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精编版)(五)
第五章 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
一、知识题
1、中国古代的思维模式,最具特色的是整体思维、类比思维、辩证思维。
2、中国古代传统的哲学观念: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庸之道的价值观、知行合一的实践观。
3、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几种观点:天人合一(宋代张载),天人交胜(唐代刘禹锡),天人之分(战国荀子)
4、中国古代哲学的“知行”问题,不仅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更是一个伦理道德的问题。即不仅要认识,尤其应当实践,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5、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这三个方面可以视为三基德或三母德。此外,孔子还提出了孝悌、忠恕、恭敬、诚信、刚直等德目,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进一步具体化。
6、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对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提出了仁义礼智四母德,将具体的人际关系归纳为“五伦十教”。
7、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
8、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仁爱孝悌,重义轻利,谦和礼让,真诚有信。此外还有智勇、自强、好学、勤俭、质朴等。
9、《大学》提出了当时大学教育的三大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10、《大学》提出教育的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1、明代文学作品:《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及三言二拍等名著,多为下层作家所编所作,体现的也多是社会各级民众的历史观、现实感和他们理想道德。
12、中国古代艺术的致用精神在各种艺术形式中的具体表现:诗言志,文以载道,乐以教化。
13、“诗言志”作为一种艺术观念,最早体现在《诗经》的诗歌创作中,而作为一个艺术命题,大约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14、“文以载道”的艺术命题是宋代古文家周敦颐提出来的。
15、古代艺术的几种重要的审美观念:中和之美、尚意追求、尊崇自然。
16、明代科技作品: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徐宏祖《徐霞客游记》,宋应星《天工开物》及朱载育的乐律研究,都获得空前成就。
17、中国建筑在结构上的的最大特点是木结构为主;左右对称是其在布局上的特点。同时还具有人文性。
18、文学艺术、戏曲、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艺术门类的基本常识。
二、名词解释
1、整体思维:
是一种重整体、重体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是指把天地、人、社会看做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2、类比思维:
是指依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某种相关进行类比象征,以达到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地分析与表述的目的。
3、辩证思维:
就是运用对立而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
4、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观点,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二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天人合一的观念起源于西周时代。
5、中庸与中和:
中庸意为“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典法”,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由孔子提出,是儒家修行的法宝。
中和意为“经过对两端的调整而达到和谐”。 这里的和谐可以是天人合一,天道与人道的合一,天性与人性合一,理性与情感合一,内外合一等。
6、因材施教:
就是要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符合实际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能够各尽其材。因材施教的最早实践者是孔子。
7、教学相长:
是指教和学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意为,通过教学,不但学生得到进步,教师也得到了提高。
8、诗言志:
作为一种艺术观念,最早体现在《诗经》的诗歌创作中,而作为一个艺术命题,大约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基本含义是:诗歌是用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和理想追求的一种艺术形式。这一命题强调的是诗歌的社会功用。
9、文以载道:
“文以载道”的艺术命题是宋代古文家周敦颐提出来的。这里的“道”,是指儒家的传统伦理道德。他认为,写作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和伦理纲常,为封建统治的政治教化服务;评价文章的好坏的首要标准是其内容的贤与不贤,如果仅仅是文辞漂亮,却没有道德内容,这样的文章是不会广为流传的。
10、中和之美:
受儒家“中庸”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意识把“中和”作为重要的审美原则。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过激,要求其适中;中和之美则要求艺术所表现的内容要符合“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所反映的思想情感不能超越儒家传统的道德规范,要“发乎情,止乎礼义”。
三、问答题
1、汉代在整体思维理论方面的成就。
在整体思维上,汉代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汉代使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得以完善,对阴阳概念及其无所不包的特性,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阴阳相互调节维持整体平衡的功能,都作了充分的说明。
汉代还借助“气化”和四时更迭之说在理论上完成了阴阳鱼五行的统一,使之在体系上融合为一。
阴阳五行统一体的学说第一次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理论模式和一般系统的双层结构模型,为人类思维作出了重要贡献。
2、中国古代类比思维的特征。
古代汉民族的类比思维,常见的主要是在“天象”、“地法”、“人事”之间作类比,是就“天地人万物”之间的外部特征与内在属性进行类比。
其中,有一种叫做“观物比德”,是人与物的类比,是用物的外部特征与内在属性来类比人的品德、志行。
3、类比和类推。
类比已含有类推,可以发展出类推,因而类比思维中包含了类推。
类推是把两个以上有联系的类比排列出来,按照意义发展的顺序逐层往下推导。
4、老子对事物转化规律的表述与总结。
老子把对立变化的规律表述为“玄”、“常”、“天之道”、“人之道”。概括出三条:一是损有余而补不足,即有余与不足经过损与补而走向平正统一;二是利而不害,即转化与统一有益无害;三是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即转化与统一是自然发生的,无为而成的。
5、先秦时期对辩证思维方法的归纳。
先秦时期在总结事物对立转化规律的同时,也实行与归纳了辩证思维的方法。
《老子》归纳的方法是“观复”,就是观察生物“静—动—静”对立统一、往复运行的规律。
《庄子》归纳的方法是“反衍”、“谢施”。“反衍”是指反复,“谢施”是指代谢,都是表述对立物的转化的。
《易》归纳的方法是“通变”,就是实行对立物转化的过程与关节。
6、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几种观点。
(1)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观念起源于西周时代。天人合一的说法由宋代的张载提出。意为既要遵循天地运行的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2)天人交胜。。唐代刘禹锡提出。使天人关系学说有了新的发展。他认为,天与人的各有各的作用。人不能改变四季,天不能制定礼义。在自然方面,天胜过人;在社会方面,人胜过天。这就是天人交相胜。自然界要有人来治理,人又要根据万物的自然本性来治理万物。
(3)天人之分。战国时期的荀子提出。表明天与人各有其职分。即各有各的职责本分,不能相争。宋代程颐在此基础上强调天道与人道的同一性。
7、中国传统知行合一说的特点。
(1)主要内容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
(2)并不注重建构理论体系,而强调身体力行,一边真切地认识并实践“天道”和“人道”。
(3)“知行合一”是以“天人合一”说为前提的,或者说是从“天人合一”说派生出来的。
8、中国古代宗教的状况。
早在远古时代,我国就出现过自然神(日神、月神、星神、云、风、雨、雷、电、山、地、河、树神)崇拜、动物神(鸟、凤、龙、蛇、猪、羊、马、豹)崇拜、鬼魂崇拜、上帝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的宗教形式。
而在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中,对后来的社会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有上帝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前兆迷信和占卜等。
9、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社会作用。
(1) 一是保护统治者和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二是麻醉与驯服被统治者。
如西周的统治者把先王祖灵与天帝配合起来祭祀,用以表明天帝是周王室的保护神,周王室与天地有特殊的关系。
(2)周代统治者还利用天命迷信和上帝的威力整饬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要求以敬天、保民、保命来约束自己。 殷商统治者掌握神权,主要用来对付其统治下的人民和奴隶。
10、道教的形成与信仰特征。
秦汉以后出现的道教,是将古代的鬼神崇拜、秦汉时期的神仙信仰、黄老道术以及经学、墨学的某些观点融合后而形成的。
其信仰特征是:
由信仰“道”演化为尊奉“三清尊神”。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等为主要经典。
道教的基本教义是长生久视、全性葆真。道教解释“德”是得道,认为通过一系列道功、道术的修行,可使灵魂常在,肉体永生,返本还原,得道成仙。
11、道教对古代民俗及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
道教广泛、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代民俗的形式与发展。城隍、土地爷、灶君作为道教底层神灵,在古代民众中有长久的信仰,这一类崇拜几乎遍及中国各地甚至每个家庭。春节到来之前,人们贴门神、灶马、桃符、钟馗,这种习俗也是来自道教。
从六朝到宋明,文学作品的内容、情景、表现手法也深受道教的影响。六朝的志怪小说,以及唐代的传奇小说,很多都是以道教鬼神为题材的。唐代诗人李白、李和、李商隐的诗作,其神奇瑰丽玄奥的意境,也与道教有关。
12、佛教的形成与基本教义。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相传由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古印度迦毗罗的王子悉达多乔达摩所创立。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摩尼。释迦摩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5年,与中国的孔子时代差不多。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法。谛的含义是真实深刻。四谛是四个最基本的道理,指苦、集、灭、道。
13、宋明理学的宗教功能。
(1)儒佛道的融合造就了新儒学——宋明理学,此学把佛、道二教的许多思想内在化了,因而具备了一定的宗教功能。
(2)宋明理学将隋唐佛教的心性理论融入自己的义理之学中,表明这种理学的实质是儒学化的佛性理论,因而带着明显的宗教功能。
(3)宋明理学要达到的目的,是“存天理,灭人欲”。为此而提出的修行方法便是由“修心养性”转向注重悟的禅宗式的“明心见性”。 此种目的与方法,也是有宗教的意识、功能灌注其中的。
14、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作用。
中华传统精神文化既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也就必然成为中华民族所共同尊崇的价值原则。在这种原则的作用下,中华民族形成了许许多多美好的品德。这些美德不仅为过去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力量,也将会为未来中华民族的腾飞发挥重要的作用。
15、儒家义利观的影响。
儒家的义利观为了强调义的重要性,而过分地抑制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这种倾向曾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过不良影响。但是,如果剔除其中的消极因素,从中提取其先义后利、以义制利的合理内涵,就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崇尚道义、不重私利的传统美德。
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身而取义者也”。这便是这种传统美德的最高境界。
16、儒家理想人格的两个层次。
儒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是圣贤。圣贤包括两个层次的人格追求,即圣和贤。
圣,指圣王,主要是最高统治者所追求的人格目标。贤,指道德修养较高的人,是一般士大夫和普通老百姓所追求的人格目标。
17、儒家对君子修养的主要要求。
贤人在儒家经典中通常是用“君子”一词来表示的。他们认为:
(1)君子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优秀的个人素养。对仁义发自内心的向往,心中时刻装着仁和礼,同时君子要有智有勇,有信有义。
(2)君子能够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而不担心别人不理解自己;即使别人不理解自己,也不会怨恨对方。
(3)君子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团结他人而不结党营私。
(4)君子不怕穷困,即使身处逆境也能固守节操。
(5)君子注重精神享受,以道德修养所带来的内心愉悦为最大快乐的精神境界。
18、古人对教育的社会作用的认识。
古人十分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
孔子把教育作为治好国家的三大条件之一。孟子也十分强调教育在社会政治中的地位,明确提出“善政”不如“善教”的教育观点。墨子则从“兼爱”的立场出发,指出劳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人民受不到教育,是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原因。汉代的贾谊则把教育的地位提到了“政之本”的高度。
董仲舒认为教化的作用远大于刑罚,朱熹则将重视教育的眼光投向了未来,他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并从当时的教育实际出发,反复强调国家办教育应“以明人伦为本”。
19、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1)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
(2)强调教育的必要性
(3)主张德育和智育相结合
20、《大学》提出的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和八个步骤。
《大学》明确提出教育的三大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实际上也就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
为了实现这三个目标,《大学》还提出了教育的八个步骤,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八个学习阶段的具体目标,反映了儒家所设计的从加强个人修养开始,然后推己及人,最终达到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程序。
21、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实践意义。
(1)孔子教人,各因其材。他特别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发挥学生的特长,弥补学生的不足。
(2)孟子也十分强调因材施教,他认为,人的天性是相同的,但由于后天的修养不同,便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个性差异,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3)唐代的孔颖达继承了这种思想,他认为,教学不能按教师的主观意愿行事,而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来决定教授的内容和进度。如果教的内容超越了学生的接受能力,结果只能造成学生的负担,最终导致教学的失败。
22、启发诱导教学方法的应用价值。
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既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又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如何有效地启发学生去主动思考是启发式教学成功的关键。但教师又不能被动地等着学生问问题,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促使学生向更高的层次努力。使无疑者有疑,使有疑者无疑,这才是启发式教学的精髓所在。
23、戏曲的发展历程。
(1)中国的戏曲发端于远古时期祭祀神鬼的仪式,这种仪式就是“后世戏剧的萌芽”。
(2)经过汉魏时期的百戏,隋朝时期的歌舞,民间表演艺术得到了逐步发展。唐代的歌舞戏和参军戏 ,基本上形成戏剧的格局。
(3)北宋时期的“杂剧”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 形成了多种技艺高度综合的戏曲表演形式。
(4)杂剧发展到元代,进入了中国戏曲的辉煌时期。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等。
24、中国古典舞蹈的三个特点。
中国古典舞蹈主要有三个特点,即民族性、民俗性和地域性。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舞蹈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而且还常常和当地的地方风俗密切相关,带有明显的地方文化色彩。
如北方民族的舞蹈往往豪迈粗犷,铿锵有力,动作快捷,节奏鲜明;南方民族的舞蹈则婀娜多姿,自然轻柔,如云似水,优美抒情。这种差异反映了南北民族不同的审美情趣。
25、中国画的特点。
(1)追求神似,注重意境。中国画不要求形象逼真,而强调传神达意。
(2)以墨线为造型的主要手段。 既造型,又表意,而且还具有独立的形式美。
(3)与诗、书、印密切配合。诗文、书法、印章都是独立的艺术门类,中国画充分利用它们的艺术特长,使它们成为自己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更增添了自身的民族特色。
26、尊崇自然审美观念的哲学基础。
受“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尊崇自然成了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
道家是最重自然的,他们把物我一体作为审美的最高境界。他们认为,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应该在精神上达到“物我合一”的状态,使主体精神与自然同化,使主体情感与自然同趣,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创作巧夺天工,而没有人为雕饰的痕迹。
追求自然纯真,反对雕琢矫饰,是道家共同的审美风格。道家对自然的尊崇和热爱,一直诱导着后世艺术家对自然的密切关注。
四、论述题
1、谈谈“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在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观念占有主导的地位,给予中国文化及其发展以长远而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的、辩证发展的思维方式;二是造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三是造成“成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推动人们在成己成物、人我交融中实现人格、品德的完善。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也给中国文化及其发展以负面的影响:
(1)思维方式过分强调整体联系与统一,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论证,致使我们没有能经过近代的实验科学而进入现代科学。
(2)过分强调社会的和谐与统一,而使封建社会长期停滞,资本主义萌芽生产缓慢,在一个长期内民族心理自视过高而缺乏进取精神。
(3)空想的理想主义使主观易于脱离实际,而不得不违心地去美化现实。
(4)“心性之学”重体验,不重客观观察,把道德实践作为根据的实践活动,很难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矛盾,也限制了实证科学的发展。
2、举例说明道教对古代科技文化的影响。
道教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对于古代科技文化的影响较大。
以医学、化学、药物学为例,道教把内外丹理论与传统医学理论结合起来,把调息、按摩、导引、行气等养生术纳入医疗领域,把炼丹术、服食术作为制药手段。
炼丹方法和中医实践相结合,推动了古代化学制药技术的发展,使晋代以后利用化学变化而制作的膏剂大量出现。
道教的服食术将草木药加入丹药烧炼,使药物种类从矿物扩大到草木。
3、结合实例,谈谈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佛教也对中国文化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表现在:
(1)佛教传入后,许多道教经典是在佛经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
(2)佛教对儒家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对新儒学——宋明理学的渗透。佛教禅宗的“知为心体”、“知觉是性”的观点,转变了儒学从善恶论人性的观念,从而认为心性富有智慧的属性。
佛教禅宗的“直指本心”论,启发理学家以人格的自我完善为齐家治国的出发点,以遵循“天理”为人格完善的唯一途径。
佛教禅定的修炼模式,也为理学家所吸取,而提倡主静、主敬,使小我与大我——天地宇宙相通。
(3)汉魏以后,诗歌、书法、绘画带上了佛教的明显印痕。魏晋的玄学诗,南北朝的山水诗,唐诗宋词,都受到佛教的深刻影响。
两晋山水诗的集大成者谢灵运,对佛教义理领会较深。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贬谪江州后,寄情山水诗酒之间,继而皈依佛教,以“香山居士”自许。
东晋顾恺之、北齐曹仲达、唐代吴道子,在绘画中或融入佛、道的意念,或借鉴印度的雕塑方法与绘画方法。
宋元时期的轴卷、册页、扇面往往通过山水花鸟展示“无为”、“寂灭”的境界。
(4)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平话、小说、戏曲多源自佛教的俗讲、变文,民间文学作品也受到禅宗语录的影响。
4、概述中国文学样式所体现出来的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
(1)诗经。 春秋时期编成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现存305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它所创造的“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方法,奠定了中国诗歌审美体系和抒情模式的基本格局。
(2)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离骚》是这种诗体的最有名的代表作,后世又称楚辞为骚体诗。楚辞最突出的艺术成就就是其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楚辞继承并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将用以比兴的事物与所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具有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
(3)汉赋和汉乐府。是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学样式。汉赋是由楚辞演化而来的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其根本特色就是铺张,体物写志。汉乐府民歌是由汉代的音乐机关乐府从民间采集而来的,其目的除了供统治者娱乐以外,还具有“观风俗、知厚薄”的政治意图。风格朴素,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当时的汉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唐诗宋词。唐代的格律诗是中国诗歌形式美的极致,这种诗体字数、句数固定,讲究平仄押韵和粘连对仗,形式整齐,韵律和谐,具有强烈的音乐美感。
词的前身是唐代民间配乐歌唱的曲子词,曲子词是有乐谱的。词在宋代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宋词对意境的刻意追求,宋词语言的口语化特点,以及多样化的艺术风格,都对中国文学审美观念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谈谈中国建筑人文性的表现。
中国建筑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在建筑物中寄寓着浓厚的思想观念。
在这些观念中,最突出的是讲究秩序,注重等级。
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主次分明,秩序井然”的位序观。在同一个建筑物组合中,建筑物之间的排列有着明确的正偏、内外之别,这种区别象征着使用者的地位尊卑。
如故宫的全部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其中太和殿是最主要的建筑,其他建筑都是从属于它的。
中国建筑中的等级观念除了体现在布局方面上,还体现在建筑的规模以及室内外的装饰、装修上。这种礼制观念一直影响着整个封建时期的中国古代建筑。
6、试析载道与明道的区别。
周敦颐的“载道”说和韩柳的“明道”说相比,其侧重点是很不同的。
周的出发点在于道,重在说明文章只是道的载体,写作文章的目的只是为了传道;他片面强调文章的社会功用,实际上抹杀了文章作为文学作品的艺术特性,使文章成了道德的附庸。这种观点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韩柳的出发点在于文,重在说明文章应该有丰富而合乎道德的内容,其目的是为了把文章写得更好。
不过,在重视文章的社会功用方面,他们的观点则是相似的,这反映了唐宋古文家的共同特色。
7、谈谈“中和之美”的审美观念在历代文学创作中的体现和消极影响。
中和之美的审美观念在以后历代的文学创作中都得到了体现。
屈原的《离骚》,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忠而被谤的满腔悲愤,但最后还是抑制住强烈的情感,将悲愤转化为“上下求索”的动力;白居易的《琵琶行》诉说了自己被贬后所遭遇的社会黑暗和世态炎凉,最后将自己的哀伤和怨恨转化为遇到知音的欣慰。
这些都是对中和之美的艺术原则的具体实践。
中和之美的审美观念对于促进中国古代艺术向着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其消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教条,束缚了作家的思想,局限了作者真实情感的自由抒发 ,使得古代艺术的感染力遭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这是历史局限的必然结果。
8、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特征。
中国古代音乐是在其他艺术的伴随下逐步成长起来的。最初,乐和舞是密不可分的,乐时必有舞,舞时必有乐,乐舞作为一种姊妹艺术相辅相成,并肩发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诗经》的风雅颂的划分是依据不同音乐的风格: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音乐;颂是用作宗庙祭祀的舞乐。风雅颂的划分,反映了当时诗歌与舞蹈的密切关系,形成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传统。
这种文化传统在其后的音乐发展中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如战国时期的楚辞、汉代的百戏和乐府民歌、隋唐的歌舞、宋代的词曲等,都和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戏曲产生以后,音乐又成了戏曲的必备要素之一。
中国音乐的这种发展历史说明,中国音乐没有像西方音乐那样,能以自己为中心独立发展,而是依附于其他艺术形式以游散的形式发挥其艺术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