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三国乱世里,诸葛亮自比管仲,也许他最缺的便是管仲之才

2023-02-25 07:32 作者:洪都烟客  | 我要投稿

徐庶、石韬、崔州平都是饱学之士,这三个饱学之士有一个共同的朋友,在他们三个眼中,这个朋友也是饱读诗书的青年才俊,但他们这个朋友,对他们三个的看法却是一塌糊涂,甚至还有点瞧不上眼。

编辑

在一起读书时就曾对他们三个讲:你们三个将来要是为官,最多也就是当个郡守、刺史,混个厅级干部了不起了,和我是比不了的。不但如此,他还经常自比管仲,声称自己有经天纬地之才。

这个青年才俊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的诸葛亮。后来的故事也证明,当时诸葛亮自信心爆棚并非是狂妄自大,而是确实有两把刷子,就从他能官拜宰相来说,那三个朋友就是比不了的。

编辑

但他自比管仲,的确是有些夸张了。虽然他曾辅佐刘备三分天下,建立蜀汉,但最终鞠躬尽瘁不是也没有完成平定中原兴复汉室的伟业吗?为什么没有完成呢?除了客观条件的局限,笔者以为他之所以没有完成这样的伟业,正是因为他缺少了管仲的才能。

那么,管仲有什么才能呢?那就是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称霸中原。

我们都知道,齐桓公在即位之初,齐国是既弱又乱,除了面积大些其他真是无善可陈,更无与诸侯争霸的实力, 但自从拜管仲为相之后,齐国的面貌便焕然一新,不但国立渐渐增强,并最终让齐桓公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之所以能够成就这番伟业,应完全得益于管仲在齐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所以我们总结管仲才能便是他的改革之才,这样的才能是诸葛亮所不具备的。

编辑

那么,他是怎么改革的呢?

这次改革,具体措施繁杂,因为篇幅有限不能一一列出,但总的原则只有一个,那就是“作内政而寄军令”,目的也只有一个,那就是军政一体。什么意思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切内政措施都要以为军事斗争做准备为基本点。

他将齐国划分为21个乡,15个为“士乡”,“士乡”之人专门负责打仗耕田,也就是“耕战之民”。以5乡为单位分为左中右三军,是为“参其国”;又将一乡分为连、里,轨四级行政,其中5家邻居为一轨,这叫“伍其鄙”。

编辑

这样做不仅能保证充足的兵源和充足的粮草,还保证了军队的团结,因为5家邻居利害祸福相同,所以,“守则同固,战则同强”。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所谓管仲的军政一体不就是先军政治吗?呵呵,随便你怎么叫吧。不过呢,玩先军政治的人总是把自己玩的人民玩的连大米肉汤都喝不上,但管仲却能玩得风生水起,国富民强。这一点隔壁的老金家也应自愧不如。

在管仲将齐国分为21个乡里,除了15个士乡还有6个工商之乡,工商之乡的人专事工业与商业的经营活动,不参与打仗。这样的分工不但解决军政一体之下整个社会对商品的需求,同时也繁荣了齐国的经济,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编辑

除此之外,他还一改过去收人头税的做法,实行了盐铁专卖,以此手法充盈国库。

这样的改革在今天看来可能不算什么,但在春秋时期,可是独步天下首创之举,比其他诸侯国不知道要高到哪里去了!

我们再看诸葛亮,诸葛亮助刘备建立蜀汉之后,虽说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所涉及的无非都是一些举贤任能,澄清吏治的小动作,制度框架仍沿用的是汉朝的结构,在军事方面采用的还是屯田制,这一制度,在当时的东吴与曹魏是一样的,所以制度上来讲,蜀汉政权在与吴、魏对抗的时候并无什么优势。

编辑

诸葛亮为北定中原曾经六出祁山,这六次都是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大多都是因为粮草不济。

所以,事实也证明正是蜀汉政权的制度弊端最终限制了诸葛亮的远大理想。试想诸葛亮若能像管仲那样,对蜀国进行一场军政一体的改革,三国归蜀或者兴复汉室也不是没有可能的,遗憾的是他并不具有这样的改革才能,所以,终其一生也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三国乱世里,诸葛亮自比管仲,也许他最缺的便是管仲之才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