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无昏君,大明无明君,可笑又可悲的评价!
“清朝无昏君,明朝无明君。”这一观点一经提出便招致议论无数,各执己见、褒贬不一。其中,昊童更是直言不讳,这个观点可笑又可悲。究竟孰对孰错,且听分说。

编辑
一、关于“昏君”与“明君”的定义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眼光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也就注定所领略到的风景也不尽相同。诚如,关于“昏君”与“明君”之间如何界定,并没有准确的定义与范畴。
毕竟,这世间并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好与坏。而每个人判断好与坏的标准,大致便是以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作为参照物进行对比,继而作出一个判断赋予事物或好或坏的定义。
那么站在通识角度出发,透过多数人的眼睛来看,怎样的皇帝可以被称之为“明君”,而“昏君”的标准又是如何呢?
历史上,被称为昏君的皇帝当中,最为“臭名昭著”为人所诟病的,不外乎秦始皇嬴政、隋朝末代皇帝杨广、秦二世胡亥等等。

编辑
乾隆
关于他们被称之为昏君的理由,莫过于暴虐无道、滥杀无辜等等。但是以此为标准的话,那么沉迷于享乐、不理朝纲政事、造成“安史之乱”的唐朝玄宗是否就不是昏君了?
而反观明君的标准,约莫就是勤于政事、国泰民安、有所建树等等。若是以此为标准的话,那么日批奏折一石的秦始皇嬴政难道就当不得勤于政事?隋炀帝杨广开采大运河难道不算有所建树?
正是如此,根据不同的评判标准,也就有着不同的“昏君”与“明君”。
而且,史册所载,就一定正确吗?素来便有“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一说法,此言不虚。
细看历次朝代更迭,约莫所有的新兴政权都会对之前被推翻的政权进行一个大肆的批判,以证明新朝建立的必要性以及合理性,借此招揽民心。
而史书,便如前文所言,是任由胜利者涂改绘制的,而得到权力的人往往不愿意看到被自己推翻的敌人有一个好的形象,不然置自己于何地?因而大肆的抹黑与污蔑是必不可少的。
就像生活当中,我们偶尔不经意看到了一件事情的某一幕,便以为看到了全貌,因此产生误解,而实际上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罢了。

编辑
雍正
又或者出于惯性思维,我们对于一个常年犯错的人就认为他做所有的事情都是错的,这是不合理的看待事物的方法。
毕竟贫瘠的土地或许也能生出玫瑰,这世间亦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因此,想要正确的看待历史,首先要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看到任何事情不能先入为主,一定要经过反复的推敲与揣摩,才能得出更趋近于真实的结论。
对于史书所载,也不能悉数听之任之,获取信息的同时也要形成自己的逻辑思维,“尽信书,不如无书。”要保持对于所获内容的质疑性。
在我看来,想要评价一个皇帝究竟是“昏君”还是“明君”是要通过综合考虑,仔细斟酌才能够种种敲定的,毕竟身处的历史环境不同也就注定着有的皇帝只要顺水推舟便能有一番作为。
而最贴近于实际状况的看法便是,一个皇帝登基的背景、结束统治的背景、统治期间国力的变化、较为重要的政治措施与作为、百姓生活的状况、统治期间对国家造成的损害等进行一个综合评估,功过相抵之后,进行判断。
而且一个皇帝最为主要的侧重点便是国家的君主,因而在判断的过程当中应当以国家的变化,人民的生活等作为主要依据。

编辑
秦始皇
二、明朝无明君
既然说到明朝无明君,那么不妨看看明朝的16位皇帝当中,有没有一位“明君”的存在。
如果说16位皇帝当中哪一位最为贴近明君的形象,那么必然非明仁宗朱高炽莫属了。
首先,众所周知的是他的父亲也就是永乐大帝朱棣。
朱棣在位期间为了效仿朱元璋“文治武功”之中的武功,好于战事,五次北征乃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达成“封狼居胥、勒石燕然”这一殊荣的皇帝。而他本人更是在第五次出征折返归来之时驾崩的。
而因此,在朱棣御驾亲征期间,朱高炽便代为监国,因此熟于政事并积攒下来大批的人脉,而在之前靖难之役发生时,他便坚守于北平。细思之下,永乐盛世约莫也有此人的几分功劳。
朱棣驾崩之后,朱高炽继位,他生性端重,喜文厌武,因好口腹之欲以致身体肥胖,屡屡镇守后方,施监国之职。

编辑
朱棣
他登基后重用“三杨”等贤臣,减赋税、收开支、赦免罪臣、反冤案,开启了“仁宣之治”。
对于当时的社会而言,朱棣在位期间赋税是极其高昂的,总税收达到了明朝时期的高峰。而这些赋税便用于郑和下西洋、五次大军北上等重大损耗上。
战争的掀起便是数不清的银子,因此即便国库也经不起朱棣接二连三的打仗,因而在他统治的后期留下了一大堆的麻烦,最为主要的莫过于赋税高昂。

编辑
朱高炽
为了弥补这一困难,解决当下百姓所处的困境,他推出了一系列减免赋税、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频有逃亡的人民再次安定下来。由此开启了“仁宣之治”。
虽然在位时间较短,但朱高炽继位到去世的这段时间里,显然是让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得到了一次喘息,国家也因此趋于稳定。
人无完人,朱高炽也是存在一定的毛病的,首当其冲的便是口腹之欲,也是其肥胖的原因。
而综合来看,朱高炽有大功而无大过,显然可以称得上“明君”了。

编辑
闭关锁国
三、清朝无昏君
作为争议颇多的一位皇帝,乾隆的一生无论文治武功相应都有所建树,尤其是关于发兵西藏、新疆两地,对于后世版图奠定了基础。然而却也是他开启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先河。
约莫最为人诟病的便是他六下江南,仿造江南园林广修园林,大量农民劳力被征用,国库加速损耗的同时政治也逐渐趋于腐败,当时土地兼并现象频发且没有很好治理措施,以至于民变时有发生。
当他去世之后,国库俨然是空空如也,而在他继位之时却是雍正帝积累下来的国库充盈。
若是按照平常对于“昏君”与“明君”的定义来看并不容易断定乾隆的一生,而若是从人民生活的角度出发来看的话,相较于雍正时期,乾隆时期尤其是末期之时,人民的生活俨然是苦不堪言。
由此,从这一角度出发的话,乾隆自然是坐实昏君无疑了。

编辑
朱元璋
但实质上,一个皇帝的一生功过是很难一言概述之的,并不是所有举措都可以“功在当下利在千秋”,常常是,“于后世有功,与当时有罪。”抑或“当世功,后世罪。”
实际上我们看待任何事物的时候都不能只看到表面的风光,就像是皇帝,亦不能简简单单透过生平的大功大过去了解。
而同样,所谓的“昏君”与“明君”并无意义,站在不同的角度便是不同的结论,即对于那些高举“反清复明”旗帜的人,即便皇帝再怎么贤明也无济于事。
因此,在看待任何事物的同时,我们亦应当坚守唯物主义原则,不掺杂任何多余的思想,就事论事,方才能够做出真正切合实际的评价、而反观工作生活当中,亦是此理。
对于所有人我们应当带着客观公正的心态,不能有无端的歧视,对待事情只就事论事,做事情不要掺杂个人感情,方才能在这“忠奸莫辨”的社会当中添一只“慧眼”,无往而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