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平原在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特别著名的大型水利工程?
从大禹治水到如今,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众多堪称世界奇迹的大型水利工程,比如都江堰、郑国渠、大运河、坎儿井、三峡等等。中国如此重视水利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水利对农业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特别是在以农业为根本产业的古代,水利甚至可以决定天下兴亡。

不过让人感到奇怪的是,中国古代的著名大型水利工程大部分都位于西南、西北和江南地区,比如都江堰位于四川盆地,郑国渠位于关中。而作为中国自古以来的农业核心地区,华北平原却没有特别著名的大型水利工程。难道华北平原的古人不需要水利吗?

人类兴建水利工程的主要目的有三个:第一是抵御洪灾;第二是农业灌溉;第三是交通运输,而达成这三个目的的关键就是改变流向。抵御洪灾就是让水不要流到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地方,农业灌溉就是让水流到农田,交通运输就是让水流到人们计划中的地点。

然而改变水的流向谈何容易,特别是在没有工业机械(如抽水设备)的古代,如何让水流入人工开凿的渠道是非常棘手的问题。经过不断地通过实践总结,古人想出的办法就是利用自然地形的高低落差和“水往低处流”的原理,通过人工开凿的渠道让高处的水流到低处。

以著名的郑国渠为例,郑国渠起点和终点的海拔落差在战国秦朝将近百米。郑国渠就是利用海拔落差引高处的泾水通过渠道流入低处的洛水,灌溉泾水与洛水之间的农田。后来由于泥沙沉积,郑国渠底部逐渐高过了泾水,导致泾水无法再流入渠道,郑国渠也就荒废了。

华北平原的平均海拔只有二十米,最高的落差也不到五十米,通过高低落差引导水的流向在海拔落差较小的华北平原几乎是不可能的。正因如此,华北平原在古代几乎没有著名的大型水利工程,少数规模较大的水利工程也都位于靠近山脉和丘陵的平原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