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哲学小辞典·外国哲学史部分》2.3.30 费尔巴哈

2023-05-01 08:46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30、费尔巴哈(公元1804—1872年)


  德国古典哲学的著名代表之一、机械唯物主义者。出身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最初在大学读神学,后又改读哲学。一八三〇年因批判基督教被驱逐出大学讲坛,长期被迫居住在偏僻的乡村。一八七〇年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但世界观仍然是资产阶级的。

  他的巨大历史功绩,是在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盛行时,恢复了唯物主义。列宁说:“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的‘划时代的’世界历史作用,就在于他坚决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决裂,宣扬了唯物主义”。[1]但是,他被形而上学束缚了,未能批判地克服黑格尔,把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也抛弃了。他于一八四一年出版的《基督教的本质》,有力地打击了唯心主义。他从人本主义出发,反复强调人的本质就是上帝的本质,神学必须还原为人本学。恩格斯说:“这部书的解放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才能想象得到。那时大家都很兴奋:我们一时都成为费尔巴哈派了。”[2]但是,资产阶级世界观使他无法阐明宗教的阶级实质及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真实基础。他并不主张废除宗教,而是想以超阶级的抽象的爱为基础的新宗教来代替旧宗教,这显然是荒谬的。

  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他鲜明地站在唯物主义的路线上,坚持物质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的观点,认为世界是可知的。他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反对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强调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认识事物,并认为这是哲学的最高规律和最高任务。他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哲学上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用人本主义扫除唯心主义。他说:“思维与存在的统一,只有在将人理解为这个统一的基础和主体的时候,才有意义,才有真理。只有实在的实体才能认识实在事物,只有当思维不是自为的主体,而是一个现实实体的属性的时候,思想才不脱离存在。”[3]他还说:“如果没有物质,那么理性就不能刺激思维,就不给思维以材料,就没有内容。”[4]他在这方面还讲过许多精辟的话。但是,他不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重大作用,特别是不了解革命实践的重大意义,未能摆脱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5]

  他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恩格斯说:“他下半截是唯物主义者,上半截是唯心主义者”。[6]他的人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形影不离,把理性、爱和意志力说成是人的本质;公开宣扬宗教是人生的基础,是道德和政治的基础,把人类的历史看成是宗教的历史。他说:“人类文化上每个时代,每个重要阶段,都是伴同宗教而开始的。”[7]他把历史看成是一个令人感到不愉快的可怕的领域。他的唯心主义伦理观在内容上也极端贫乏,充满了对“爱”和“幸福”的空谈,说什么“一个人爱得愈多,则愈是存在;愈是存在,则爱得愈多”[8],“只有幸福的存在才是存在,只有这种存在才是被渴望的和可爱的存在。”[9]恩格斯说得好:“我们一接触到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他的真正的唯心主义就显露出来了。”[10]

  他对当时的政治运动持淡漠态度。马克思早在一八四三年就指出:“他过多地强调自然而过少地强调政治”。[11]他一生都未能克服这一点,一直是脱离工人阶级和当时的政治斗争,孤立地研究哲学。他对一八四八年德国革命很不理解,基本上是采取消极旁观态度的。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对费尔巴哈哲学作了全面的科学总结,并深刻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和区别。

  主要著作有《未来哲学原理》、《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等。


注:

[1] 《列宁选集》第二卷580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218页。

[3]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181页。

[4]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142页。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6页。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237页。

[7]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711页。

[8]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169页。

[9]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535页。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229页。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七卷443页。

《哲学小辞典·外国哲学史部分》2.3.30 费尔巴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