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红楼梦:贾母为何要当众责骂袭人?王夫人说情也没用!答案藏在这出戏文中

2022-12-03 16:24 作者:南山橘暖读书时  | 我要投稿

《红楼梦》第五十四回,荣国府元宵开夜宴,贾母见袭人不在宝玉身边伺候就生气说:“袭人怎么不见?她如今也有些拿大了,单支使小女孩子出来。”


王夫人赶紧帮忙解释,说袭人热孝在身,不方便来宴席上伺候。谁料一向慈祥和蔼,宽仁待下的贾母并不买账,连王夫人的面子也不给。幸亏凤姐上前来解释,说袭人留守宝玉屋里更加妥当,贾母才不再追究。


但是,从接下来的谈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贾母身边的大丫鬟鸳鸯也和袭人一样,刚刚丧母,为守孝也没在贾母身边伺候。


这岂不是贾母的大型双标现场?鸳鸯和袭人都是大丫鬟,都刚刚丧母,都因为热孝没来伺候,为什么贾母单单责骂袭人“拿大”,却不说鸳鸯呢?


其实很简单,贾母故意搞双标当众责骂袭人,甚至连王夫人的面子都不给,摆明了是对袭人不满意,对王夫人也不满意,认为她们是不忠不孝的人。


“拿大”就是自以为是,摆架子的意思,贾母认为袭人不忠于主子,根本不配给她母亲守孝!是因为贾母当时看的戏文是《八义》,她被触动了心肠。


一、贾母元宵节看《八义记》触动心肠,当众责怪花袭人和王夫人不忠不孝


荣国府元宵夜宴上,“当下天未二鼓,戏演的是《八义》中《观灯》八出”,宝玉不喜欢看这些热闹戏文,于是就想离席出去走走。


贾母一看宝玉身边只有麝月秋纹和几个小丫头子跟着,当时就火了,一边又嘱咐婆子们好生跟着,一边发话责骂袭人“拿大”。


贾母平是个宽仁待下,慈祥和蔼的女主人,个人修养素质非常高,就算是很生气也不会飚脏话。如今在元宵夜宴上,大喜的日子里,贾母当众发怒责骂袭人“拿大”摆架子,已经属于很重的话了。


袭人平时照顾宝玉明面上并从没有出过差错,又是贾母当年看重她“心地纯良,克尽职任”才特意借给宝玉使用的“竭力尽忠之人”,贾母为什么这样骂她呢?真的因为她没有随身伺候宝玉吗?当然不是!


且看紧接着王夫人帮袭人解释了一顿,王夫人为什么要帮袭人解释?因为王夫人刚刚挖了贾母的墙角,把主动投诚的袭人招入麾下,她肯定是要护着袭人的。


按理说,王夫人这当家主母亲自开口求情,贾母至少应该给个面子才是。但贾母骂得更难听了,也更明显了。


她说:“跟主子却讲不起这孝与不孝。若是她还跟我,难道这会子也不在这里不成?皆因我们太宽了,有人使,不查这些,竟成了例了。”


贾母这句话比刚才那句还厉害,不仅是骂袭人,更是说给王夫人听的,里面主要包含了三层意思:其一,袭人只是个丫鬟,她的身家性命都是主子的,她不该为母守孝,耽误了伺候主子;其二,袭人如今已经不是我的丫鬟了,这件事我知道;其三,我不追究你和袭人背后勾结的事情,是因为我对你们宽厚,你们不要太过分了。


八面玲珑王熙凤的在旁边看的是明明白白,贾母这话王夫人没法接啊!王熙凤就赶上来打圆场做好人,她说袭人留守屋里照看灯烛花炮,打点妥帖茶水铺盖,待会宝玉回去要什么都是现成的,“我们这里也不耽心,又可以全她的礼,岂不三处有益”?


凤辣子不愧是水晶心肝玻璃人,一番话说得贾母点头称是,王夫人的脸面也过得去了,袭人也不尴尬了。


但贾母就这样放过袭人和王夫人了吗?并没有!她故意说自己不记得袭人的妈什么时候没了,王熙凤笑着说:“前儿袭人去亲自回老太太的,怎么倒忘了。”贾母也自嘲说自己记性不好了。


这就奇了,贾母的记性可是比王夫人还要好,连在仓库里闲置了几十年的霞影纱还有几匹,什么花色都记得一清二楚。可见贾母这里就是故意这么说的。


贾母接着说袭人是外面买的奴才,服侍过自己、史湘云和宝玉,想要给她一些银子发送。王熙凤多机灵啊,当时接着回道:“前儿太太赏了他四十两银子,也就是了。”


王熙凤这句话等于当众揭破了王夫人让袭人给宝玉做妾的事情,因为贾府规矩,家生女儿上位的姨娘家人的丧葬费是二十两银子,只有外面买的姨娘,家人丧葬费才是四十两银子。


贾母刚刚故意提到袭人“不是咱们家的根生土长的奴才”,就是在提醒王熙凤当着王夫人的面对证。


因为前面第三十六回,王夫人挖墙脚给袭人姨娘待遇的事情没有跟贾母汇报,但是王熙凤却早跟贾母说了,当时书中写到凤姐“自去挑人回贾母话去,不在话下”。


袭人是贾母的丫鬟,给了宝玉使唤,贾母并不缺大丫鬟,贾母有八个大丫鬟,去了袭人,还有七个呢!王夫人擅自给袭人调岗,还给贾母补了一个大丫鬟。凤姐既然去跟贾母回话,贾母肯定是要私下里问清楚的。毕竟自己贴身伺候的人,问不清楚岂不是很危险。


凤姐那么聪明,知道王夫人这明一套暗一套的做法实际上就是不把贾母放在眼里,她一直是抱贾母大腿的,所以凤姐肯定会告诉贾母这件事。


加上还有个宝玉的乳母李嬷嬷,和袭人仇人一样,也是能在贾母面前说上话的人,李嬷嬷曾大骂袭人装狐媚子哄宝玉,还说“我只和你在老太太,太太跟前去讲了”。李嬷嬷在贾母面前告状,虽然袭人没有大错,但是那些闲言碎语,贾母未必完全不往心里去的。


贾母是不能只听凤姐和李嬷嬷的一面之词,她更想要王夫人一个态度。但是很遗憾,王夫人直到五十四回也没有主动跟贾母交代这件事,其间王夫人不仅给袭人每月二两银子的姨娘月例,还给袭人安排了高规格的姨娘省亲,让袭人回娘家给母亲送终,好多天都没回来。


这就等于是王夫人根本不把贾母当回事了,虽然她是当家主母,有权利决定荣国府丫鬟的人事变动,但袭人是贾母的丫鬟,借调给宝玉使用的。


王夫人改动袭人的岗位,出于孝道就应该自己告诉贾母一声,何况她还把袭人给宝玉做了“准姨娘”,这么大的事情,她更应该告诉贾母一声,听一听贾母的意见。


从后来撵走晴雯之后,王夫人与贾母的对话来看,王夫人一早也是知道贾母给宝玉安排的美妾是晴雯,而不是袭人。但是王夫人非要忤逆贾母的心意,跟贾母对着干,她就是看好了袭人。


其实这也不算什么大事,如果她明着跟贾母说,贾母未必不同意,但是她偏偏要自作主张,跟贾母连个招呼也不打。这不就等于真的把贾母当成一个“老废物”了么?


事实是贾母头脑清晰,做事雷厉风行,疼爱宝玉胜过王夫人。她是不可能甘心被王夫人糊弄摆布的,也不可能容忍花袭人这个小丫头在她眼皮子底下弄鬼,背主求荣。在贾母心里花袭人和王夫人就是俩个不忠不孝之人。


内心忿忿的贾母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机会来发泄,直到荣国府元宵夜宴,贾母因为看了褒扬忠孝人士的明传奇《八义记》这一出大戏,当下触动了心肠,想起来袭人对自己的背叛不忠,想起来王夫人对自己的忤逆不孝。


这才有了贾母怒斥袭人,王夫人求情无效的这一幕。


贾母说的“跟主子却讲不起这孝与不孝”在古代也是正理,袭人一个丫鬟根本没资格摆架子,而且这种不忠于主子的人还有什么资格给自己的父母行孝道?封建社会忠孝难两全,肯定是先主君后父母了。


王熙凤真的是铁了心要抱贾母的大腿,当着王夫人的面也敢说袭人丧母拿了四十两银子的事情。加上之前她不留情面要撵周瑞家儿子,难怪王夫人渐渐和她翻脸,后面跟着邢夫人一起对付她了。


当然了,贾母发泄归发泄,但是王夫人不接招她也没有更多办法。王夫人给袭人讲情无效后就一直保持沉默,王熙凤说破袭人的事情后,她也不说话。


贾母也不能再纠缠这件事,只好自己打了个圆场,说鸳鸯也在守孝,让她和袭人作伴,还赏了点心果子,再次粉饰了一把宽仁待下史太君的美好形象。


二、《八义记》就是“赵氏孤儿”改编,贾母为保护孤儿林黛玉,连怼王夫人和薛家

很多读者总是认为贾母在荣国府是皇太后一般的存在,说一不二,没人敢不听她的话,更没人敢得罪她。


可是却忽略了一个事实:王夫人已经凭借元春和娘家哥哥王子腾的势力支棱起来了。而贾母老了,她有很多的无奈和掣肘!


贾府日渐没落,王家的王子腾如日中天,就连靠贾府上位的贾雨村都投靠了王子腾,贾府有官司方面的事情也要靠王子腾摆平。宫里的贵妃贾元春也是王夫人的亲生女儿,贾母还有个软肋林黛玉,想要许配贾宝玉,贾母实在是不能和王夫人撕破脸。


贾母认为花袭人和王夫人勾结,二人不忠不孝,也只能敲打而已。贾母看的《八义记》是明传奇的戏文,改编自“赵氏孤儿”的故事,讲述的是八个义士先后为忠孝情义而死的故事。


贾母作为封建社会的高层掌权者,她肯定是喜欢这种忠义之人为自己的效力的,比如贾母宠爱重用的大丫鬟鸳鸯就是头一等的铁面无私,忠心耿耿,贾母给黛玉的紫鹃,给宝玉的晴雯,也是一个赛一个的忠勇。


唯独花袭人城府极深,贾母看走了眼,她竟然背叛了自己,也背叛了宝玉,投诚到王夫人麾下,和薛宝钗等一派结盟了。而贾母要保护的“赵氏孤儿”正是林黛玉,是她放炮仗的时候搂在怀里护着的心肝宝贝。


贾母已经痛失爱女贾敏,只剩下林黛玉这一点骨血,就算王夫人不喜欢林黛玉,贾母也决不允许宝玉娶薛宝钗。只要宝玉找不到更合适的高门贵女,林黛玉就是最佳的对象。


所以,就算贾母对抗王夫人已经有些吃力了,她也绝不会善罢甘休,低头认输。整个元宵夜宴,贾母一直都在针对王夫人和薛家。


贾母敲打完王夫人和袭人之后,紧接着发生了林黛玉给宝玉喂酒的事情,王熙凤再次帮忙圆场,贾母则和女先儿唱了一出“掰谎记”,一边为宝黛遮掩,表示贾府家风没问题,另一边嘲讽薛家的“金玉良缘”是风月传奇套路,“鬼不成鬼,贼不成贼”。


贾母批评的身边只有“紧跟一个丫鬟”的千金小姐,在座的只有薛宝钗而已,贾府三春和黛玉身边平时都是好几个丫鬟伺候,加上嬷嬷奶妈十几个人。


然后贾母又故意不听王夫人安排,偏要做主让大家都挪进暖阁里说笑取乐。


王夫人道:“恐里间坐不下。”贾母笑道:“我有道理。如今也不用这些桌子,只用两三张并起来,大家坐在一处挤着,又亲香,又暖和。”


贾母这个举动,除了显示自己的权力之外,还在继续为宝黛遮掩,因为她特意叫了贾菌、贾蓉两个公子也和女眷一起在暖阁里坐席。


这还不算完,贾母又找来了贾府的小戏子唱戏助兴。贾母先说“刚才八出《八义》闹得我头疼”,其实哪里是戏文闹得她头疼,明明是王夫人和袭人气的她头疼。


然后小戏子文官奉承贾母,口齿伶俐,李婶和薛姨妈表示:“好个灵透孩子,她也跟着老太太打趣我们。”然后贾母笑道:“我们这原是随便的玩意儿,又不出去做买卖,所以竟不大合时。”


这话说得真是,在座的谁做买卖?当然是薛姨妈家了。贾母这是在强调他们贾府是贵族,养戏子是为了自娱自乐的,清乐伴奏不装扮也是士大夫阶层的雅好,这风格不是为了迎合市场的。


不像薛姨妈和薛宝钗母女,为了获得利益,天天在贾府取悦他人,甚至连丫鬟婆子都要讨好结交,不惜贬低自己。


贾母的话刚说完,薛姨妈不知道是没听懂,还是根本毫不在意,立刻就凑上来奉承,说“戏也看过几百班,从没见用箫管的。”


贾母整个一大无语,不怼她一顿都对不起她这个积极主动的劲儿。


贾母道:“也有,只是象方才《西楼·楚江晴》一支,多有小生吹箫和的。这大套的实在少,这也在主人讲究不讲究罢了。这算什么出奇?”指湘云道:“我象他这么大的时节,他爷爷有一班小戏,偏有一个弹琴的凑了来,即如《西厢记》的《听琴》,《玉簪记》的《琴挑》,《续琵琶》的《胡笳十八拍》,竟成了真的了,比这个更如何?”


贾母这一番话不仅讥讽了薛姨妈,甚至还嘲讽了她和王夫人的娘家王家,都是不讲究的人家,而贾府和史家显然是讲究的了。贬低别人,抬高自己这一套,贾母比薛宝钗玩得可好多了。


贾母和王夫人的斗争越来越狠,王夫人的实力越来越强大,疏离打压王熙凤,直接撵走晴雯,发落小戏子,查抄大观园,都是王夫人暗地里对付贾母的大动作。


知道撵了晴雯之后,王夫人才装模作样地来跟贾母汇报,说晴雯“一年之间,病不离身;我常见他比别人份外淘气,也懒”又得了女儿痨等等。


当时贾母已经对王夫人失望透顶了,也越发老迈无力,所以只说了一句:“但晴雯那丫头我看她甚好,怎么就这样起来。我的意思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谁知变了。”


贾母显然是不信王夫人这些瞎话的,晴雯是什么样的人,贾母比谁都清楚,王夫人不喜欢晴雯这样美貌伶俐的丫鬟,贾母也清楚。


“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这句话就表明贾母从没有将袭人给宝玉做妾的意思,她选中的人只有晴雯而已。


王夫人接着说得“老太太挑中的人原不错”“三年前我也就留心这件事。先只取中了她,我便留心”等话更进一步说明,贾母选中晴雯给宝玉做妾这件事,王夫人一早也是知道的,而且王夫人也很明白“贤妻美妾”的道理,她也知道“袭人模样虽比晴雯略次一等”,根本不是贾母中意的人。


但是,王夫人现在非常嚣张了,能来给贾母汇报一下也不过是碍于孝道给婆婆个面子而已。她对贾母强硬地表示:“若说沉重知大礼,莫若袭人第一。虽说贤妻美妾,然也要性情和顺举止沉重的更好些。”


贾母非常无奈,但是贾母依然不能跟王夫人撕破脸,于是她说:“原来这样,如此更好了。袭人本来从小儿不言不语,我只说她是没嘴的葫芦。……既是你深知,岂有大错误的……我深知宝玉将来也是个不听妻妾劝的。”


贾母这话是在说:原来是我看错了花袭人,王夫人你也厉害了,你自己看着办去吧。不过我很了解宝玉是个什么德性,就算你让袭人去做妾,再给他找个贤妻,俩人一起上阵去劝他,也根本不管用啊!他不会按照你们的安排去做事的!


红楼梦:贾母为何要当众责骂袭人?王夫人说情也没用!答案藏在这出戏文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