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谈“调虎离山”:如何巧妙运用三十六计中的积极成分

2022-09-01 08:56 作者:NNRTS  | 我要投稿

“调虎离山”,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设法使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头,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设法引诱对方离开原来的有利地势。该计主张施计者先使对手脱离特定的环境,然后加以制服,手法是先调后降。

在军事上,当敌人比我强大,并占据有利地势时,我若强攻,损失必然惨重。为削弱敌人的力量,先要把敌人与其凭借的优势条件分离开来,使其处于不利而对我有利的环境中。在敌我优势发生变化之后,再与其决战,以图赢得最后胜利。

调虎离山计的历史典故

东汉末年,西北羌人攻扰武都郡。东汉邓太后提擢虞诩为武都太守,赶赴该地,迎击羌人。虞诩率部奔赴武都途中,被数千羌人阻截在陈仓崤谷,无法前进。虞诩因此按兵不动,扬言等候援兵到来之后再发起攻击。羌人急于掳掠财物,遂留少数精兵监视虞诩,其余的大部队分散到邻县去抢掠。

虞诩计诱羌人主力离开易守难攻的崤谷之后,乘机进军,昼夜兼程,日行百余里。同时命令士兵在扎营做饭的时候,各做两灶,逐日增倍。羌人以为汉军援兵陆续赶到,士无斗志,不敢抵抗。虞诩以少胜多,将羌人打得溃败而逃。在这场遭遇战中,虞诩设计将羌人主力引离险要有利的地形,然后乘势发起进攻。这一计策,叫做“调虎离山”之计。

俗话说:“虎落平原被犬欺。”凶猛的老虎,失去山高林密的环境,就会威势大减,易招攻击。“调虎离山”之计,正是从这一自然现象中得到的启示。因此,它的诀窍是:利用自然条件造成敌方的困窘,利用人为的假象诱使它上当。对于有备之敌,贸然进击则十分危险,诱敌来犯则可以使之失利而于我有利。

用诱人之计低价购进大理石

调虎离山计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果巧妙运用到现代商业活动中,同样也会帮助自己达成目的。

张先生是某省的一位成功商人,他经营的“珠光商场”、“ 珠光酒店”"、“珠光宾馆”系列号称“珠光城”。珠光城在省城是“城”上之明珠,商场、酒店、宾馆三位一体,经营有方,获利可观,张先生也是省城的知名人士。张先生经过竞标拿到一块地,准备再建一个“珠光夜总会”,并打算从本市的某大理石加工厂购进一批大理石。

张先生跟某大理石厂陈老板商定,3天后进行谈判。陈老板知道,珠光城的张先生之所以选择他们大理石厂,是因为附近只有他们厂生产的大理石质量最好,足以和进口大理石媲美,当然价格要比进口大理石便宜得多。陈老板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他想在谈判时提出一些要求作为销售大理石的交换条件,他不是想抬高价格,而是想入股“珠光城”。

第四天,谈判开始了,寒暄之后,张先生转入正题,提出大量购进一批大理石。陈老板当即同意,并提出自己想入股珠光城的想法,否则将不把大理石卖与珠光城。张先生没有同意,谈判不欢而散。

张先生回去后,正为大理石一事发愁,一个刚成立的大理石厂经理找上门来,要以较低的价格卖给珠光城大理石。张先生知道,这个刚成立的大理石厂的产品质量肯定不如某大理石厂,但他还是稳住这个人,并约定次日见面。陈老板知道这事后,立即着了慌,他没料到珠光城会和别的厂家交易,只好立即答应一切条件,并再不提入股珠光城一事。

上例谈判,张先生就是成功地运用了“调虎离山”之计,调开了陈老板投资珠光城的野心,促使他为保住销路而和自己做这笔大理石生意。

如何利用调虎离山之计处理人际关系

调虎离山之计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便是设法将难以应付的对手调离他据以成气候的岗位、环境或者人际关系圈。一个单位,一个部门里的正常的人际关系,应当是不分职位高低、不分籍贯经历,人人平等,彼此融洽。同事间要互帮互助,和睦相处,不能搞“山头主义”。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上下左右团结一致,心情舒畅地开展工作。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拉帮结派、争权夺利的内争内耗现象并不少见,比如,报刊上就报道过诸如厂长开除党委书记公职、党委书记不许厂长入党的闹剧。几个人在那里明争暗斗,往往使单位、部门和国家遭受经济损失,群众也灰心丧气,提不起工作的积极性。

处理这类“窝里斗”的现象,常见的办法就是调“虎”离山,将宗派小团体的首要人物调离其据以兴风作浪的地盘,使其失去实质性的权力和趋炎附势的帮凶,变成无法呼啸山林的纸老虎。当然,这种处理办法毕竟还是治“标”不治“本”,只有推行“法治”,彻底消除“人治”,才可能从根本上纠正有违党纪国法的不正之风。

你对调虎离山计还有哪些看法呢?欢迎留言交流。

谈“调虎离山”:如何巧妙运用三十六计中的积极成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