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东华理工大学2018年观点型评论写作示范

2022-10-15 06:47 作者:6小兔  | 我要投稿

         


本篇为手把手教你写评论示范全文,使用的题目是东华理工大学2018年硕士入学题目

       

            


                   守住传统文化的“精气神”是创新的根本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摈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段话实际上阐明了文学创造活动中创新和继承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外文学史都表明,各民族的文学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都是继承、借鉴、革新、创造的过程。但是,在这样的创造中,无论如何发生变化,怎么的求新,都要守住传统文化的“精气神”,这才是一个民族文学走向未来的重要因素。

      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一方面不能在无限继承中故步自封,不求进取,也不能一味的求新求变放弃传统,处理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才能真正的做到文化的创新,才能够真正的实现中国文化的世界化。而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如何对待经典,如何对待文学传统的问题。

1、“经典”是文化创新的源头活水

      经典指的是经过时间的流逝依然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那些有价值的作品或者文化元素,中国历来有尊经的传统,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针对当时的文风讹滥力倡回归传统,他希望通过学习传统的文学观来修正当时文学出现的问题,那么同理,对待传统的态度也可以衍生到对于国家的文化建设中。

       任何时期的文学的繁荣都路不开对经典的学习,对文学传统的继承。唐代诗歌的繁荣,无论是从思想内容层面还是从艺术形式层面,无不是对从先秦两汉魏晋文学的直接继承;齐梁时期讲究声律对偶,对于唐代律诗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明清时期兴起的章回体小说,也是继承了唐传奇,宋代话本小说。除此以外,西方文学更是如此,每一种新的文学的发展无不是从旧有的文学传统中汲取力量,比如18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影响深远的创作手法,其最主要的就是它继承了古希腊以来的叙事文学传统。文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文学如此,文化亦是如此,因此,当代中华文化的弘扬和发展是离不开对传统文学的学习,必须认识到传统文化是任何创新的起点与核心。

2、继承不是重复,而是创造

       正如哈罗德·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中所说,文学史上出现的作家会始终活在阴影之中,威名显赫的前辈会对后来的作家产生或隐或显的影响。后来的作家时刻处于超越前人的焦虑之中,正因为如此,文学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因此,文学的发展就必须继承,但是继承并不是去重复前人,重复经典,重复文学传统,而是在此基础上剔除掉传统文化中的那些消极因素,取其精华,进行创造,只有这样,文学才能够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同理,文化也是如此,如果一味的要求继承,那么只能走向复古,而实际上,与现代社会相隔久远的这些传统文化本身就因为脱离时代,脱离地域等因素而造成传统文化的失落,那么,实际上最重要的并不是对传统文化继承的问题,而是如何继承的问题,换句话来说,如何通过创新的形式使其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与现代人生活发生联系。

      《经典咏流传》以歌曲的形式将传统的诗词歌赋用现代的配乐进行演唱,“故宫文创产品”以现代人所必须的生活用品进入人们的生活,《典籍里的中国》将生涩难懂的《尚书》《论语》《诗经》以电视的方式呈现,《唐宫夜宴图》通过灵动、沉浸式的体验创新传统文化,还原人们对盛唐时期唐宫乐妓生活的想象,这些都是对传统文化创造性的发展的,使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生活发生链接,最终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这些文化形式之所以得到人们的认可,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创造性的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概而言之,守正才能创新,守正就是要守住真正的文化,既本能不考虑本土文化一味地夸大其辞,也不能一味地以帝王将相来背书。因为守正的目的是创新,而不是重复。因此,任何的创新都必须创新以继承为基础,而继承以创新为目的。


东华理工大学2018年观点型评论写作示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