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破思想:一个开启对内自我观照的故事(中)

2023-02-03 12:17 作者:话境刘彦君  | 我要投稿

语言是离不开想象力的,并非像开口说话那样简单

语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尽管我们每天都在说话,但语言是离不开想象力的,并非像开口说话那样简单。

那回过头来,为什么我会需要建立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


什么是话语体系?

其实就是一个人的思想体系和知识体系的一种外在表达形式。

既然是外在的表达,就是要表达出来,说出来或者写出来,或者用其余的艺术方式创造演绎出来。

记得在2019年下半年,我刚好参加了亚洲最重要的艺术节之一——第四届“濑户内国际艺术节”,大概聚集了15个国家和地区的38个团体,几乎都是文化艺术的创造者,有建筑师、设计师、策展人等等,直接跟随策展人北川富朗先生一起跳岛。

期间还有一些有趣的研讨会,因语言不通不得不用到翻译。

过程中我明显感受到,在思想和创意部分的交流话题中,一旦深入的想聊点什么,无论是中文翻日语,还是中文翻英文,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就是“翻译媒介”的问题!

回想当时其实就是受到翻译者想象力限制,翻译的妹妹是一个志愿者,还很年轻。

当我在听大家提出的中文问题在翻译成英文或者日文时,会被过滤掉了一些重要的意向表达。而在回答者回复后,再被翻译回来,又缺少了点味道,就会让人觉得意犹未尽的少了点什么,必须靠自己的脑补。

当然还有时间的限制,会让提问和回答都有一些受限。可能这种感觉要置身其中更能领悟,但这对我的启发一直很深刻。

反过来说,如果自己的语言组织的不够凝练、简约又直达人心,当遇到一个好的翻译者,你都不能引发对方的共鸣,他又如何将这种情绪觉知和问题表达翻译出去呢?

所以,这是一个双向的问题。

与其对别人提要求,不如反观自己的表达能力,和认识事物本质的抽象能力。

在搭配不同的场景时如何运用时间有效的解决问题,这才是最重要的。



全世界没有统一的语言。

根据文化背景和个人造诣不同,人与人之间更没有统一的话语体系标准,所以才有只能意会的感觉。

这种感受不就是我们日常生活和表达交流中常见的信息不对称吗?当然,也可能是话不投机半句多。


读书警惕翻译腔,不让语言变贫乏

此外,我在日常看书的时候,很警惕某些国外翻译过来的畅销书,那种直白且粗糙的翻译腔会让我们的思考密度变低,从而带来意识的局限和语言的贫乏,就会很呆板、无趣。

一些畅销书或者方法论大多以点状存在,多以方法或实验推理组成——比如,我们做了一个实验,这个实验如何而来,这个方法论是什么?或者,学会了某种方法,就可以叫我们速成什么什么。

虽然这些个别启发对我们的行为、工作,乃至集体工作意识都有所帮助,但对我们形成个人思想的精髓,延续个人想象力的存续帮助不大。

就像是干瘪的一个个玻璃球,每一个都很精致,但是无法串联成一串珍珠,带入感太少就会减少想象力,分散的碎片架不住多维内容的纵深,很难形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因为某些畅销书经过翻译腔带来的碎片化和快速阅读,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记,无法将思想有机的打开,让你进入深度联想和思考的状态。

而你要从注了水的内容中找精华,也还需要下功夫,除非之前有深厚的学习基础,比如读过某类体系中最经典、最基础、又最难读,却能帮你建立体系的内容。

再比如,读书读到某些一脉相承的体系时,一个是老师写的,一个是学生写的,领域都一样,但老师可能花了20年才写完一本精髓著作,学生只花了2-3年就写完一本著作,当两本书都摆在我面前的时候,就能感受到什么是干酵母,什么是发了水的馒头。

我们民族的思想精华,比如过去有诗词对语言的凝练,还有一些脑洞大开的意向,比如——屈原的《天问》《离骚》,李白的《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读书一定要内化,具有辨别好坏和吸收精华的能力,一定要注意思维的广阔,提升自己的抽象和类比能力,才能不受限制,增长智慧和见识,培养更高的

语言表达能力,为自己创造话语体系,才能创造一种新境界!

这也是我定义自己的自媒体——【话境】的初衷,基于“表达方式”的新主张,一种文字创造的氛围,语言创造的环境。 作为勉励和陪伴我成长的精神家园。


视频号:话境                 公众号:HuaJing731

青年作家刘彦君-『创造力美育』倡导者、践行者

【话境】自媒体创始人、前中央媒体人/文旅IP策划人/投资人/写作者

代表作: 《腾讯管理法》等


擅长领域:

文旅·IP·双融合//企业·文化·塑品牌//创意·写作·讲故事

兴趣爱好:

爱抽象、爱文字、爱思考、爱写作、爱独处、爱生活


破思想:一个开启对内自我观照的故事(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