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列克星敦发展史/中篇】美国航母的探路者

2020-06-06 18:44 作者:千本蔷薇十字  | 我要投稿

本篇是列克星敦发展史的中篇,上篇在这里哦~

“列克星敦”级作为战列巡洋舰的使命因《华盛顿海军条约》而终结,但同时条约也赋予了她们新的使命——以航空母舰的形式重生。在“列克星敦”级之前,美国海军完全没有海军航空兵的使用经验,第一艘航母“兰利”号也只是作为理论验证的试验舰而几乎没有实战价值。美国海军在二战后依靠强大的航空母舰力量几乎称霸了世界海洋,而为此打下第一块基石的,正是作为“探路者”的“列克星敦”。

5.舶来的海基航空兵

尽管世界上第一架动力飞机诞生在美国,但是美国军方对于飞机在军事上的应用潜力却一直欠缺前瞻性。在1917年美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海军从未想过利用海军航空兵部队——尽管世界上第一次在舰艇上起降飞机的壮举依旧是由美国人完成的。美国最早提出建设海军航空兵和专用航空母舰思想的人是西姆斯上将——是的,就是上篇中提到的那个坚持美国应建造“类胡德型战巡”的西姆斯上将,他在1917年美国参战后担任欧洲舰队总司令,工作地点位于英国,因此海军建设思想深受英国方面影响。不过,美国人对于航空母舰的热情,事实上还是要等到年底,等到斯坦利·V·古道尔与海军建设与修理部的合作开始后,才真正被激发出来。

1911年1月18日,美国飞行员埃利驾驶一架飞机在“宾夕法尼亚”号战列舰上降落,是为人类史上第一次在船舶上降落飞机。尽管美国人在航空领域有多个第一,但是在飞机的军事应用上却总是慢别人一拍

古道尔带给美国人的除了“胡德”号的设计方案、日德兰海战的相关报告外,还包括英国皇家海军对于海军航空兵的使用经验。英国是世界上最早设立海军航空兵并建造专用飞机母舰——虽然只是水上飞机母舰——的国家,而古道尔在和美国人合作期间,也向美国人提出,航空力量正在海战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支舰队应有专门的舰船搭载飞机用于侦察和拦截敌方侦察机。在古道尔的建议中,这种搭载侦察机和战斗机的“航空母舰”应有大量的中小口径火炮用以自卫,安装12具鱼雷发射管以便不时之需,拥有轻巡级别的防护,同时航速应在30节以上。美国海军方面对古道尔的提议十分感兴趣,1918年6月,美国海军部命令下属部门开始进行和航空母舰相关的研究,在莱特兄弟发明动力飞机的15年后,美国海军终于在一个英国人的推动下开始了海基航空力量的建设。

1914年服役的英国“皇家方舟”号水上飞机母舰是世界上第一艘专门建造的用于操作飞机的军舰

由于美国人缺少海军航空兵的使用经验,而在“A navy second to none”的指导思想下又想以最快的速度建成最多的航母服役,因此美国在初期进行航母研究时几乎照搬古道尔的建议来作为自己的航母的设计指标,唯一的不同就是要求航母可以搭载用于进攻的鱼雷攻击机——毕竟在古道尔提建议的时候,飞机携带鱼雷攻击舰船还不是很具有实用性的做法。古道尔类比本国的“暴怒”号的尺寸数据,建议美国方面设计全长800英尺(243.8米)、设计排水量22000吨的航空母舰即可满足需求。1918年10月,建设与修理部完成了第一个草案——舰长825英尺(251.5米)、吨位24000吨、航速35节、装备10门6英寸火炮和4门4英寸高射炮,全通式的飞行甲板两侧各有一个舰岛。海军总委员会希望能在1920财年获得建造航母的预算,并在1919年3月制订了一些指标要求,包括30架舰载机的载机量、35节的航速以及装备8英寸火炮用于自卫。此外,海军总委员会还希望航母能够拥有与新战巡(“列克星敦”级)类似的水下防护能力,并且可以伴随战巡作战,同时为战巡上计划加装的水上侦察机提供一个整备平台——也因此,航速指标被设定为和战巡相同的35节,而如此高速所需的庞大动力则由与战巡相同的蒸汽轮机-电力推进系统提供。

尽管美国海军建设与修理部在1919年~1920年一直依据总委员会的要求进行着研究,但是国会却令这些工作一直也没能走出初步研究阶段——无论是1920财年还是1921财年,国会都拒绝了总委员会关于新建航母的预算申请,原因是现在国家财政已经被数量庞大的主力舰建造计划压得喘不过气,建造航空母舰这种前景不明朗的军舰自然优先级要往后排。国会只是在1920财年批准美国海军将一艘运煤船改造为航母,以用最低的成本来验证航空母舰的设计和使用理念,这艘航母就是美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兰利”号。

1923年时的“兰利”号航空母舰,注意其左舷的单根烟囱,烟囱布置在之后有所变化。“兰利”号只是美国航母计划在欠缺国会的财政支持的条件下而搞出来的试验性产品

6.改装还是新建

由于“兰利”号是由运煤船改装导致航速较慢而无法跟随舰队行动,新建大型航母则因为经济原因遭到国会拒绝,美国海军建设与修理部想到了另一个解决办法——利用已经开工的侦察巡洋舰和战列巡洋舰的未完成舰体和材料改装成为航空母舰。改装的目标自然就是“奥马哈”级轻巡洋舰和“列克星敦”级战列巡洋舰两型。美国海军建设与修理部在1920年4月开始了一系列对改装航母的研究,他们计划在改装航母上采用单层全通式飞行甲板和封闭式舰艏设计,但是改装舰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排烟。美国人计划使用一个可翻转的烟囱,以便排烟时可以根据风向调整朝向,使得任何时候废气都能在顺风向排出,操作舰载机起降时还可以将烟囱翻倒向舷侧排烟以使废气不影响甲板气流。美国海军计划在“兰利”号上针对这一系统进行测试。舰载机方面,初步选定的对象是马丁MB-1鱼雷轰炸机、洛宁OL水上飞机和沃特VE-7战斗机。

1930年代的“兰利”号,注意其外倾的两根烟囱,翻转烟囱的设计是美国最早于改装航母方案上提出并在“兰利”号上进行技术验证的,但是验证效果并不好
马丁MB-1型轰炸机是美国航母最初计划搭载的进攻型武器

改装航母的方案并不受到海军总委员会的青睐。由于此时最早开工的3艘“奥马哈”级轻巡洋舰都未能完工服役,海军总委员会坚持舰队在拥有航母的条件下依旧需要侦察巡洋舰,计划中的10艘轻巡洋舰和6艘战列巡洋舰一定要完工(也算是一种怨念,要了10几年的侦察巡洋舰服役在即了,怎么能说改航母就改航母了呢)。而对于航空母舰,专门设计的大型航空母舰显然更具有实用价值,总委员会也会尽一切努力争取从国会获得预算批准。对此,海军内部当然也有反对声音,西姆斯上将就是其中之一,他认为美国海军已经在兵棋推演中认识到了航母的巨大价值,而一线部队对于航母有迫切需求,新建航母需要至少3~4年才能形成战斗力,改装航母则可以尽快成军。不过,尽管他向总委员会提出,如果依旧想保留足够的侦察巡洋舰,可以退而求其次,先改装两艘“奥马哈”级以应急,随后再新建新航母,但是海军总委员会并未采纳他的意见。

在海军总委员会的要求下,建设与修理部中止了改装航母的研究,转而去设计新建航母。设计团队在1920年10月提交了一些初步草案设计,这些设计根据总委员会的要求装备了多达16门6英寸火炮,但是设计团队在这些草案提交后表示,安装16门火炮将会严重挤占航空设施和交通艇的空间,火炮也会干扰舰载机的起降操作。尽管这些草案并未标明舰载机的搭载数量,但是从草图上就能看出其拮据的机库空间并不能携带很多飞机,因此直接被总委员会否决。

1920年提交的草案之一,35000吨方案,从草图上就可看出比较拮据的机库空间,注意侧向的排烟通道和位于飞行甲板下方的16门6英寸火炮

海军总委员会由此决定修改要求,在1920年11月要求建设与修理部为1922财年新建航母做准备,新航母应该能搭载24架鱼雷轰炸机和48架战斗机,并且有储存上述数量一半的预备机(预备机指的是尚未组装的零件状态飞机)的空间,16门6英寸炮的要求保持不变。建设与修理部重新开始了设计工作,并在1921年5月提交了全新的39000吨方案——设计团队研究认为,要满足海军总委员会的各项要求,这个吨位是最低限度。设计中,美国人搜集了一切能搜集到的英国航母资料,以便自己能够少走弯路。由于英国方面针对“百眼巨人”号的风洞测试结果显示,双舰岛布局会在飞行甲板表面产生严重的湍流,而“百眼巨人”较低的排烟位置也使得飞行甲板受排烟干扰严重,并且其开放式舰艏和机库的设计也令穿过飞行甲板下方的气流会对上方气流产生干扰,因此美国方面决定采用类似“鹰”号航空母舰的单舰岛、高烟囱和封闭式舰艏/机库设计。由于此时“暴怒”号并未改装完毕,因此英国人最新发展出的多段式飞行甲板设计并未传到美国,新航母方案依旧采取美国人一贯的单层全通式飞行甲板设计。其他的源自英国的设计还包括遍布全舰的阻拦索——因为英国方面认为航母应有双向接收飞机的能力。动力方面,由于新航母吨位与“列克星敦”级战巡相近,因此采用相同的180000马力的蒸汽轮机-电力推进系统,水下防护系统也基本照搬“列克星敦”。此外,新航母上还采用了双升降机设计,舰体中部有一个T型升降机,舰艉还有一个矩形升降机,用以提升操作效率。T型升降机直接连接至一个飞行甲板弹射器,因为美国人认为弹射器可以极大增加起飞效率,并且在恶劣天气环境下也可以放飞战机,还能防止战机跑偏。总委员会十分中意这个方案,选定她以进行下一步工作。

1921年5月提交的39000吨方案,注意其T型的前升降机和升降机前方的弹射器。该方案奠定了此后“列克星敦”级的思路基础,本身舰体设计也与“列克星敦”级战巡相似

7.“列克星敦”转生

尽管总委员会对于1921年5月的航母方案比较满意,但是他们还是希望这艘吨位堪比“列克星敦”的航空母舰能够瘦瘦身,以尽可能降低造价。总委员会内部也有人提出,由于该舰的水下防护设计和动力系统都是基本照搬“列克星敦”,何不干脆就利用“列克星敦”的舰体进行改造以节约成本。但是如同一年前拒绝改装航母提议时,海军总委员会这一次也并没有将这种声音听到耳朵里去。

瘦身计划开刀的第一步就是火炮系统。按照总委员会的要求,新航母方案上安装了16门6英寸火炮和两座三联装鱼雷发射管,但是早在1921年2月份,海军内部就有人质疑6英寸火炮的效用。罗杰斯上将就认为,航空母舰的主要攻击方式是利用飞机进行超视距的攻击,而其面对的主要威胁也是敌方的飞机,因此安装大量的防空火力是必要的,但是6英寸火炮无法对空,因此无法理解为何总委员会要求安装这么多6英寸火炮。海军工程部则持有不同意见,他们认为对于航母来说,依然存在恶劣天气下被敌方的高速鱼雷攻击舰只抵近的可能,6英寸炮和鱼雷均是为对付他们而设置,是必不可少的。双方意见争执不下,海军总委员会最后决定折中,减少6英寸炮的数量,同时增加5英寸高射炮的数量。但是这样一增一减导致舰艇吨位实际上没有什么变化,海军总委员会计划进行瘦身的第二步——对水下防御系统开刀。

经过改进的新造航母方案,与此前的最大区别便是将6英寸火炮的数量从16门减少至6门

不过计划总是没有变化快。1921年11月,美国海军部长指示下属部门暂停手头的新舰设计工作,因为一场裁军会议——华盛顿海军会议召开在即。第二年4月,《华盛顿海军条约》签署,由于条约规定各国不得新建主力舰,并且新建航空母舰的吨位不得超过27000吨,因此不仅“列克星敦”级战巡的建造中止,1921年的新航母计划也只得腰斩。不过值得欣慰的是,条约还规定允许美日用两艘未完成的主力舰改造两艘超规的航母,美国人据此选定了与自己的航母计划有多处相似点的“列克星敦”级,并选定了建造进度最高的“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进行改装。此前一直被海军总委员会排斥的“战巡改航母”方案,此刻在特殊的外力作用下,终于走到了台前。

由于航母计划本身便与“列克星敦”级战巡有高度相似性,包括吨位、水下防护设计、动力系统,因此改装计划并没有太多困难。主要的问题在于“列克星敦”级的舰型相比于航母来讲更为修长,其两头尖的舰体造型也令机库布置产生了困难。最终,美国海军决定放弃对预备机的搭载需求,采用较原本方案更为狭长的单层机库,由此“列克星敦”的机库面积要比原方案缩减16%左右。不过,尽管飞机搭载能力下降,但是相比于原方案,“列克星敦”改造方案拥有更多的空间携带航空燃油、飞机弹药等消耗品,舰员的生活空间也变得更加充足,某种程度上来讲也算是因祸得福。

1922年4月提交的第一版“列克星敦”级改造方案,可以注意一下8英寸火炮的布置。由于战巡更为修长的舰体,使得改造航母尽管外观与新建航母方案差距不大,但是机库空间却小不少

尽管根据条约规定,美日两国的改造航母不得超过33000吨,但是美国成功在谈判中为这项条款增加了附加项:33000吨不包括针对飞机和潜艇的防御强化。由此,甲板装甲和水下防雷突出部的重量不被计算于吨位限制中,但这些部分重量最多不得超过3000吨。尽管如此,原计划中高达39000的吨位依旧还是太重,海军部曾有人建议对动力系统开刀,但是总委员会严词拒绝了任何可能导致航速大幅下降的减重方案。最终,建设与修理部决定降低航空母舰的干舷以降低重心,同时取消压舱物的设置,并将舰体内的防崩落层装甲和背板都描述为针对飞机的防御强化,同时削减原战巡方案上的主装甲带高度。由于这些措施和附加条款的帮助,“列克星敦”级航空母舰成功将吨位“控制”在33000吨——尽管其实际吨位事实上有36000吨左右。

1922年4月,海军建设与修理部提交了第一版的“列克星敦”级改造航母计划草案,除了上述的改动之外,“列克星敦”级航母还用新研制的8英寸火炮替换了原本新航母计划上的6英寸火炮,并且数量增加至8门,5英寸高射炮的数量维持12门,鱼雷发射管数量则从6具减为4具(两座双联,再后来就直接删除了,原因是跟重巡一样的,觉得没什么用还容易引发殉爆,因此实际建造的航母没有鱼雷发射管)。选用8英寸火炮的原因是,由于条约规定巡洋舰的最大主炮口径为8英寸,因此美国海军预估将来会出现大量装备8英寸口径主炮的巡洋舰,航空母舰需要有在特殊状况下对抗这些巡洋舰的能力(特殊状况指的是对面高速舰在低能见度或者是高海况等飞机无法有效侦察的情况下迫近航母)。1923年10月,总委员会要求航母的8门8英寸炮应全部位于飞行甲板上并且有齐射能力,设计团队因此照办,将4座双联装炮塔如同巡洋舰一般以背负式布局安置于舰岛前后两端,但是这样又带来了新的问题——舰岛一侧过重而导致航母重心偏右,存在稳定性问题。设计团队决定减少舰岛侧的锅炉数量,同时将弹射器安装于飞行甲板左侧,以求纠正重心。不过在实际建造时,由于“列克星敦”的锅炉舱室布置本就紧凑,无法将一侧的锅炉转移至另一侧,因此实际使用中“列克星敦”均是以牺牲续航力为代价来纠正舰身的——舰体左侧的油箱空间要被用于添加压舱物。

正在下水的“萨拉托加”号,“萨拉托加”在“列克星敦”级战巡的建造被中止时就是进度最快的一艘,下水也比“列克星敦”早不少
1927年11月,正在进行最后阶段舾装工作的“列克星敦”号航空母舰

海军总委员会要求尽快完成两艘航母的建造,所有为“列克星敦”级战巡准备的原材料也都被用于“列克星敦”和“萨拉托加”的改建,但是由于国会在拨款上的拖沓——他们认为不用急着造航母,慢慢来即可——两艘“列克星敦”级航空母舰的改造进行得很慢,直至1925年,“萨拉托加”和“列克星敦”才相继下水,1927年底才建成服役,而其真正参与舰队行动的演练,则要等到1929年。在服役初期,针对两艘“列克星敦”的质疑声从来没有停止过,很多声音认为这两舰占据了66000吨的航空母舰配额,舰载机搭载量却和美国海军规划中的13800吨航空母舰(即后来的“突击者”号)差不多,性价比堪忧。不过,在1929年“舰队解难-9”演习结束后,针对两艘“列克星敦”级的质疑声一下子就消失不见了。这是两舰首次参加大规模的舰队联合演习,演习中,两艘航空母舰不仅展示了海军航空兵攻击战术的有效性,还体现出身为一艘大型航母的优势——宽大的飞行甲板令甲板上可以系留许多已经做好出击准备的舰载机,而系留数量越多效率越高;巨大的舰体令其在高海况和糟糕天气下也能保持稳定操作飞机,甚至其适应性远超人们预期。通过这次演习,美国海军清楚地认识到了大型航空母舰的优势,并在其后的数次演习中不断利用两艘“列克星敦”来完善自己的航母战术,为美国海军的航母应用提供了足够的经验,并同时影响了后续美国航母的设计思路。“列克星敦”级作为一个“探路者”,可以说是完美地完成了自己引导后生的任务。

1933年2月,在“舰队解难-13”演习中正在待命的“萨拉托加”号(近处)与“列克星敦”号,可以清楚地看到其8英寸火炮的布置,这些火炮也导致“列克星敦”级重心右倾,需要靠左舷压舱物平衡

(未完待续)


【列克星敦发展史/中篇】美国航母的探路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