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三国演义》的曹操与袁绍的“官渡第一战”必须要败?
在某个由shaB编导制作的某三国题材影视剧中,曹操大佐用侮辱观众智商的战术在官渡对峙之前就打败了袁绍。且不说这段情节在人物设计、镜头语言、表演技巧上的各种问题,基本逻辑都是错的。因为按照《三国演义》的情节,曹操在官渡对峙前的第一战必须败给袁绍。

众所周知,曹操打赢官渡之战的关键是突袭乌巢。鲜为人知的是,袁绍在乌巢储存物资的原因是曹操的战线后退。官渡之战前夕,曹操与袁绍以黄河为界,颜良、文丑战死的白马和延津就是黄河的渡口。不过曹操在取胜后却选择放弃白马和延津,将整条防线后退到了官渡。

曹操退往官渡后,袁绍立刻率主力大军渡过黄河,与曹操在官渡对峙。随着战线前移到官渡,袁绍军的后勤补给线被拉长并且还要跨过黄河转运,运输效率大幅降低。为了解决输运效率的问题,袁绍在位于黄河南岸的乌巢设置后勤中转站,乌巢也就是成了袁绍军的命门。

也就是说,袁绍在乌巢屯粮是因为补给线被拉长,袁绍补给线被拉长是因为曹操后退到了官渡,如果曹操不后退到官渡,乌巢就不是袁绍军的命门。历史上的白马、延津之战距离官渡对峙的时间很短,曹操的后退可以理解为“小胜即收兵”。可小说《三国演义》却有个问题。

为了官渡对峙之前的“千里走单骑”和“古城相会”,《三国演义》小说在感觉上延长了白马、延津之战至袁曹在官渡对峙的时间,这导致曹操后退到官渡的决定有些不合理。罗贯中采取的办法是:让曹操与袁绍在白马、延津之战和官渡对峙之间进行一场史书没有记载的遭遇战。

正因如此,小说里的曹操必须输掉这场堪称“官渡第一战”的遭遇战。只有曹操输掉这场遭遇战才会退往官渡,被拉长补给线的袁绍才会在乌巢屯粮。如果曹操此时就能“斩杀袁绍”,那么“干大事而惜身”的袁绍就不会出现在官渡,那么后面的官渡之战就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