民众的要求,或许也可以认为正是戈尔巴乔夫顺应了年青一代的需求,将国家利益下放到向个人利益所妥协,国家财富的私有化,垄断化,寄希望于个别财团,其结果就是让垄断组织把握了政权,思想的动摇导致国家领导人决策的失误,后期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方案中不难发现其政策制定的迷茫与动摇,其归根结底就是思想文化失去主导权的结果。如果说苏联硬实力那的确让世界各国望而却步,但其软实力的影响范围远不及美国,美国在入侵战争后可将自己通过影视作品包装为正义形象,而苏联却没有这个渠道,正因如此苏联出兵阿富汗会被世人所铭记为赤裸裸的侵略行为,是苏修主义的象征,而美国在全球多次的军事行动却只能一笔带过,甚至在美国国内一直将不正义的侵略战争美化为正义战争,越战的停止并非美国人反战,而是因为其巨大的军费开支威胁影响了美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他们是因为自身利益而走上反战的街头,而其强大的宣传能力则将美国社会宣传为一个反战,热爱和平的社会,虽然让当时政府蒙羞却为美国社会蒙上了一个好名声,而苏联恰恰缺少这种机器,导致其在为数不多的军事活动中不光彩的一面,无法像美国洗刷干净,通体而论这就是文化软实力与世界影响力的缺失。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