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典型文艺片中的导演风格化——《认识电影》选修课第六讲:类型Ⅲ

2018-11-22 02:20 作者:Dear_Cosmos  | 我要投稿

好的,这周也是准时更新的选修课。这是倒数第二节课辽,最后一节课老师会给我们一个推荐电影片单,然后会有随堂考试,之后就结课了。呜呜呜舍不得才貌双全的老师(;へ:)

今天我们来看的是一部“非常典型的文艺片”韦斯·安德森(Wes Anderson)《穿越大吉岭》(The Darjeeling Limited)。熟悉韦斯的朋友们都知道,他的片子拥有极强烈、极独特、极个人化的风格气息;他也由此吸引了数量众多的粉丝群体。10年过去了,这部影片的趣味性、美感依旧不减。

《穿越大吉岭》(2007)【美】韦斯·安德森

剧情简介:自父亲葬礼后,三兄弟已有一年互不往来。老大弗朗西斯(欧文·威尔逊 Owen Wilson 饰)计划了一次周密的印度旅行,并告诉弟弟们这是为了找回自我和彼此间的亲情。虽然不热衷这次旅行,试图摆脱各自糟糕生活的老二彼得(艾德里安·布洛迪 Adrien Brody 饰)和老三杰克(詹森·舒瓦兹曼 Jason Schwartzman 饰)还是同意了弗朗西斯的计划。兄弟三人搭乘豪华列车展开了笑料百出的穿越印度之旅,并从沿途各地收集奇怪的纪念品。但沿途种种意外的变故让事情脱离了弗兰西斯的控制,但这也让他道出了这场旅途的真正的目的:找到他们多年没有往来的、隐居在印度的母亲。

大家有没有感觉配图变大了呀!
因为专栏可以放的图容量变大辽!
实名表白专栏技术小天使们!

↑电影开场段落,出租车在印度街市里穿梭,乘客非常着急,因为他要去赶一趟火车。这段镜头其实有点商业化的气质,一开始用了一个拉焦(极速变焦,迅速切换景别从大远景到全景)很有视觉冲击力;然后是一段快速剪切强调速度感,追火车的时候也用的是手持跟拍,晃动感和紧张感都非常强烈。观众的兴趣一下子被提了起来,这个人很容易会被当成主角,因为这一系列的情节都围绕着他展开,而且他是韦斯的御用演员之一比尔·默瑞(Bill Murray)

但接下来的这个镜头告诉我们,真正的主角不是他,而是这个上了火车的年轻人。导演用了一个舒缓的慢镜头和一首悦耳的摇滚乐作为强调。这之后这个商人就没有再交代了,他只是一个用来引出主角的影子。

那么韦斯为什么要安排这样一个引子呢?首先,是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提起兴趣;其次是用他在城市里穿梭,展现整个印度的环境,让观众感受到这里独特的异域风情,从而进入到银幕里;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这是一次致敬。“韦斯迷”们所熟悉的视觉风格(包括构图、摄影机运动、美术设计等,我们会放在后面来讲),在这个慢镜头出来之前,是完全没有的,这很不像韦斯·安德森的电影。事实上,这个开头段落是韦斯在致敬一位印度电影大师萨蒂亚吉特·雷伊Satyajit Ray)。

萨蒂亚吉特·雷伊 (1921.5.2~1992.4.23)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金狮奖、奥斯卡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代表作“阿普三部曲”:《大地之歌》《大河之歌》《大树之歌》。

这相当于是一个小花活儿了,可以说是文艺导演的专利,因为首先你得确立起自己的风格,才能说自己是在致敬。而这个引子之后,韦斯的正片重新回到了他自己的风格之下。

如何表现一个环境?此处的环境指的是火车,而且是印度上的火车,我们可以看到导演用的是跟拍镜头,机位比较高略微俯拍,从行李架上穿过去。这种镜头配合演员侧身的动作,会给人以一种狭长局促而拥挤的感觉;而且韦斯的色彩运用十分鲜明,用的是饱和度、对比度很高的互补色(蓝、绿、棕黄),传递给人强烈的地域色彩。这个镜头内部里的演员和他们的动作细节都非常真实,同时依然在丰富我们的视觉经验。

↑如何表现这三个人是兄弟?不需要有人出来解释,只需要用一个镜头和三张姓名牌就可以交代。导演怕大家没看见,后面还用了不同的方式来强调:

他们说话、动作和表情都非常随意,透露着一种熟稔的感觉,这是通过台词和动作设计来告诉我们的,而不是靠枯燥的解说。

乘务员叫惠特曼先生,三个人都回答了,这里就更加明确了。把人物信息穿插在电影叙事当中,才能够更充分地利用电影时空。后面我们可以发现这是韦斯贯穿在整部电影里的技巧,用台词循序渐进地引入,通过各种契机一点点地交代

↑在介绍脸上的伤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导演用了一个非传统的正反打:十分长的固定机位长时间变焦,逐渐从全景推到近景,中间插入一个反打镜头避免视觉疲劳。这个镜头为什么不直接进入近景正反打呢?这里尽管没有剪辑,但是镜头内部的视听元素依旧非常丰富,配色考究,人物众多,动作生动,富有生趣。

↑如何塑造一个人物?韦斯的策略是用一个特定桥段,比如这里的点菜,以及每次介绍行程、make an agrement这样,很生动地表现出这个人有很强的控制欲。而且多次重复,不仅强化这个人的性格特点,还会带有一种冷幽默的效果,这也是韦斯非常喜欢的处理。

↑如何表现三兄弟关系不融洽?并不需要他们互相大骂,只需要在一个人离开的时候另外两人议论他就好。这样的处理既不撕破脸,有很能表现出他们之间的不信任,而且可以做重复设计处理,会带出趣味,依然是韦斯喜欢的方式。

↑拍男女一见钟情对上眼了,有很多种拍法,但是韦斯在这里设计了一个只有在火车上才能发生的邂逅:两人开窗散烟。这是充分利用环境与叙事产生互动的好例子

↑我们能够在这部电影里找到很多的空镜头:无故事、无人物的镜头,但空镜头不是无意义的镜头,尤其是公路片,这对展现异域环境、交代人物出场的舞台具有重要作用,它本身也带有审美意义。比如此处,三兄弟一直想要一场心灵之旅(spiritual journey),于是他们来到圣地千牛寺做礼拜。这个空镜头给人以宁静、祥和的感觉,在带领观众进入情节。

鞋子被偷这里的镜头很有意思,一个迅速的横摇来回,像是一个目击者晃头去看又回头。韦斯总是能用这种简单的镜头运动来创造趣味性。

这里为什么要设计一个鞋子被偷的桥段呢?其实这件事是作为三兄弟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出现的,大哥因为鞋子被偷就顺势提出了新的要求,他并不在乎他的鞋子,他更在乎他的兄弟能否支持他。

这个情节也很生活化,很真实,而且引入了孩子这个形象,也是在为后续的情节做铺垫。

↑这是一个长达30秒的固定镜头,就让们看着他们三个人从山顶上跑下来,信息量几乎没有,但是他们动作的滑稽可爱,三兄弟之间情感的联系加深,让这个镜头获得了趣味性。这是一个很反常规、很新鲜的拍法,这是韦斯的风格标识。影片中有很多这样的固定镜头,将三兄弟全部置于镜头之内,强调他们之间的关系:↓

↑在这里三兄弟仅仅因为一句“GO”就立马飞奔前去救人,这其实暗示着他们三人思想上的一致性,为他们三人之间关系的改善做铺垫。这里韦斯也用了拉焦和手持跟拍,因为这里真的很紧张了。之后的镜头也拍得十分混乱,时常越轴,给人一种危机感、紧迫感。

有一个孩子没能被救活,三人被带到一个村子里

↑这个镜头依旧是长时间的跟移,用以展现这个新的村庄环境,之后的空镜头也是这个用意。韦斯再一次在这些镜头里展示了自己的美术才华,谐调配色赏心悦目:↓

此处是将失去孩子悔恨的父亲和抱着孩子的主角连接在了一起

↑这里安排了一个婴儿和主角同框,因为只有他没能救上来孩子,这是一种生与死的对立,这在电影中很常见。还有一个原因是他的妻子也已经身怀六甲。这种主题放在其他影片里会让人深沉地思考,但是在韦斯的电影中却带着一种尴尬的温柔,让人忍俊不禁。

↑兄弟三人在村中休养了一阵,就乘车离开了。但是孩子们追上来找到了他们,要让他们去参加葬礼。三兄弟欣然接受了。那么为什么不直接拍他们去参加葬礼呢?这里其实是一个叙事上的技巧,通过这种小情节拖沓一下以营造起伏,为重要的事件做准备。而且韦斯在这里拿掉了声音,让我们从远处看他们的对话,显然是在吊我们的胃口。

↑于是接下来去参加葬礼的这个场景用了慢镜头+配乐的方式进行强调,很抒情很有感染力。而葬礼这场戏的重要性还在于它弥合了三兄弟的心灵创伤:他们没能参与他们父亲的葬礼,他们的母亲也拒绝出席。通过这场戏,韦斯很自然地插入了三兄弟的回忆:

↑此处是一个相同构图的图像匹配剪辑,三兄弟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虽然这里是硬切,但是由于构图的一致和颜色的互补(白→黑),我们虽然觉得突然但还不至于说觉得难受。这也是韦斯喜欢用的小技巧。

字幕勘误:踢→提

这里插叙的事件是三兄弟要去提车,赶去参加他们父亲的婚礼,但是这辆车还缺了一个零件没办法开走。尽管师傅一再强调“还没准备好”,但是三兄弟还是执意要开走。

这中间还有一个“找到父亲的箱子”的情节,这里的箱子显然是父亲留给他们的遗物。至于这些箱子有什么作用,我们放到后面来讲。三兄弟完全置师傅的劝告于不顾。

这中间交代的另一个事情是,三兄弟的母亲没有来参加葬礼。这也是三兄弟与母亲有隔阂、想要去寻找她的原因。这个简单的提车场景,交代的信息量非常充足,镜头切换节奏也很快,因为他们已经迟到了。

三兄弟推车出门——我们知道这车肯定发动不起来了——差点撞上开过来的车。还没等那边的司机抱怨,他们倒是理直气壮地去指责,而且三兄弟同仇敌忾的架势让司机缩了回去。这个很有些滑稽的桥段,恰好展现了三兄弟之间的羁绊:他们在共同完成一件很荒谬的事情。

↑时间线切换回来的时候,依然用了图像匹配剪辑,这次加上了动作(挽肩),是想表现三兄弟之间的心理距离正在逐渐缩小。

↑大哥在一面镜子前拆掉了自己的绷带,兄弟俩投去了关切的目光。这个镜头也是固定机位,持续了约有1分钟。它的目的是增加三兄弟之间的接触时间(同框时间),强调他们之间的情感联系。

↑在三兄弟决定上飞机离开印度之前,导演给了一个较长时间的横移跟进,三人走得有点快,显得很坚定、很决绝。但是突然大哥把机票抽了回去,他有些不甘心就这样离开,他想去找到母亲。旁边的空乘人员和他不断地在争夺机票,显得很不礼貌很好笑。最后三人达成一致,离开了机场。

整场戏是一个镜头,镜头随着主角的走位横移过去又横移回来,并且飞机的轰鸣声让我们听不清他们的对话。但是我们不需要听清他们的谈话,看他们的动作都知道他们这个决定有多果断。环境的噪音营造了一种巨大的压力,但是主角们顶住了这种压力了,遵从了他们的本心。

三兄弟顺利找到了他们的母亲,并寄宿在了修道院里。我们注意到他们睡的床很滑稽,因为修道院里的床都是给孩子们睡的,他们三个像是长不大的孩子似的屈膝睡在床上。母亲的话也很有趣,她在为孩子们准备早餐——很儿童的一顿早餐——她的这种方式很明显被大哥继承了。韦斯很喜欢强调这种有趣的性格特点,有一些不可理解的做法在这里都变得可爱起来。

↑终于,三兄弟问出了他们最想知道的那个问题,然而母亲给出的回答却是:“因为我不想去。”为什么是这么一个模糊的答案?一来是她压根儿不想回答;二来她在修道院工作,其实有点像个神婆似的,为孩子们祈祷祝福,说话就是有些难参透;三来是母亲这个角色其实是这趟心灵之旅的最后一站,本身就有些象征的感觉,如果把回答落得太实,这种神秘感和情感意味就不复存在了。

在这之后,母亲给出了一个更加捉摸不透的提议:“我们不用语言交流。”

接下来的一组镜头,使整部影片最有艺术感的镜头段落。首先是母子四人用眼神在交流,镜头用简单的横摇(每次都转90度)扫过四个人,来表现他们之间的心灵互动;然后是一个用特效实现的横移长镜头,镜头从修道院扫过一个个火车车厢的内景,最后定在一只隐匿在丛林里的老虎身上(这只老虎在之前只是被提到过;可能有些看不清,大家需要把亮度调高一点)。这些内景里面的角色许多都是之前出现过的:火车上的女乘务员,男检票员,男主怀孕的妻子,被救的小孩,还有开头的那个商人。

这组镜头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把所有的场景都塞到了火车车厢里:其实场景本身没有什么改变,只是每个场景中都有一个窗户,而窗户外面飞驰的景色让我们感觉他们是在车厢里;同时横移长镜头打破了时空,场景与场景之间仅仅一墙之隔,根据就像是一节节连起来的车厢。这正是韦斯所想表达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人生列车上的乘客,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一次次“心灵之旅”。兄弟三人找到了母亲,达到了旅行的目的,但实际上他们的人生之旅远没有结束;这组镜头将母子四人的私人情感扩充到了每一个人身上,甚至是动物(老虎)身上。每一个场景内部都十分考究,这是趣味性与思想性的巧妙结合。

母亲第二天就离开了,不知所踪。兄弟三人在完成了“大师的指引”之后,也准备回家了。

最后他们又要去赶一辆将逝的列车,他们抛下了一直拿着的行李箱,带上了前行的希望。

韦斯·安德森(Wes Anderson)

导演韦斯·安德森凭借着他独特的视听风格在电影届迅速确立起了地位,并且受到了众多文艺青年的追捧,因为他的作品美术设计绝赞、故事精巧、人物鲜活立体,以及那种别无分店的冷幽默。他最近的片子是今年的定格动画《犬之岛》,最有名的片子则是《布达佩斯大饭店》,获得了最佳影片提名和最佳艺术指导等四个奖项。

《布达佩斯大饭店》剧照

我们说这部影片是典型的文艺片,因为它带有导演十分个人化的艺术气质。将一部作品变成带有自己的标识的过程,被称作“风格化”过程。韦斯·安德森的导演风格就非常突出了,大家可以戳下面的视频进行了解哦~

这部影片里面的风格元素首先表现在镜头运动上,这是韦斯所有作品里都能见到的:极其简单的镜头运动。几乎只有简单的横直摇(90°或者180°)或者横移镜头,推和跟镜头都十分少见,如果没有必要,韦斯绝对不会让摄影机脱离三脚架。这种极简的镜头运动带给人的感觉就是“平面化”,因为他拍所有的东西(包括演员),都是要么正对要么侧对,让人看不出空间感。韦斯特别喜欢看书、画画,他将他的电影文本化、绘画化了。

【这种韦斯独有的形式感在《布达佩斯大饭店》里发挥到了极致】

其次就是大量的垂直俯拍镜头,也是一个“平面化”的过程,而且画面大都非常精美。

此处是仰拍,但依然是保持垂直的

韦斯的电影非常注重细节,这也是他故事的精巧所在。在这部影片中就有像皮带啊香水啊孔雀羽毛啊毒蛇啊这样的小物件,极大地增添了故事的趣味性,让人感叹构思的巧妙缜密。有时候梳理一下贯通的细节会对理解整部电影有很大帮助,比如“行李箱”。

首先,三兄弟数量众多的行李箱,其外观是一样的:棕黄色的外皮和动物花纹,一看就是经过设计的,说明这些箱子很不寻常。后来我们知道这是“父亲的遗物”,三兄弟十分看重,因为他们都尊重父亲,甚至为了“父亲更爱谁”这个问题而大打出手。所以一开始,这些箱子离三兄弟特别近,而且他们走哪儿都得带着。

箱子很多,而且还有编号

他们被赶下火车之后,也依然要把箱子带在身边

他们专门雇了一辆车来装箱子

这些“行李箱”作为“父亲的遗物”,对兄弟三人而言就象征着他们的父亲,象征着他们对父亲的思念,以及没能参加父亲葬礼的歉疚。我们可以把这些行李看作是他们心中郁结的外化。

但是当他们询问母亲为什么没来参加父亲葬礼的时候,母亲给他们说了这样一番话:

之后他们进行了心灵的交流。三兄弟于是释然了,他们心中的情感鸿沟被弥合了。于是他们在最后大胆地抛下了曾经非常看重的行李箱,登上了开向前方的列车。

韦斯的电影主角常常是“长不大的成年人”或者是“早熟的孩子”,在这部电影中也反映得非常明显。这部电影其实是这三个男人获得成长的故事,他们在了却了一桩心结之后,关系都变得更加融洽,获得了继续前行的动力。

总之,韦斯的电影非常美、非常可爱、非常有意思,墙裂安利大家去看哦~

语录:

  1. 电影的初级阶段要求是:完整的剧本和正确的镜头语言,能够表达清楚的感情和逻辑。

  2. 对于好电影而言,上述的要求是必须的,在这基础上,它们会拥有生动性和导演风格

  3. 观影是一次审美体验,是和个人的经历相关联的,不要被他人的观点和舆论所左右。

  4. 生产流水线出来的电影会让你的感官变得迟钝,要多看好电影来保持敏锐。

以上就是本期电影课的全部内容了,也可能是这学期电影课的最后内容了。下周最后一节课,老师会给出一个推荐片单,然后就是结课考试啦。到时候我也会把片单贴出来的~

这个系列写到现在估计得有3万多字了,当时做的时候也没想到居然会是这么大的一个工程。如果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那就是我最大的心愿了,我想选修课的老师也一定是这么想的~

典型文艺片中的导演风格化——《认识电影》选修课第六讲:类型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