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青年》杂志报道张昆:深情抒写家国情怀
“一百年前山河动荡/满目腥膻遍地豺狼/血雨腥风民不聊生/终于在一九二一年迎来曙光/一条红船在南湖起航/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希望/铁锤和镰刀开拓出真理的方向/初心和使命把前路照亮……”
2021年4月,由感动中国新创词曲选拔组委会举办的第三届“华艺杯”百年词曲网络创作大赛暨全国文艺总汇演活动落下帷幕。在这次活动中,辽宁省锦州市的词作家张昆,以原创歌词《红色百年》荣获“百年十大音乐创作人”称号。
张昆出生于1979年,从小痴迷书画和文学创作,是一位低调又充满才情的女子。与她长发飘逸、温文尔雅气质不同的是,她的词作大气恢宏,总把满腔家国情怀付诸笔端。此前,她创作的《长子情怀》《锦州那个地方出苹果》等弘扬主旋律歌词,经人民网、央视网、东北网、辽宁新闻网、学习强国等数百家媒体相继报道,均引发了强烈共鸣。
七一前夕,本刊记者对张昆进行了专访,从对话的字里行间可品味其成长的心路历程。
国旗升起的瞬间 唤醒使命感
《辽宁青年》:你的歌词,都融入了浓浓的家国情怀。相信创作歌词伊始,也有过许多方向吧,是怎样做出这个定位的?
张昆:我从小就很喜欢文学,执笔多年写过散文、小说、游记、诗歌等等,之前没有刻意定位写作的风格方向。
2002年,我在天安门广场看升国旗,在国旗升起的一瞬间就被感化了,唤醒了我内心深处的强烈使命感——那种民族精神的担当意识,那种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和民族命运融合在一起的情怀。就是那种愈发浓烈的家国情怀,使我的思想不断积极向上。所以,我觉得一个人取得一定成就,离不开民族文化基因的挖掘和爱国精神坐标的建立。当我们对党和国家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情感归属感时,就会不由自主地将家国情怀以立德、立功、立言的形式传达出来。我就是以歌词的形式,表达我对中国共产党、对祖国至真至纯的深情。
《辽宁青年》:是从小就喜欢红歌吗,还是经良师引导,渐渐步入?
张昆:我母亲是著名歌唱家王昆的粉丝,所以,母亲给我起名张昆。我小时候听过很多红歌,年少时期开始接触到流行音乐。我觉得,不论什么样的艺术形式,都可以表达对国家、人民的感情。
在我的音乐道路上,我有幸得遇恩师——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张远福。他培养了很多优秀歌唱家,在作词方面也栽培了资质平平的我。我作词的歌曲《盛世修志》《长子情怀》《为党保密》《锦州那个地方出苹果》都是由张远福老师作曲而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内化为红色情结
《辽宁青年》:写歌词需要深厚的文学底蕴,需要在浓缩的文字中提炼出触动心灵的主题。经过哪些积累才有今天的成就?中间也一定有过许多艰难时刻吧?
张昆:我最大的爱好是看书,是多年阅读思考的积累使我羽翼渐丰。我觉得读书对于文笔锤炼和灵感乍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用心品读才能从中得到睿智的启发,才能看到不一样的深意,从而在自己创作的文字中不断精炼成歌词。
写作之人往往感觉敏锐而得于心,文字娴熟而应于手。每每得到真正通透的感悟之后,除心情愉悦外,也可以学到关于字、词、句的精准使用和起承转合的技法了。
写歌词时,我一般分为三个环节完成。首先是既定题目下酝酿情感到位后再动笔,要求自己遣词用句一定要准确表述内心的思想感情;其次是注重韵的规则。我比较在意规范字韵、隔行韵,段与段之间的韵,都尽量处理恰当。在无韵或乱韵的情况下,我会加工至满意状态才和作曲家沟通;最后是反复推敲。每作一首歌词,我都会给各个年龄段的人看一下,得到反馈后再总结敲定。
当然也有灵感突至的时候,脑海里突然充盈强烈的画面感,然后笔下倾泻词句,一气呵成。这样的歌词我会在翌日或间隔一段时间再看,再品,细嚼词中的韵味。因为文学是我的一大爱好,所以,我不觉得在文学的路上吃了多少苦,即便投稿不中,遇见瓶颈,多年沉寂,我还是乐在其中。
《辽宁青年》:知道你曾经去过全国许多地方工作、做志愿者,回过头看,你从这些经历中收获了什么?
张昆:2004年7月到2005年2月,我在甘肃的大山沟里待了半年。那过于贫瘠落后的土地和大山深处的孩童,让我多年来一直关注贫困地区人口的教育问题。
眼下是建党百年之际,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作为曾经深入贫困山区的亲历者,我对我们的党和国家无限崇敬。造福人民,尤其是最贫苦的底层人民,体现的就是中国共产党治理国家的伟大。我们作为个体支教和国家以人力物力对贫困地区的扶持,都体现着当下中国和谐盛世中感动世人的伟大壮举。我还去过一些城市,比如2005年3月至2007年1月,我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工作了两年,之后在上海和北京等地,都见证了不论地域、不论贫富阶层,人民对小家大国厚植的情感。正是这些经历感动我,教化我,塑造了我内心的红色情结。不论我在哪里,做什么工作,家国情怀都是最深最重的情愫。
2020年,我关注全国两会,看到全国人大代表、沈阳市市长姜有为建议:恳请支持并批复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那一刻,强烈的家国情怀,使我萌发了为支持沈阳“国中”、宣扬东北振兴,一定要完成一首作品的冲动。当晚我就写出了《长子情怀》这首歌,最后四句把16字“辽宁精神”嵌入其中:“长子情怀新时代新气象/忠诚担当我们坚定信仰/创新实干不忘初心拥护党/奋斗自强东北再创辉煌。”在我的恩师张远福的支持下,从作词、谱曲、配器、练唱到完成录制,不到一个月时间。央视网、东北网等150多家媒体相继报道,酷我音乐、QQ音乐、酷狗音乐、网易云音乐等十余家音乐网站接连上线这首歌曲。我觉得《长子情怀》就是“辽宁精神”的传唱,也是我对家乡的一份回报。
浓浓家国情 滋养创作“灵性之心”
《辽宁青年》:在京沪发展是许多年轻人向往的璀璨未来。是怎样的初衷,让你回归故乡,远离繁华,安静地做起修史修志工作?
张昆:我是土生土长的辽宁人,籍贯辽阳,出生在锦州。走过一些城市后,我觉得家乡的安宁环境最适合文学和绘画创作。作品是需要时间打磨的,不论写作技巧还是绘画技巧,都需要在沉寂的岁月中不断精炼,潜心研究。
当然,一线城市具有圈子效应,机遇会多一些。比如2012年我作词的歌曲《过年那些事儿》上了2013年内蒙古卫视春晚,就是在北京的人脉圈带来的省春晚展示机会。
但是,生我养我的家乡锦州同样给了我不输于一线城市的机遇。我本人对影视创作很感兴趣,但在编导方面一直没有建树。在2018年中国第七届创新创业大赛中,锦州市首次举办地方赛,我受命担任大赛宣传片导演及参与主题歌《我有一个梦》的歌词创作。赛后,科技部的“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官方网站和公众号特别报道了此次辽宁锦州的双创赛事,对这首歌曲的评价是:“脍炙人口、恢弘大气。”这份荣光让我备受鼓舞,更坚定了以家国情怀为宗旨的创作理念。
现在,我在锦州市松山新区工管委办公室从事区志年鉴编纂工作。众所周知,习近平总书记具有浓厚的方志情怀,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时曾强调:“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重要论述后,我立志为基层方志工作尽一份微薄之力,于是,我和领导一起作词,请我的音乐恩师张远福作曲,完成了《盛世修志》:“史书可览国运维艰昌隆/品味春华秋实日月风霜/纵观天南地北中原边疆/盛世修志是传递正能量……”这首歌被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中指组)官方网站于2020年5月12日刊登发表,也是至今中国方志网上唯一的歌曲。同年8月,《盛世修志》荣获“2020感动中国首届词曲创作网络大赛最佳歌词奖”。我觉得这是对我本职工作的肯定和鼓励。
《辽宁青年》:如今的你在歌词创作领域已崭露头脚,在全国都有了知名度,梦想之门已然开启,此后的目标和设想是怎样的?
张昆:这个话题还要回到家国情怀的关系与发展上谈。从历史演进上看,家国情怀一直与君子人格相生相伴。一个人的发展进程是需要不断修正规划的。我当下的目标是继续加强修养、提升君子人格,以阳光正能量的品质做基础,创作出更多爱党、爱国、爱家乡的优秀作品。
举个例子说,今年三月,我接到上级下发的红色遗址普查任务,通过调研走访,了解到我们松山新区的生生果园的红色历史,与毛主席一生曾三次提到的“锦州那个地方出苹果”相关,于是我就以伟人的这句名言作歌名,和张远福老师一起创作了《锦州那个地方出苹果》这首歌曲,引发160多家媒体相继发布原创歌曲MV。
同在三月间,我按锦州市国家保密局下发的文件要求,以原创歌曲《为党保密》参加了由国家保密局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保密宣教作品征集评选”活动,5月下旬入选了国家保密局评选。
还有,今年我为建党百年作词的《红色百年》,由作曲家毛世华倾情谱曲。这首歌,在第三届“华艺杯”全国百年词曲网络创作大赛中获得第八名的好成绩……
这些都是我的人生幸事。我期待的愿景就是成为一个有担当、有影响力、有传世作品的文艺工作者。勤能补拙,我会坚持弘扬主旋律,创作精品,回报党和国家对我的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