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节,一个扎痛人们19年的生命之“愚”
相信许多人在4月1日当天,会收到好朋友类似于这样一条微信“今天中午12点整,我在鱼米之乡‘庐山’厅恭候光临,鄙人难得破费,不见不散。”
时间、地点,内容一个不落,踩着点赶过去,一路上酝酿口齿间的美味珍馐,到地方傻眼了——狗屁不见不散!这是愚人节公开愚弄人的日子,普天行之,人人可为,老少皆可,还不能生气。

可是,2003年的愚人节,许多人被一条来自于香港的消息给“愚”懵了:“当晚18点43分,张国荣因抑郁症病情失控从香港东方文华酒店二十四楼健身中心坠下,紧急送往玛丽医院,经医生检验入院前已死亡,终年46岁。”
消息来得突兀,很多人以为这是香港媒体炮制的愚人节“玩笑”,不信,但又忍不住四处打听真伪,结果是真的。很多人心里的“哥哥”——张国荣,在那一天,以那样一种惨烈的方式,给自己按下了生命永久停止键。

很奇怪,19年过去,陪伴了60后、70后,包括80后的张国荣,人们难忘其音容笑貌,而与“哥哥”从未谋面的90后、00后,却也知道传世的“虞姬”来自于“哥哥”的演绎,那曲动人魂魄的《风继续吹》,也是“哥哥”的传世经典。

人的记忆可能没那么长久,但是人类发明的机械记忆,却在忠诚地辅助人类的记忆,比如电脑。用搜狗拼音输入法键入“ZGR”三个字母,屏幕上会跳出来“中国人”、“张国荣”、“这个人”等三字文字。
都说互联网是有记忆的,这一点在张国荣身上体现得尤其亮眼。“哥哥”2003年去世,他的生前资料,诸如视频、图片、音频、采访等等,目前在网络上保存的完整度之高,几乎是他同时代明星的两倍、甚至三倍。

还有粉丝,有种说法,张国荣是全球四分之一人的偶像,虽然可能有点夸张,但是也反映出了张国荣在国际上的影响力。2010年,他是国际上全球五大音乐指标人的第三名;他主演的《霸王别姬》,无数次在国际上作为唯一华语片参与大奖和各种纪念影片;他本人也拒绝过好莱坞的多次邀请,因为他认为要把中国的东西传到世界上去要靠中国人自己用心去做。
他是国际的,并不局限于香港。同时,他又是中国香港的,无论何时何地,他永远代表了香港,和最繁华的港乐港片时代。
他不孤独,因为迄今,还有许许多多的人记着他,以不同的方式怀念着他。

喜欢,就请关注“府右街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