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全球表现行业顶尖工作室访谈

2018-11-22 04:48 作者:格言表现艺术  | 我要投稿

全球著名的cgarchitect在今年7月发布了一篇对全球顶尖表现工作室的采访,专门讨论了表现行业的现状,以下是该文的中文翻译。

文章对表现行业的合同,IT架构,人才雇佣,业务拓展等进行了探讨,对行业新人和资深人士都有益处。


参与这次访谈的工作室有2G Studio, ArX Solutions, Beauty and the Bit, Cityscape, DBOX, Designstor, Digit Group, Inc., Factory Fifteen, Kilograph, Luxigon, MIR, Neoscape, Public Square, Steelblue, The Nei***ourhood, Transparent House, Urbansimulations等,这些工作室每年的盈利累计高达几亿美元,并且都已经在行业里成功运营了几十年。



是什么让你打算组建一个专业表现工作室的呢?你是否从一开始就认准了自己能成立一个公司呢?


ArX Solutions:我们来自建筑设计背景,所以对我们来说这一步走的很自然,我们公司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是全阿根廷甚至整个南美洲最早的一家专业建筑表现公司,为很多建筑设计公司制作渲染和动画,所以我们的成长很稳定。其实一开始我们是把这个服务当做副业来做的,不过后来逐渐发现这个行业的潜力,我们认为在表现行业里,公司会做的更好。我当时觉得做表现有个很牛逼的地方,那就是我可以算是客户的前哨兵,第一时间看到了设计稿,而且很广很多,假如我们只局限在建筑设计的话,这种机会就不存在了。


Beauty and the Bit:我之前做了10年的建筑设计,可惜后来整个西班牙的建筑业都很苦逼。我的前老板把我踢了,就在同一年,我和他又成立了一家新的建筑公司。不过建筑行业还是没缓过来,大家都过得不好,这也逼着我得有一些新的想法了。我之前就对建筑渲染有浓厚的兴趣,后来我就开始研究起了建筑表现,看了很多牛逼公司的作品,然后我对自己说:我靠!老子一定要干这行!于是我报班开始学如何画效果图,不过很多东西还是我自学掌握的。我老板开除我那会我儿子还有一个月就要出生了,我老婆和我一下子都成了无业游民了,我那时就告诉我老婆说,给我一年的时间,我做一个网站,把我之前画的效果图全部放到网站里,再取个名字,你相信我,这个肯定能成。那一年太特么难熬了,Beauty and the Bit就在那一年诞生了。


Designstor:我15岁那会就成立了我的公司,多少也有点生意。从那会艰难的工作环境里我悟出,如果我将来有一天能过上好日子,我得想办法改变我身边的人和事,而不是让他们来左右我。



Neoscape:我的公司成立于1995年,团队都是来自一个很大的工程公司,我们专门给机场,高速等交通项目制作渲染和动画。其实我们更渴望能做一些我们本专业的建筑表现项目,因为当时我们一群人几乎都是在科罗拉多大学建筑系毕业的。于是就合计着自己独立出去,专门成立一个建筑表现公司,我和另两人一起写了份创业计划书,Neoscape就此诞生,当时假如还能在列出一些潜在客户名单会更专业点。


PixelFlakes:我和几个小伙伴在16岁时就经常讨论怎么成立一家公司,尽管那时候我们连公司要从事什么行业都不知道!因为我老爸和爷爷都是自己开公司的,所以我就想当然的以为我也是要开公司的,从没想到过还有风险这档子事情。PixelFlakes就是这样一个几个愣头青拍脑袋想出来的公司,做我们喜欢的事情,只是刚巧是建筑表现。


我那时在学校里就有点私活,和其他几个人聊起,大家还都挺感兴趣的,而且在技术上还就是刚好互补。


Pure: 我学的是建筑,不过对于结构我很烂,但我知道怎么做东西才好看,其他就没什么特别的了,水到渠成。



2G Studio:来钱快,家里画点画就能赚到不少的钱,也没什么行业人事斗争,没原材料,我自己都没料到我这号人还能开公司。


Steelblue:我一开始是在一家建筑设计公司里做效果图,不过我马上发现要做一个专业的表现,在设计公司是不行的,于是我就打算试试看,成立了这家公司。



Urban Simulations:我的故事很简单,1994年我学了3ds 2,这个软件对我来说几乎像在变戏法一样,用点和面就能在计算机里画出真实的东西了。打那起,我就开始沉迷于这个行业了,开始研究如何营造氛围,环境和故事,公司的成立是一步一步慢慢发展出来的。



运营中,公司遇到过的最大的荣誉和困难分别是什么?

ArX Solutions:给家人和员工们家庭带去滋润的生活;对我们来说最难的是琢磨出一套高效的工作流程系统。


Beauty and the Bit:公司就如同你的孩子,在一个个不眠夜和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后,看着他茁壮成长。对眼里我个人而言,最大的荣誉是和一些之前在我眼里如高山一样高高在上的顶尖公司进行合作,和那些大神级人物成为生活里的朋友。当然还有我们的工作,都是从零开始的,这个一直让我觉得自己很牛逼。



Designstor:最大的荣誉是和一群同样很厉害的同事,很了不起的客户共事。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问题。


MIR:我们觉得自己最了不起的就是在不以金钱为出发点的基础上我们在行业里做到了翘楚。


Neoscape:我们公司在1995年的时候最难,那个时候很多建筑公司还不知道啥叫建筑表现,或者看不懂为什么要做这种渲染表现图,我们每次都要先给客户上课洗脑。还有何时要准备投入财力人力,投到哪个方向也很难。最自豪的是看到公司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员工业务能力蒸蒸日上。


PixelFlakes:我个人认为最自豪的是站在如今的位置,回头看看走过的路是多么的艰难和不容易,在这个过程里,我们组建了一支多么强大的技术队伍。公司的规模不仅是人数上的,还在于质量上和客户的名气上。



Public Square:做公司尤其在开始阶段特别累,你得是个多面手,不但技术高超还要能忽悠客户,两者兼而有之的人很少,至少我不是这类人。所以对我来说,最难的就是在没什么本事的前提下能把公司做下去,最大的荣誉是得到业内的认可和客户的点赞。


Pure: 最难的就是不被压力压垮,始终保持热情


2G Studio:最难的同时也是最自豪的是从一个大客户那里得到一个大项目


Steelblue: 有神一样的队友/有猪一样的队友


Urban Simulations:2004年我们得到了行业里的大奖,那一刻坚定我们继续做这个行业的决心。最难的是在2008年,房地产行业崩了,25名员工因为没活而被解雇。从那场灾难历练出来后,我成了一个商人,也吸取了用人的教训,懂得了员工和朋友要公私分明。



如果让你对那些自己做老板的人说两句话,会是什么?

ArX Solutions:第一:你想要做到什么高度?就好比说5或10后,你想成为什么人?是不是有明确的目标,那张纸写出来,还有看看自己是属于下面三种里的哪种人?

1.打工:有个好处,那就是你是为某人或某公司做事,每个月不管怎么样你都能赚到钱。坏处是:这就到头了。假如你的目标是做出全宇宙最牛逼的图来,那打工最适合你。


2.接私活的自由人或者小公司:这种情况下就要开始处理一些是画图以外的事务了,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都必须面对。好处是你比较自由,而且赚的会多些。坏处是,你输不起,错了就全完了。假如你的目标是那种做一个小老板的话,那这样的目标还行。


3.要有个有点规模的公司,有自己的一套运营方式,还有一堆令人头疼的财务问题要处理,如果你的目标是搞出一个全世界最成功的表现公司,做全世界最牛逼建筑师的项目,难这个目标就适合你了。



这三种没好坏高低,关键是从一开始就要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而不要忙活了半天结果自己根本不是要那样的结果就不好了。


这三种人假如用开表现公司的语言来说,第一种是纯三维工作室;第二种是50%的三维,20%的时间用在写表格和报告上和30%的时间用在了讲电话上;第三种就是40%的时间在做表格和报告,30%的时间在讲电话,30%的时间在开会。喜欢哪种自己看。


第二个建议听上去简单到傻瓜都懂,那就是要赚钱。比如说你给我一万,我还你两万,这很简单吧。再来,你现在就给我一万,我20年后给你两万,懂了吗?开公司要赚的钱只能是第一种。


Beauty and the Bit:1.努力努力再努力。 2.重复1


Designstor:多花点时间在摄影上。别以为公司会自己走上轨道,就算会也别信。


MIR:要把这个行业当吃饭的家伙得熬上很多年,你会在这期间牺牲很多,但别忘记要休息要生活。


Neoscape:我倒希望我们公司能更多参与到房产的各个领域里,而不是单纯的在房产的表现这一单一领域里。


PixelFlakes:我也想过类似将来我要如何的问题,但不去做不去尝试就没可能知道到底会发生什么,所以,做好自己,不断学习。


Public Square:时刻不能放松,你不知道哪里会出现一道坎,你要具备能屈能伸的精神。


Urban Simulations: 把自己看做一个商人和很能讲的人,要不就是找一个这样的人,自己做好技术上的活。有时候你不得不自己逼自己成为你最不擅长的那种人。


行业竞争对表现行业的压力有多大?


ArX Solutions:竞争有两种,一种是良性的,一种是恶性的。良性的竞争是大家同处于一个行业的不同工作室之间的,有时候大家甚至都熟知对方,互相之间有私交,并且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借鉴,有时候你赢,有时候你输,这个我觉得就是一种良性竞争。这种竞争可以让大家越来越进步。还有一种就是恶性竞争,这种竞争充满了不公平和欺骗,为了让你的公司在竞标中出局不择手段。


作为良性竞争圈子里的一员,我们是相信这种竞争能给整个行业带来推动作用的,要是我们不这么想的话,那谁还愿意分享自己的行业经验,因为你可能在给你的对手做培训!


Beauty and the Bit: 世界虽大,但竞争无处不在。你甚至每天在和你自己赛跑,你今天比昨天更进步一点,那么你就在竞争的圈子里处于更加有利的位置。


Designstor: 加拿大的表现行业竞争非常残酷。


MIR: 我们一直在以一种行业标准外的另类的方式在为我们的客户提供表现服务,这种做法同时也让我们在很多竞标中出局,不过我们赢得的那些项目一般也比其他的项目更具设计感和个性。


Neoscape: 竞争总是十分激烈的,对于那些只关心渲染费用是不是便宜的客户,我们是不鸟的。我们只接受那些希望看到真正专业的优质的渲染作品的客户。在行业摸爬滚打了几年后,我们也发现了像我们这种工作室其实很多很多。还有一种客户他们会在设计方案阶段让海外的更加便宜的工作室来做效果,而在最终市场推广和制作动画影片的时候回到我们这种国内的工作室。 


PixelFlakes: 哪个行业没竞争,我们这个表现行业的竞争者很多私下都是朋友。在公司起步阶段,与其他公司竞争是很困难的,直到你的公司逐渐有了名气,站稳了脚跟,然后又是讨价还价的阶段了,你们画个图怎么辣么贵?能便宜点不?不过这个初级阶段的时间到底有多长谁也说不准。不过当你在行业里有了名气了,客户会自动找上门来要你给他们画,这时候竞争就慢慢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当然还是存在的,比如你看到其他工作室的作品是那么牛逼,你不急?!


Public Square: 竞争在这年头变得越来越大,因为客户都学会从各种渠道去寻找更多的表现公司来合作。


Pure: 在过去的5年里,竞争真的很激烈。


2G Studio: 竞争太大了,行业里太多对手了,而客户总是在比价,找最便宜的那个。很多个人都尝试着开自己的工作室,这些新公司会不择手段的接下客户的活,什么价格都接受。


Steelblue: 太多对手在很拼命的讨好客户,这些公司非常肯吃苦,他们不断从你手里抢走本来是你的客户源。




是什么让你的工作室能在行业里保持独特性并找到一席之地的?

ArX Solutions:首先就是你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东西,或者你的效率很高,你的人脉很广,假如你没什么特别的长处,那我会劝你三思,考虑一下其他行业。


在表现行业里混饭吃需要很多耐心和精力,我们工作室致力于做出高品质的作品来,并且每次都按时完成,最主要的是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工作流程里进行。我们更多把自己当做在为客户提供一种怎样做出牛逼渲染的服务流程,而不是简单的一张渲染图而已。


Beauty and the Bit: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好你自己,尽可能的保持自己的风格。


Designstor: 能做出比其他工作室更好的作品是王道,只要你有这个意识,你就会不断的提高,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更高的质量。


MIR:我们与其他工作室不同的是,我们为花时间参考一些科学方面的数据来用在我们的渲染里,并且我们与客户的沟通都是按照我们的习惯和风格来,我们觉得这样最高效。


Neoscape:有一个高素质的团队是一切的前提,任何一个行业里的顶尖公司都是有着很强的领导魅力,满满的创意和艺术感。随着软件不断的完善,做出逼真的渲染越来越简单,但是做出有感染力的作品还是不容易的,而我们的目标就是做出让客户满意的极致作品。


PixelFlakes: 我们开始做了很多教学,这些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关注度,然后就是不停的做出客户需要的渲染,与客户保持良好的关系,这样能给我们不断的带来生意,我们靠这个立足,稳定和高品质。


Public Square:我们专注于高质量的作品,不断尝试新技术和新的宣传渠道。


Pure: 尽力而为。


2G Studio:我们认为服务是很重要的,另外和客户的关系也同样关键,有了这些你就得到你想要的一切了,一句话:要会做人。


Steelblue: 尤其是一开始,你必须找到能让你引起关注的办法,要么你的作品超级赞,要么你的作品很有个性,我们的渲染作品可能不是全球顶尖的那一批,不过我们的风格很特别,我们在VR和3D打印上做的和其他人不同,这些让我们引起别人的注意。


Urban Simulations:我们和其他工作室不太一样,我们特别商业,我们不太纠结在做出逼真的效果,而是专注在如何可以让客户卖出自己的产品,房子本身。


对于准备投身与表现行业的新人,你有什么忠告吗?


ArX Solutions: 这是个很神奇的行业,每次项目都是不同的,都可以学到新的东西。假如你对这个行业没热情,那最好别做,因为这个行业加班是常事。如今,这个行业正在发生革命VR/AR/MR这些将很快的融入到行业里去。


Beauty and the Bit:第一,不断的重复你就会成功。 第二,重复第一。


Designstor:多在建筑摄影上做点研究,我认为除了技术,建筑摄影能教会你建筑表现的一切。


MIR: 5年内,每个从业人员都可以在技术上轻松的画出逼真的渲染,那时候你的位置在哪里?一定要面对面的和你的客户进行交流,而不是只让你存在与邮件和网站里。


Neoscape: 我认为在行业里做出自己的风格是最要紧的,别去抄袭其他工作室的风格,当然借鉴是必要的,不过要转化成自己的风格来诠释。然后要发展自己在周边行业里的兴趣,比如摄影,设计,电影,插画等。


PixelFlakes: 最主要的是热情,一定要自己很明确这个行业确实是你要做的!平时要注意从电影,摄影,艺术中积累灵感。始终保持学习的状态。再有,买个好点的床,放在里桌子1米以内。


2G Studio:呵呵,还是别了吧,竞争已经够大了。真要进入这个圈子,你首先要看得起你自己,要不然别人也会瞧不起你。要记住自己不是为了钱就可以让客户随便使唤的,什么周末加班,节假日加班,甚至把你从休假中硬拽回办公室画图,这太惨了,不过这也是现实。



Urban Simulations: 一定别山寨别人的风格,一定要做出自己的风格,最好再找个合伙人一起搞。



你制定过2年, 5年, 10年, 20年计划吗?你回过头看看是否达到了当年的目标呢?你的目标是不是总在不断的变化呢? 


ArX Solutions:2年和5年的确实制定过,10年的真没有,找个已经很遥远了,20年的计划嘛,谁能保证自己能在行业里活过20年?! 


至于第二个问题,我倒要问问谁会愿意穿一双自己8年前的旧鞋子?如果你不愿意,那目标这东西就不是刻在石头的壁画,你肯定要不断的修改自己的目标,因为你是人。你可以一直朝着一个既定目标前进,但怎么走到那里不是死的!!


Beauty and the Bit: 我有本小本子,每年的12月我就会花很多时间来制定明年的计划,我建议这种用手写下来的方式更加正式和严肃。


Designstor: 我从来不制定这类计划。


MIR:必须的。我们制定过很多大大小小的目标,不过主要的目标始终没变——给客户看到建筑在现实里应有的样子。


Neoscape:我们每年的公司目标几乎都会变,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每一年是很有意思的事情,有时候我们达到了100%的目有时候我们没能做到标,而大家讨论一下为什么没做到也是场很有趣的一场辩论大会。


PixelFlakes:目前我们只制定过未来5年内的计划,不过很多时候那些目标其实也只是停留在概念层面上。年度计划包括了财政和人员配备等,这些还是比较容易达到了,因为每年我们都会进行评估,以保证公司走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年度目标也是我们公司股东们一直讨论的话题之一。 


Public Square: 计划赶不上变化,我们已经有几年没制定过什么年度计划了。


Pure: Never met them :这个市场现在没隔两三年就发生一次翻天覆地的革新,所以,你懂的。


2G Studio: 10到20年的计划我没头绪,行业发展太快了,不过2年内的计划我还是制定过的。


Steelblue: 我认为这些目标和计划很重要,让我们知道我们要往哪里走,不过问题是,连我自己都不知道要到哪里去。


Urban Simulations:目标一般都是很直接了当的,制定出一条直路,但现实里,路不是直的,是弯的,别害怕走上另一条路,因为总有回去的路在前面等着你。



在一些重要的时刻,你是根据现实情数据况还是个人直觉来做决定的呢?

ArX Solutions: 我们在这个行业里很久了,不过我真的不记得哪次是根据当时的处境决定的,哪次是纯属个人感情用事的,我感觉更多的时候是一种经验。


Beauty and the Bit: 我一直在用个人直觉做些判断和决策,而且我还很依赖于此。


Designstor: 现实的数据这个对我来说很难得到,所以我一般是靠个人感觉,而且我的直觉蛮准的!


MIR:我们的直觉一般会在事后被数据反证为正确的,我们几乎都在靠直觉做判断和决策,当然也做过一些失败的决定,比如说把办公室刷成红色(看了头晕)或者在公司内部搞了一个渲染农场(吵的耳朵都聋了)


Neoscape: 我真的是靠个人感觉行事的,尤其在招募新人加入的时候,因为个人简历只是让你看了一部分应聘者的情况。当然我们对项目也有一些数据调查的,不过不想那些数据盖过了个人对这个项目的判断,以及我们每个人的个性魅力,行为细节对客户产生的影响和让公司员工齐心协力的向一个方向努力。


PixelFlakes:一般我们的决定都是靠直觉的,逐渐的我们的判断就锻炼成了像是经过数据调查后才得出的一样。


Pure: 2-8开吧,而且,效果还不错,每次都蒙对了。


2G Studio:我同时管理几个公司,基本靠猜,而且很准。


Steelblue:对我而言,我猜对的情况还是很多的,相信自己。


Urban Simulations: 一半一半吧,慢慢的,你的感觉就像数据一样准了。


全球表现行业顶尖工作室访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