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科夫中有趣的投掷武器之F-1手榴弹

今天接着更一下投掷武器系列,讲一讲大家众所周知的F-1手榴弹。

“F-1手榴弹是一种防御手榴弹,由于破片杀伤半径很大,因此只能将其从掩体后使用。”
数据:
类型:破片手榴弹
重量:0.6公斤
占格:1x1
爆炸延迟:3.5秒
投掷力量:100
爆炸半径:3-8米
威力贼大,贼重,力量不行的扔不出10米,可以用两个节能灯跟俄商换。
这款手雷的原型是二战苏联生产的 Ф-1防御型手榴弹。

大概齐讲讲这款 Ф-1(F-1)手榴弹的历史:
Ф-1手榴弹是俄罗斯通过一战法军装备的F-1手榴弹改进而成的版本,法军的F-1手榴弹最早诞生于1915年5月,其全名为“Fusante n°1”手榴弹,作为P1梨型手榴弹的替代品被开发出来。


由于早期的P-1梨型手榴弹破片分布不均匀而且威力不足,法军于1915年9月研发了新型的F-1手榴弹并发放全军,这种新型的柠檬型弹体外部设计有破片槽,将弹体分划为38个破片,弹体由铸铁制成,可以更好的产生破片,装药60克。这款手榴弹被广泛应用直到1940年停产。

法军的F-1手榴弹引信有三种:1915型,1916型和1916B型。
1915型引信的原理和日本九七式手榴弹一样都是撞击引信,其结构由一根延期药管插在一根铅管内,一端连接到雷管,另一端连接到直径9毫米的硬纸管,顶部有一个击针。

击针顶端有一根打击管与外界相连,该引信被一根直径为12mm的纸筒覆盖,使用时卸下纸筒敲击打击管的头部,使击针打击火帽引燃延期药管从而引爆弹体。

1916型引信的诞生是为了改进之前1915型引信很差的防水性和敲击管长度过长导致发火率低的问题,因此用短黄铜管代替了纸管,但依然存在发火率低的问题。

1916B型引信比起前几个更为现代化,它的原理就是普通的翻板击发引信结构,通过拔下安全销使杠杆在弹簧作用下向上旋转击发引信从而引爆手雷。

而苏联通过模仿法国的F-1手榴弹从而在1914年生产出了自己的F-1雷,值得一提的是,苏联的F-1雷代号含义为“Фугасный -Fugasnyy 1”,意为“爆炸物-1号。

苏联的F-1雷最早的型号为法国F-1雷的直接照搬品,但弹体的形状随着进步在逐渐改变:

1926年弹体结构和法国F-1基本完全一样。

1938年的弹体增加引信口高度,降低底部小平底高度且取缔了法国F-1底部原有的铸造孔和铅塞,这种弹体一直被用到停产。

F-1手榴弹有两种弹体颜色:绿色,黄色和黑色,很多电影里有反派使用黑色F-1威慑群众或者直接使用的镜头,但是真实的黑色F-1是训练弹没有装药,只有绿色和黄色的才是装药弹。

F-1手榴弹运输的时候为了安全起见弹体和引信分开运输,而引信孔会被塑料塞子塞住。

F-1手榴弹由于采用铸铁弹体外加60g装药,导致其自重600g,强壮的毛子兵也只能扔30到45米左右,但是其破片在100米外仍有杀伤力,所以扔出后一定要找好掩体(二战铸铁雷的通病),不过由于其材质不足同时也有弹片数量少,质量大,连片等问题。

由于价格低廉,工艺简洁,F-1手榴弹被很多国家仿制使用,我国也仿制了防-1手榴弹,但是由于重量过大不适合我军士兵从而废弃。
来谈谈引信,苏制F-1雷使用过Koveshnikov引信和我们众所周知的UZRG/UZRGM引信。
Koveshnikov引信,简称K引信,是最早应用于苏制F-1的引信,引信主体由黄铜制成,并带有弹簧控制的撞针,由一个小钢球作为安全锁使撞针远离底火,整套装置由一个带引信盖的安全杆套盖住并由拉环固定。


拉环拉掉后,安全杆在弹簧压力下被向上推离引信体,钢球脱离引信盖的固定释放击针打击火帽引发爆炸。

K引信相比老式的F-1引信要可靠的多,但是由于成本问题被UZRGM引信取代。

UZRGM引信,全称太长我会写在评论区里,其设计目的为了代替K引信,它的特点是相对原来的K引信成本低廉,该引信延迟为3.5到4秒,但也存在瞬时引信,其特点为由于其独特的火帽与击发装置设计导致其击发时声音贼大。

UZRGM的原理为击针平移原理(另外一种形式的翻板击发):平时击针尾部被握片头部的U形凹槽卡住,将击针簧向上压缩,击针下部被保险销固定。

投掷前紧握握片,拔出保险销,投出离手后握片被击针簧带动的击针尾部弹出,同时击针向下击发火帽点燃延期药继而引爆手榴弹。

由于UZRGM引信结构简单,价格低廉而且能装到各种玩意上,所以被广泛应用。

总体来说,F-1雷虽然是过时的产物,但是由于它的大威力和廉价的特点导致现在中东战场及很多第三世界国家和黑帮混混手里仍有不少。
数据:
重量:600g
长度:130mm
直径:55mm
装药:TNT
价格:五美元一个(1992年)
杀伤半径:5到150米都有可能
引信:K引信,UZRG/UZRGM引信
水完收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