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认识心理咨询师、来访者||《心理咨询面谈技术(第四版)》阅读笔记(一)

2021-02-01 00:41 作者:暗界之炛  | 我要投稿

1心理咨询师

咨询师是拥有心理健康知识的专家,需要用尊重、热情、合作的方式对待来访者,同时又要保持职业距离和客观。咨询师需要对来访者的问题进行评估,需要同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认真倾听评估来访者的优势与问题。

1.1咨询师的知识素养提升

咨询师应该从三个方面提高咨询素养:

(1)理论的学习,比如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行为主义,人格心理学的知识。

2)心理障碍知识的学习,可以从变态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着手。

3)心理干预技术的书籍,比如《心理咨询面谈技术》或一些心理流派干预技术的书籍。

咨询师应拓展自己的知识边界,让咨询师去适应来访者的世界观和个人偏好,而不是让来访者改变自己适应咨询师的理论观点。心理咨询师需要保持学习,才能够让自己在工作中不落伍。

1.2咨询师自我意识的提升

潜在的原则和信念会决定了我们的表达内容和表达方式,所以咨询师需要提高自我觉察(自我意识),意识到那些由于个人和成长环境、社会背景所导致的盲点,意识到自己的嗓音特点、身体姿势、对方对自己个人的感知,意识到文化、阶层或性别的差异对咨询师和来访者沟通的影响。作为专家的咨询师,需要有足够的自我意识,从而帮助咨询师了解自己的个人偏好于情感状态是如何影响对来访者的理解。自我意识包括躯体自我意识、发展性自我意识、心理社会自我意识、文化自我意识。

1)躯体自我意识对自己音质、身体语言与自我其他躯体方面的意识。我们可通过录像了解自己的语音、表达方式、面部表情和姿势体态等,不过通过录像认识躯体自我很可能会伴随着不适感和自我关注。还可以通过寻求他人的反馈来增加躯体自我意识。

2)发展性自我意识:对个人成长历史的意识,即对显著影响自己发展的具体事件的觉知。可以通过回忆生活中对当前状况发生关键影响的人和事做梳理,按照时间列出这些事件,形成心理社会发展的时间轴。

3)心理社会自我意识:是个人如何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是对他人如何看待我们的觉知。咨询师需要了解他人如何看待自己,才能够避免来访者不准确的评估内化为自我认识。可以通过做人格测验,将得分与自己所了解到的关于自己的信息整合在一起提升心理社会自我意识。

4)文化自我意识对自己所属种群、国家的意识。在特定文化下生活、对特定群体认同的咨询师对接受不一样文化熏陶或认同不一样群体的来访者可能会产生不自觉的情绪情感。咨询师可以通过接触其他群体,降低对差异的焦虑。

此外,咨询师还需要培养他人意识,学会观察和评估他人,承认和欣赏他人(在培养他人意识时,可以通过“我看到了什么样的一个人”为问题询问自己,尽可能让答案多一些)。咨询师需要多实践,减少焦虑,增进能力,并积累经验培养能够理解来访者世界观和体验所需的宽广视角。

1.3关于新手咨询师

刚入门的咨询师,很想要帮助来访者迅速地解决问题从而证明自己是“有用的咨询师”,这可能会导致来访者产生不被倾听的感受。因而,刚入门的咨询师应学会平息自己希望为来访者提供帮助的冲动、个人的需求和焦虑

刚入门的咨询师,可能会因为没有经验而在介绍资质时感到内疚,这种表达歉疚的行为和态度,反而会让来访者对心理咨询失去信心。

刚入门的咨询师通常还会面临很大的压力,所以咨询师应培养自我照顾的习惯,有助于减轻高压力地工作对自己的影响。

2来访者

来访者在咨询中同样也是专家,他们是自己世界的专家。咨询师应当尊重来访者个人在其主观世界里的权威性,在还未充分了解来访者之前,不对来访者给自己的评价、标签做评判和干预。

焦点解决心理咨询(SFBT)将来访者分为了四种类型:消费者、抱怨者、访客和徘徊者。

1)消费者:来访者为了实现自我改变或自我成长而寻求咨询,有较强的求助动机。

2)抱怨者:来访者是因为对他人或对现实的不满而前来咨询,有中等程度的求助动机。

3)访客:来访者是被他人强迫来参加咨询的,如觉得孩子有问题的父母要求孩子来参加咨询,其求助动机较低,往往更希望从咨询师这儿获得“自己没有问题”的判断。

4)徘徊者:来访者对心理咨询很陌生,或者因为之前的一些咨询经历而不信任咨询,对咨询持观望的态度。

 

来源:

心理咨询面谈技术(第四版)

(作者:John Sommers-Flanagan / Rita Sommers-Flanagan;译者:陈祉妍)


认识心理咨询师、来访者||《心理咨询面谈技术(第四版)》阅读笔记(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