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4.29 三从四德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29、三从四德
封建统治阶级奴役妇女的儒家教条。所谓“三从”出自《礼记·郊特牲》,它要求妇女“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所谓“四德”出自《礼记·昏仪》,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它要求妇女遵守封建道德,是按照孔孟之道铸造的束缚妇女的精神枷锁。
儒家祖师爷孔丘早就提出“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的反动谬论。后来封建地主阶级便把这种谬论用来为自己的反动统治服务。西汉儒家的主要代表董仲舒宣扬“妻受命于夫”的男尊女卑思想。东汉儒家的反动著作《白虎通义》明确规定“夫为妻纲”,主张妻子绝对服从丈夫。宋朝的一班“业儒”又鼓吹“饿死者事小,失节者事大”[1]。稍后出笼的《女儿经》又强调要“有三从”“莫胡行”,“有四德”“德容言工无欠缺”。这些封建教条,把广大劳动妇女压在社会的最低层。在旧社会,广大劳动妇女身受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压迫,苦难特别深重。
历史上一些进步政治家、思想家,对“三从四德”的封建伦理道德都作过批判。西汉的吕后和唐朝的武则天,冲破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吕后帮助汉高祖统一天下,以后又“临朝听政”;武则天当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明朝的法家李贽在《答以女人学道为短见》中,也抨击了“男尊女卑”的思想,指出:“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见之尽短,又岂可乎?”特别是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猛烈地冲击束缚妇女的精神枷锁,太平天国革命提出“男女平等”和解放妇女的革命主张,太平军内有女兵、女官,分田地不论男妇,“天下婚姻不论财”。伟大的革命家鲁迅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古代的社会,女子多当作男人的物品。”[2]“便是‘孝’‘烈’这类道德,也都是旁人毫不负责,一味收拾幼者弱者的方法。”[3]
教员指出:“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事情,女同志也能办得到。”解放后,我国广大劳动妇女摆脱了封建的绳索,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翻了身,撑起了社会主义的“半边天”,做了国家的主人,这是对孔孟之道的有力批判。[-]之流污蔑妇女落后、无用,妄想用“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把广大劳动妇女重新禁锢起来,变成他们复辟资本主义的驯服工具。这不仅表明他们是复辟资本主义的野心家,也表明他们是地地道道的孔孟之道的忠实信徒。
注:
[1] 《二程遗书》。
[2] 《鲁迅全集·我之节烈观》。
[3] 《鲁迅全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