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七)梁启超的文学思想和近代小说理论批评的发展
一、梁启超
近代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除了对传统文学理论批评的总结和革新外,最大的特点是开始了中西文学思想的直接交流和融会。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梁启超的文学思想是和他激进的改良主义政治主张不可分割地连在一起的。他认为要达到改造中国的目的,使国家兴旺发达,关键是在提高国民的素质,改变落后的国民性格,所以他大力鼓吹“新民之道”。他竭力提倡“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都是本着这样一个目的出发的。
“诗界革命”:最早见于 1899 年《夏威夷游记》(《汗漫录》)
①其目的是要以“欧洲之真精神真思想”输入中国,改造中国传统的诗歌,使之具有“新意境”、“新语句”,但是又不完全抛弃自己的传统,“以古人之风格入之”。
②所谓“诗界革命”,就是要运用诗歌作为武器,批判封建的旧制度、旧秩序、旧道德、旧风俗,提倡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民主、自由、人权以及由此而建立的政治体制,以改变中国的贫困落后、备受欺凌面貌。
③“诗界革命”有三项要求,即“新意境”“新语句”和“古人之风格”。1902 年开始连载的《饮冰室诗话》中,梁启超又对“诗界革命”说作了进一步的阐发,强调诗歌创作要“以旧风格含新意境”,他说的“新意境”主要指西方的新思想、新事物和新知识,也包括运用这些新诗料和新视角所产生的诗歌新境界。在艺术形式上虽然强调要继承传统,但是要求在语言上比较平易通俗。
“文界革命”:1899年梁启超东渡日本,12月15日作《夏威夷游记》(《汗漫录》),其中记述自己读日本政治家德富苏峰著作《将来之日本》及《国民丛谈》等的感想:“其文雄放隽快,善以欧西文思入日本文,实为文界别开一生面者。中国若有文界革命,当亦不可不起点于是也。”
①梁启超的“文界革命”也是为了救国而引进“欧西文思”,反对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以开发民智,造就“新国民”。
②倡导“新文体”:凡是“觉世之文”,文章的语言形式就要作有利于宣传新思想的改革,能为普通民众所读懂,务求浅显明白、通俗易懂。故而梁启超特别要求做到言文一致,使文章尽可能接近口语。
“小说界革命”:该提法在1902年梁启超的论文《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出现。该文被认为是“小说界革命”的宣言书,是近代改良主义小说理论的纲领性论著。
①梁启超突出强调了小说在改革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小说具有最广泛的读者,语言形式比较平易通俗,而且你对社会生活的描写要比别的文学作品更为全面、更为详细、更为生动、也更为感人。
②梁启超十分具体地分析了小说特有的高强度的艺术感染力,即“熏”(熏陶)、“浸”(浸染)、“刺”(刺激)、“提”(提升)。“熏”的作用能使小说境界迅速占领人的心灵世界;“浸”的作用能使小说的境界在读完作品之后长期留在人的心灵里;“刺”是指小说在对人的“熏”、“浸”过程中所给予人的强烈刺激作用,使人感情达到不能自制的程度,并与作品中人物共悲喜、同欢戚;“提”,是指读者入于小说之中,而将自身华为小说之主人公,此时读者的精神境界已得到净化和升华,进入到了完全虚静、物化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