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吴说笔
书吴说笔
苏轼《东坡全集》
【原文】
笔若适士大夫意,则工书人不能用;
若便于工书者,则虽士大夫亦罕售矣。
屠龙不如履豨,岂独笔哉!
君谟所谓“艺亦工而人益困”,非虚语也。
吴政已亡,其子说颇得家法。
【今译】
毛笔如果只想迎合士大夫们的心意,那么就不适合专攻书法的人,他们不能用;
如果笔的制造者只是为了方便擅长书法的人,那么封建士大夫们又就会很少去购买和使用。
其实这并不奇怪,如果没有龙的出现,那么能屠斩恶龙的人就会不如杀猪的人更受欢迎,杀龙还没有杀猪的人吃香。
更何况区区小小的一只笔呢?
大书法家蔡襄说:“谁在艺术上的造诣越深,那么他就越困苦(艺亦工而人益困)”。这不是一句虚话。
吴政已经过世了,但是他的儿子吴说很得他的家传。
(君谟,蔡襄,北宋大书法家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兴化军仙游县唐安乡依仁安里赤湖蕉溪(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
【赏析】
文章标题为写笔,但没有就笔论笔,而是引申出“屠龙不如履豨”、“艺亦工而人益困”(杀龙的不如杀猪的吃香、谁在艺术上的造诣越深,那么他就越困苦。)这样的社会现象。有感而发,而又收发自如。
一句“屠龙不如履豨,岂独笔哉”,跳出了就笔谈笔的狭隘范围,它指出“屠龙”这一绝艺的崇高及其不幸。正如科学门类中的尖端科学,比之攻研应用科学,实在需要多花成倍的心血和精力,而成果的显示机会却又相对地少。
可是,一旦龙终于出现,杀猪的屠户的能耐就远远不够用了,不能奈何,这时只有屠龙勇士才能大显身手,也只有在这个时候,社会才会给屠龙者以肯定的充分的评价。
怀才不遇,黄钟毁弃,“屠龙不如履豨”,“艺亦工而人益困”,在对待人才问题存在短视和轻视的情况下,如此社会现象和历史现象不会绝迹。
但对有志“屠龙”者来说,不仅要有那股“殚千金之家,三年技成”的苦劲、韧劲,而且要具有学成后“无所用其巧”的耐心。
古往今来,无数事实告诉人们:
一方面有成千上万身怀绝技的能人赍志以殁;
而一方面还是有不怕挫折、不怕冷落,对事业付以倾心热爱、九死不悔,继续探索人们所没有走过的新路。
后者生不逢辰,备受折磨,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是可惋惜的。
但人民是公道的,即便是身后若干年,也永远记着他“屠龙”的功绩。
苏东坡留下的作品及其风格永垂不朽,就是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