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节特辑|汉服复兴的路上,感谢有妳


自2003年,“汉服第一人”王乐天首次身着汉服出行,到如今2023年,全国各地纷纷掀起“汉服热潮”,二十年的汉服复兴运动,可谓征途修远,道阻且长。
一路走来,既有汪洪波(溪山琴况)、方文山等须眉志士为汉服复兴奔走呼号、奋楫笃行,亦有无数杰出的巾帼英雄力行不辍,贡献良多。值此妇女节,本文选取了五位为汉服复兴做出贡献的女性代表,既是致敬,亦望祝福。
感谢有妳,让锦绣华裳在聚光灯下熠熠生辉 —— 徐娇
作为年少成名的童星,徐娇十分“特立独行”,她数年如一日地身着汉服出席各种正式场合,从国内到海外,从毕业典礼到颁奖仪式,从未间断,赚足了国内外观众的眼球。


图源:百度图片
出于对汉服的热爱,徐娇还创办了自己的服装品牌 “织羽集”,主要销售汉元素服饰。“织羽集”的服饰风格独特,既保留了传统汉服的优雅气韵,由增添了很多现代的时尚元素,让人耳目一新。虽然现在“织羽集”暂停营业,但徐娇表明:“大家对汉服文化的传承不会停止。”


图源:织羽集旗舰店
面对外界的质疑,徐娇显得从容淡定:“希望有一天,我们穿着汉服走到街上不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他人为自己谋利,徐娇为汉服正名。也正因她独立自主、敢想敢做,汉服日益走俏,国风出行成为了一种时尚风潮。
感谢有妳,让中华服章之美得以享誉于万邦 —— 周宝宝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近期,抖音国风达人周宝宝凭借在海外的汉服宣传视频火爆国内外。她时而长曳霓裳,时而身披翟衣,展示着东方美人的雍容大气。目前,周宝宝的官方账号粉丝数已达437.8万人,单条视频最高点赞量已突破235万。




图源:周宝宝bilibili官方账号
视频中,无论无论是参与活动还是行走于街市,所到之处的外国友人无不驻足欣赏,或行礼或拍照,表达出对东方之美的赞叹与艳羡。


图源:周宝宝bilibili官方账号
而在收获了百万粉丝后,周宝宝并不满足于此,自2023年年初,她开始邀请外国友人一同体验穿汉服、着汉妆、行汉礼,让更多外国友人体验服章蕴含的深厚意蕴。




图源:周宝宝bilibili官方账号
如今周宝宝在海外的粉丝量日渐增加,许多外国友人纷纷“报名”,想要体验一下身着汉服出行。相信在周宝宝的努力下,更多外国人能够了解汉服、爱上汉服,将那份独到的美学长留心底。
感谢有妳,让千年古韵与当今生活共同呼吸
——吕晓玮(绿珠儿)
2006年,成都姑娘吕晓玮辞去了稳定的工作,在成都市文殊坊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汉服实体店——重回汉唐。她的初衷很简单:让中国人穿得起汉服。只有如此,华夏服饰才能真正回归生活,实现复兴。


图源:重回汉唐微博
开店最初的三年,店面亏损严重,多次面临着“朝不保夕”的困境。但即使不被理解,吕晓玮坚信自己所做的一切意义非凡。靠着热爱与信仰,她与丈夫互勉互进,最终将重回汉唐打造为兼具情怀与品质的头部汉服品牌。


图源:百度图片
如今,在吕晓玮的带领下,重回汉唐除了为国人提供汉服外,还通过接待外宾、参与纪录片录制、为海外汉文化体验营制作服饰等方式,让汉服被更多人所了解和热爱,让文化复兴行走得更长更远。
感谢有妳,让汉服这一文化符号更深入人心
—— 杨娜(兰芷芳兮)
长期以来,杨娜以文化复兴为己任,孜孜以求、探索多种文化传承途径,欲汇聚四海之力,共兴礼仪之邦。十余年来,她不遗余力地付出,贡献不可谓不瞩目:
杨娜很早就认识到:对汉服历史和知识了解的匮乏是造成很多人反对汉服复兴的主要原因。想要驳斥那些质疑、不屑甚至嘲讽的声音,就要建设完整的汉服理论,让人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为此,她与其他几位前辈翻阅了数千篇文献、梳理了大量汉服爱好者的沿袭作品,最终完成了《汉服归来》《华夏有衣》《汉服通论》等汉服书籍,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方式为人们答疑解惑,让汉服复兴之路更加通畅。


图源:百度图片
杨娜深谙“星火燎原”的道理,长期以来希望能够建设更广阔、更多元的汉服交流平台,汇聚多方力量,让汉服复兴之声更加响亮。为此,她致力于推动传统文化交流与宣传,通过专项节目和视频讲坛的方式科普知识,努力实现 “线下召集、云端相聚”的初衷。


图源:兰芷芳兮bilibili官方账号
在杨娜的不懈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对汉服知识和汉服运动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也从先前的抵触、质疑转变为理解、赞赏。而杨娜并不满足,她呼吁大家:将汉服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汉服才能真正成为中国的文化符号,让人一眼就知道,这是中国文化的独特象征。


图源:兰芷芳兮官方微博
2022年,在由中央网信办、共青团中央指导举办的“网络文明社会共建”分论坛上,杨娜被授予“青年网络文明使者”的荣誉称号。因她坚信汉服复兴意义深远,因而会继续笃行不移,让华人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持久。
感谢有妳,让汉服理论被学术和书面化定义 —— 王月
作为汉服复兴运动的最早推动者之一,王月提倡构建完整的汉服体系、让更多人了解汉服知识,方能为汉服复兴打下坚实的根基。为此志向,她潜心于汉服领域的学术研究,将自己历史学硕士的专长发挥到了极致:
2005年:发表《汉服略考》,首次对“汉服”进行学术定义;
2006年:首次提出建设“现代汉服体系”;
2019年:合作发表《从“汉服”到“华服”:当代中国人对“民族服装”的建构与诉求》 ,并论证了汉服与华服的关系;
2020年:组建“现代汉服研习小组”;
2021年:首次提出“有别服饰史,建设汉服学”;
2022年:首次从历史文献考证出“华夏衣冠-汉服体系”的本体古已有之 ……


图源:百度图片
直至今日,王月仍然笃行不怠,撰写了如《春晚《只此青绿》是汉服吗?四舍五入…… 》等作品,帮助更多国人与时俱进,在欣赏优秀文化作品的同时知其所以然,让汉服知识的科普更深地向下扎根。
感谢有妳,让华夏衣冠的声音重新回归于世
—— 方哲萱(天涯在小楼)
当前“汉服风潮”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青睐汉服、将其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十九年前的方哲萱,面临的却是迥乎不同的光景:
2004年11月12日,25岁的方哲萱身着一袭白色汉服,孤身一人前往祀孔大典,独自完成了对圣人的祭拜。在满目着马褂、戴花翎,装扮为清朝官员的人群中,她显得茕茕独立,超逸而带有几分悲壮。


图源:百度图片
祭礼后,方哲萱撰写了《一个人的祭礼》,用凄怆的语调记述了那场孤独的祭典,亦用决绝的言辞表明了传承衣冠承载的文化信仰之决心。此文一出,无数人为之动容,对“汉服祭孔”的呼声也日渐高涨。经过了8年的不懈努力,活动举办方于2012年将祀孔大典的演出服由清装改为了汉服,千年前的华夏风貌终于得以为万众瞻仰。


图源:新华社
如今的方哲萱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鲜有人知她的动向。然而,她的贡献不应被遗忘。我们都记得,曾经有一个勇敢的姑娘挺身而出,唤起了千万人的觉醒,让昔时的华夏声音重又归来。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中华文明之重新崛起,华夏衣冠之再度复兴,离不开女性同袍们的辛勤付出。节日快乐!致每一位默默付出、为风尚重回不懈努力的“妳”。
以上排名不分先后,统计不全欢迎小伙伴们补充~
参考文献:
五一汉服“劳模”——那些活跃的资深新人们 - 哔哩哔哩 (bilibili.com)
兰芷芳兮获“青年网络文明使者”,提高社会各界对汉服文化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