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军

淮军的创建者,李鸿章与吕贤基一起操办过团练,但是因没什么作战经验,经常被打败。后来去投奔在江西的曾国藩,在曾剃头的湘军做了幕僚四年,但是在湘军他一外人在此居高位,引起他人不满。李鸿章在湘军遭到湖南籍将领的排挤,李鸿章决定要自己干出一番事来不能一直在别人手下。
后来机会来了,他开始去操办新的团练,不过他拉的这支团练还是大败,他后来看到东乡团练发现这些团练就不错,都打过仗,他发现这些团练是太平军来了就一起打太平军,太平军走了就护好自己。李鸿章决定将他们组一支军队,在收了这批人后李还要将,于是他便到湘军那哭穷,借来了一些将。其中就有程学启这个悍将,淮军组建起来刚开始的编制是跟湘军一样的。
淮军刚开始的时候人数就6500人左右,后来乘数十艘小火轮赶到***助防御太平军,刚来到上海时,淮军与其他在上海的清军和租界内的各国军队相比那就是一群叫花子!李鸿章还因此获了个叫花头子的称号,那些盼望淮军到来的乡伸土豪看到淮军这副样子不免有些失望,他们怀疑自己花大钱请来的淮军真的能打吗?不过后来的几次战斗也向这些怀疑淮军战斗力的人证明了,他们虽然看起来破破烂烂,但是战斗力可不差。后来又与洋枪队配合多次与太平军战斗,在这期间李鸿章发现洋枪洋炮的好使,为了不一直依靠洋枪队便决定引进这些洋淮军到了后期已经不再需要洋枪队可以自己作战,在苏、浙等地与太平军激战,在平定了太平天国这一乱后又去平捻军,在1865年至1868年间,作为清军主力,在曾国藩、李鸿章率领下,先后在安徽、湖北、河南、山东、江苏、直隶等地,与捻军作战。捻军被镇压后,淮军担负北自天津、保定,南迄上海、吴淞,南北数千里江海要地的防守。把营制也进行了整改,不再是模仿湘军而是仿照洋人进行编制,还将原先装备的劈山炮改为开花大炮。把原先装备的抬枪、小枪都通一换为洋枪,并且聘用西洋教官,以西洋方法训练军队。不过淮军还有弊端,淮军并未改变勇营旧制,因而体制本身存在种种矛盾和弊端,例如,营以上指挥困难,统领与统领之间各不相下。淮军延聘西洋军官仅用于平时教练,战时调度仍由将弁。淮军的统领、营官、哨官都未习西法,作战时由他们妄行调度,军队平日所学全归无用。
淮军后来部分人员进入北洋,在甲午战败后北洋遗留人马和一些淮军旧将被编为新军,新军后来有当军阀的,有当土匪的,或者脱了军装不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