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拗口的反智主义

2020-05-02 21:53 作者:leooooii  | 我要投稿

我不喜欢这个词,“反智”就拗口,“主义”更不亲近。


反智主义突出的一点,是普通人不信任专家。老百姓宁愿自个儿折腾,也不想找专家帮忙。专家就着急:“你们怎么这样啊?我这书白念了,不尊重我是不是?”


为什么不信任呢,多是吃过亏。我们国内的“专家”更多,之前著名的张悟本,忽悠我妈熬了许久绿豆汤。


不信任专家这个问题,从心理学,社会学,人文领域很容易找到答案。但有很多人硬要走狭路,上纲上线,大谈特谈,义正言辞,颇有吵仗的气势。


钱钟书,著名的文人,他这样说:“道理是给不实践的人准备的。”


用“主义”等词缀来说问题,更像是知识分子开小会。把现象缩成“主义”,费一堆口水,最后勉强得出什么结论,事情结束,大家也就安心了。可事实并没有改变,目标群体依旧水深火热。如果真愿意去帮助对方,应该去实地考察,了解对方的诉求,而不是远远给他们套上“反智主义”的帽子做审判。而且,对方群体看到自己被骂是“反智”,那更不愿意沟通了。受教育程度,经济,文化,习俗,群体影响,都是“反智”表现的诱因。


“反智”的群体,多没有良好的成长环境。如果你能使“反智”群体和你一样受优质教育,读很多书,他们自不会做“反智”的事。一般来说,国内青年的理性,是在十几年的受教育情况下慢慢养成的。不管你爱不爱念书,这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上大学,读研究生,甚至博士,才能慢慢结出一点理性的精华。问题就出在拥有这一点精华后,人就自持了起来。


拥有扎实的受教经历,去批评没有条件的人,这怎么看,都是一种隔岸观火。小柚子妈妈担心她在美国的情况,暗自垂泪,她总不能去批评母亲:“你这是反智主义,当地医疗条件很好,我呆在家,是最优的决策。”因为她知道妈妈每日接触到的国内媒体有多不客观,多夸张,她母亲也没有她脑中缜密的学识,能够审时度势,量化风险,给她提供最有效的决策。母亲就是自然地担心,儿女也自然地能理解。推己及人,相关群体也是没有办法,才着急。


智商,是科学世界的通行证。但科学,并不能代表世界。缺少了人文主义,科学也不会健康成长。对特定的群体,应该近人情一些。当然,如果有蠢货冒犯你,不用客气。但很多人做“反智”的行为,实在是没有选择的行为,他们并不是无法沟通。


挺火的一个视频,一个要养家的美国人抱怨不开工:“川普你就给我们1200块钱,让我们挺过三个月?平日的生活开销我们从哪里找?房贷车贷这些说是这三个月暂缓,就是鬼话,因为他妈的第四个月会要你一便付清,还要加利息!”我们觉得疫情下还要开工是不可理喻的事,因为我们下意识带入了自己的情境。我们不了解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下人民的生活状态,我们有存钱的危机意识,也不了解美国人的消费文化。诸如此类的隔阂,我们不认同对方,对方也不认同我们。


信任专家没有错,民众的行为更多是在争夺话语权。话语权是一个极重要的东西,“我不同意你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发出声音,悦不悦耳是修炼的问题,但如果沉默了,那就永远失去了抗争权益的机会。世上没有傻子,受教育者习惯打知识的小算盘,程度低者只能用拳头抗争命运。


精英主义可能高效,但难保精英不谋私利,不做坏事,这是人性的漏洞。民主决策经常东街西坊炒作一团,叽哩哇啦,办事也可能会慢,但人人都有所参与,大家也满意。


总之,我们还是尽可能就事论事地好,不要搞个类似“反智主义”这种繁琐的环节出来。“主义”,“-ism”这种词缀,徒增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难度。


拗口的反智主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