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史资料选辑 ( 第83辑) 献身女子教育的薛正校长
作者:杨荣坚 薛正校长,1901年3月出生于江西省无锡市礼社镇。清朝末年,女子还不能进入学校接受教育,她只好女扮男装上学。直到辛亥革命爆发。 1918年,进入美国圣公会创办的上海圣玛利亚女校求学,曾于五四运动期间,发动同学,上街演说抵制《巴黎和约》,呼吁社会各界捐款支援北京被捕学生,却受到学校的阻挠。她发现,洋学堂的教育方法虽然先进,但存在着浓厚的殖民主义色彩。她于是萌生一种以洋人的先进教育方法同民族的爱国主义相结合的教育思想,走上“教育救国”之路。她的父亲希望她能成为医生,她却选择了教育专科,她在信里对父亲说:“一个医生本事再大,治病救人的数目总是有限的,一个人能力再大总是有限的,毕其一生对国家的贡献也是微乎其微的,而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出成千上万有能力的人,他们的能力加起来对国家的贡献就大了。” 高中毕业后,先后就读于东吴大学和燕京大学教育系,毕业时放弃燕大两个职务的聘请,选择上海市中西女中。 中西女中是美国教会创办的一所招收富家子女的学校,1932年薛正任该校教务长。她发现这里所有的课程都是灌输美国式的所谓西方文明,课本一律是英文,中国历史、地理课本亦是由美国人编写出版并由美国人执教,其中充塞了种种丑化中国形象的内容。校方规定学生英文不及格不能毕业,中文不及格则不影响。1936年,薛正就任中西女中校长后,聘请了几位中国教师组成校政委员会,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美国顾问的控制,在教育上争得更多的自主权。她还支持教师向学生进行抗日爱国教育。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方面要结束学校,薛正为了学生的学业和前途,坚持要求把学校继续办下去。 日军要占领学校,薛正为了学校的命运,不顾个人安危,先后六次赴日本陆军司令部交涉,但未能如愿,只好迁校。持续一个月,最后一车图书出校时,天下起雨,薛正将身上的雨衣脱下来盖在图书上,其他师生也脱下雨衣,把图书盖得严严实实。 薛正拒绝了汪伪教育咨询委员会的聘书,巧妙地挫败了日本在中西女中开设日文课的企图,还拒绝了日本女子垒球队来校比赛。在不得不出席与日本学校的联欢会上,她以惊人的胆识致辞:我们很遗憾不能用我们的演出来回报你们的精彩节目,因为我们的学校被占领了。 日本投降后,中西女中迁回原址,薛正带着大家,用双手清理废墟,填平坑洼,历时三个月。这时,重庆大批“下山”官员来沪劫收,纷纷要求让他们的女儿不经考试就进入中西女中,薛正坚持一律通过考试择优录取,因此招来了这批“抗日功臣”的指责,并扬言要接管学校。但薛正坚持中西一贯的招生原则不能改变。她的父亲以“正”字为她取名,她就把“为人清正”作为自己处世为人的座右铭。 1940年薛正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教育学,获硕士学位,8年后获得奖学金,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校方和教师希望她留在美国,她都婉拒了。她的论文题目是《如何把中西女中办成初级大学》,她要回国培养更多的中国女子栋梁之才。 1948年,薛正患乳腺癌,需要动手术,危险很大。她留下遗言:“若手术不成功,希望把我的心脏取出焚成灰送回祖国去。”幸而手术非常成功。1949年,新中国成立,她不顾导师的劝阻,几经周折,行程万里,于1950年春回到了祖国。 回国后,她被任命为中西女中校长,1960年,成为市三中校长。 1985年9月,她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全文链接:http://t.cn/A6C5kf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