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5.34 主观能动性
【本文转载自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仅供学习参考】
34、主观能动性
亦称“自觉的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实践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反作用。人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但这种反映不是单纯消极、被动的反映,因为意识是适应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这就决定了人在客观世界面前既是受动的,又是能动的。列宁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i]
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二是在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光有认识,不把认识变为改造世界的行动,人的能动作用无从表现;没有认识指导下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也达不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只有把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活动结合起来,才能表现出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主观能动性。教员说:“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做就必须先有人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方能做得好。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ii]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论,如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英、法两国的唯物论,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存在的反映,这是对的;但把主观意识看作是客观世界的消极的、直观的反映,不了解人的主观能动性,因而犯了机械论的错误。唯心论者承认了意识的能动性,但把它的作用片面夸大了,绝对化了,认为人们可以脱离物质条件和客观规律随意发挥主观的作用。显然,以上两者都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科学地说明了精神与物质、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既尊重物质世界及其运动规律的客观性,强调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十分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在客观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充分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力争把可能做的事情办好。教员在谈到战争的问题时,深刻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这一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他写道:“战争的胜负,主要地决定于作战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自然诸条件,这是没有问题的。然而不仅仅如此,还决定于作战双方的主观指导能力。军事家不能超过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外企图战争的胜利,然而军事家可以而且必须在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争取战争的胜利。军事家活动的舞台建筑在客观物质条件的上面,然而军事家凭着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话剧来。”[iii]这里,教员不仅深刻阐明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的物质条件的辩证关系,而且正确指明了应该如何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注:
[i] 《列宁全集》第38卷,第229页。
[ii] 《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45页。
[iii] 《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