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73年腾飞之路
“两航”起义与“八一开航”
1949年9月,总部设在香港的原国民政府中央航空运输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央航”)和中国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航”)的12架飞机载着两航的高管人员和飞行骨干从香港启德机场分两批飞往北京西郊机场和天津张贵庄机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两航”起义。1950年7月,周恩来总理批准民航以“小飞”原则使用“两航”起义飞机开辟国内航线。1950年8月1日,一架康维尔CV-240型飞机满载着乘客从天津张贵庄机场缓缓起飞,它的目的地是重庆。它的起飞标志着新中国民航第一条国内航线——天津-北京-汉口-重庆航线正式开航,史称“八一开航”。“八一开航”也被誉为新中国民航事业的起点。
成立中苏民航,发展国际空运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发展国际航空运输,我国政府和(前)苏联政府签订了“关于创建中苏民用航空的协定”并于1950年成立中苏民航股份有限公司。根据协定,中苏民航公司先后开通了北京—赤塔、北京—伊尔库茨克、北京—阿拉木图三条国际航线,1955年合资中的(前)苏联股份全部移交中方,所经营的航线业务和设施由中国民航局接管,公司撤销。
引进伊尔客机,开辟国际航线
20世纪50年代末期,伊尔-14飞机是一种比较适合我国使用的运输机。当时中国空军运输机数量少(只有129架),按运输任务计算,这个数量很不够;同时机种老旧,型号杂,其中有美式C -46型运输机28架,C -47型飞机3架,很快将要报废,伊尔-12和里-2飞机也将有几架要报废。为了维持当时一个运输师和一个运输团的运输力量规模需要,急需向国外订购一批运输机,经考察,认为苏联设计的伊尔-14飞机价格只有伊尔-18飞机的1/8,要便宜得多,从经济上考虑,也是很合算的。
于是,我国于1956~1960年间进口了55架伊尔-14飞机,包括客机和货机。客机中主要是伊尔-14П和伊尔-14М,包括18座、24座、32座等三种座位布置。货机内有29个简易硬座。伊尔-14飞机在苏联停产后,改由捷克斯洛伐克和民主德国生产。因此,在1959年和1960年,中国分别向捷克斯洛伐克和民主德国订购了22架伊尔-14飞机。1957年2月11日,航测大队(1956年9月以前称航测队)开始装备伊尔-14航测机,先后共装备12架。
1959年,空军向捷克斯洛伐克订购了9架伊尔-14Т货机,订货合同规定,由中方派遣验收小组到布拉格接收,并组织接机飞回国内。捷方通知,这批飞机在1959年1月15日开始交付2架,以后每隔18天交付2架,分5批交付完毕,中国民航利用这些伊尔-14型客机开辟了多条国际航线,还与缅甸率先实现了空中通航,后来我国又引进了性能更为先进 ,采用涡轮螺旋桨发动机的伊尔-18型客机,标志我国民航从使用活塞螺旋桨飞机进入了使用涡轮螺旋桨飞机的新时代。
引进波音,接轨国际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3年,我国与波音公司签署合同购买了十架波音707-320C(C:convertible可转换)型客机,这是我国引进的第一款波音系列客机,我国用这十架波音707开辟了多条新的国际航线,引进波音707型飞机标志着新中国民航开始与国际民航接轨。
改革开放,促进发展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国民航加速了机队的更新换代,引进了新型宽体客机。1980年引进波音747SP型客机,1983年,又引进波音747-200、波音737-200和麦道80/82型客机,1985年,两架空中客车A310 落户上海,使中国民航使用的运输飞机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国产运-7型飞机也进入了国内航空市场,投入支线运营。1974年2月15日,我国政府函告国际民航组织,承认《国际民用航空公约》,我国是国际民用航空组织的创始成员国。我国的民用航空器注册号为B-xxxx,两岸三地通用。我国也颁布了《航空器适航管理条例》,规定所有引进到我国或在我国生产的飞机都要符合《中国民用航空规章第二十五部——运输类飞机适航标准》。
民航跨越73年,民航腾飞迅速发展
截至2021年我国拥有约200多个干线和支线机场。2022年1月7日,民航局发布了《“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确定“十四五”期间民航的六大发展目标,提出建设六大体系、实施六大工程。《“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中国民航将实现6大发展目标,包括:航空安全水平再上新台阶,综合保障能力实现新提升,航空服务能力达到新水平,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突破,绿色民航建设呈现新局面,行业治理能力取得新成效。
民航局发展计划司司长韩钧表示,预计到2025年,中国民用运输机场数量达到270个以上,比“十三五”末期增加30个以上。运输总周转量将达到1750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达9.3亿人次。
我相信,中国民航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