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精编版)(一)
绪论
一、知识题
1、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2、中国文化分为四种: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二、名词解释
1、文化产品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文化内涵
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3、文化现象
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具有个别、具体、可直接观察和经验性等特点。
4、文化事象
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性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5、文化观念
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称作文化观念。
6、文化思潮
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大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并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7、文化政策
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8、两个文化层面
指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和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三、问答题
1、“文化”名称的来源
(1)“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在人类的认知领域里,“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文治也就是礼治,与“武功”相对。
(2)“化”的本义是改易,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2、文化的古代意义和现代意义
(1)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修养属改造主观世界的范畴,创造属改造客观世界的范畴。
(2)基于汉语“文化”概念的传统解释,学术界经常把它与英语的culture对译。Culture的原义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由于物质创造包含人的智慧,与精神文明难以截然划分开。
3、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定义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把握三个要点:
(1)广义的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以人为中心;
(2)广义的文化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
(3)广义的文化涵盖人类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指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计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的总体体系。应把握三个要点:
(1)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
(2)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
(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更关注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4、民族文化和国别文化及其特点
(1)指一个民族独立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且有着自己的发展历史的文化。中国境内共有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平等的价值。
不同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反之,在社会学领域里,民族也是文化划分的依据,以民族特点为标志的文化就是民族文化。
其特点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2)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国别文化以某一个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
其特点是中华文化具有多维性特点,是由中国境内的56个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
5、传统文化和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
(1)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2)错误认识: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
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一旦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
也有人认为发扬传统就要拒绝引进和借鉴,或认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是截然对立的。
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即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也便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6、文化传统及其性质
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尽管彼此的表现形式不完全一致。
其性质是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
7、中国文化分科的方法
关于文化的分科,有两分法: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分法:物质、制度、精神;四分法:物质、制度、风俗、思想价值取向,或物质、制度、精神、语言;六分法: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风俗。
本课程采用四分法: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8、《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
中国文化史是以中国文化历时演变为主要内容的。而中国文化概论虽然也有一定的篇幅来梳理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但其目的是为了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从而树立传统文化的历史观念。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一、知识题
1、灾荒主要指旱、涝、蝗、风、雹等
2、司马迁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四大基本经济区:山西地区、山东地区、龙门—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江南地区。
中国自然区域的现代地理学划分: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3、在保护自然方面,古代有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孟子提出的不违天时观念。
4、在保护西北地区环境方面起作用最大的,还是南北朝至唐朝中期牧马场地的广布。
5、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另一项重要举措是开凿运河。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吴国、齐国、魏国都有运河的修建,如邗沟、鸿沟等;吴国的运河已经与黄河、济水相接。
秦汉至南北朝,也多有运河的开凿。秦汉时有连接湘江、漓江的灵渠,加强长江漕运的漕渠、阳渠,纵贯河北平原的白沟、平虏渠、新河等,还改造了先秦旧有的各种水运沟渠。魏晋南北朝连接江、淮、河、海的运河网已经形成。
另外还疏凿了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与汴水共称通漕四渠。
又有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北起通州,南达杭州。
6、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林木的乱砍滥伐,在北方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更加严重。长江、黄河以及淮河越来越大的危害,都与片面的重农思想有关。
二、名词解释
1、三大自然区
用现代地理学的观点观察中国地理的自然特征,可以将广大的中国领土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2、古代的九州
冀州、兖(yan3)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3、方志时期
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所以,竺可桢把从公元1400到1900年的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称为“方志时期”,又称为寒冷时期。
4、仪器观测期
自1900年以后到现在,有了测量温度及气象观测的仪器,故竺可桢把这一时期称为“仪器观测期”。
5、地缘
指的是当中原文化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
6、通漕四渠
指以宋都汴京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三、问答题
1、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位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在中国显得十分重要。关中地区是四塞之地,黄河在它的西、北、东三面环绕,南面是秦岭山脉,西北有六盘山、贺兰山,北有阴山山脉、东有吕梁山脉及潼关之固。
此地还有泾水、渭水流过,真可谓沃野千里,山河表里。而且此地有富裕的经济后方,有方便的交通,进可攻退可守,所以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周、秦、汉、唐等王朝都在这里建都,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晋北地区坐落在山西高原上,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发祥地,据说尧舜时期就在谷地的偏南地区建立过都城,而晋北地区又与蒙古高原相连接,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再加上太行山脉的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所以历来就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
总之,正因为关中及晋北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的重要,不仅使大量的人群聚集在这里,而且又使便利的交通让各地域之间进行相互的文化交流,因此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中国地形地势特点。
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东部,东临浩瀚的太平洋。在中国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分布:
第一个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第二个阶梯是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拔都在2000米至1000米以下,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等。
第三个阶梯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东缘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拔低于500米,滨海地带更低于50米。
3、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作为欧亚大陆的一部分,中国地理面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虽然地形复杂多变,但不失大陆的整体性。
(1)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地区联系在一起。黄河、长江贯穿于中国三大阶梯之中,沟通着中国大陆的东西,而汉水、淮河更是把这两条大河联系在一起。
(2)地理通道给人以交通的便利。与一条东西交通线相交的三条南北交通线共同构成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这些都形成中国大陆内在的统一性。
4、数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及灾荒疾病情况。
中国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气候,广大的东部地区又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是洪涝,以及与此相关的蝗虫病虫害等等。
五千年来的温带气候也是有变迁的。著名学者竺可桢指出五千年来中国气温变化的大势是:由暖变冷。他将五千年的气候变化分为四个大的时期:
温暖期,寒冷交错期、寒冷期、仪器观测期。具体表现是温暖时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
气候与灾荒情况有直接关系。灾荒主要指旱、涝、蝗、风、雹等。大水之后往往有瘟疫,大旱之后往往有蝗灾。所以灾荒与疾病是相互联系的。
总的趋势是频率越来越密,程度越来越大。与这样的趋势相同,瘟疫的流行,也是越到后来越严重。
5、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诸多影响。
(1)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走向统一,地域广阔的大陆又一定是一个人群林立的世界;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家国社会的建立,正以这样一个基本情况为前提。这也是它在产生条件上,区别于任何其他古代文明的地方。
同时,中国祖先在创建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着大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的特点。各个部落族群为争夺生存之地, 也会有战争征服。但在中国,最终古代文明的成功依靠的不是战争,而是联合与融合。六国统一,合纵连横。
中国独特的地理条件,制约着它独特的文明形态和文化方向。
(2)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
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这样的追求来源于广大地域上人群的迁移及人群间许久以来的相互交流。
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时间也不算短,但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调,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
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曾起过重要作用。
(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地缘特征联系着中国文虎的历史命运。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的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从地理的角度观察中国文化的历发展,应特别注意与北方边地草原人群的地缘关系,那里藏着中国命运的主要秘密。
在发展过程中,中原文明必须长期面对一个由草场、山地、沙漠、戈壁构成的辽阔的地域和以游牧为基本特征的文化区域。
在中原政治兴旺时,草原人群学习中原文虎制度;当中原朝政陷于混乱衰弱时,他们便大举进攻,进而入主中原,造成中原固有居民的向南迁移,而他们则成为中原文化的接受者和新的创造者,这就是中原文明的历史命运。
中原文化带动着地域更加辽阔的东亚文明同步发展。
6、广阔的地理舞台与中国文化的悠久。
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广大的地域为它准备了可资回旋的历史舞台。每当遇到北方边地民族大举南进的时候,中原文化人群都有一个南国作为他们的后方。
因此每当北方北方进入民族融合的时候,南方则进入开发的高潮期。
实际在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重心已经移到南方,接着才是经济中心的南移。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常常出现这样的南北对峙:南方的经济高潮与北方剧烈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构成南北不同的历史景观。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同时充当着这对峙的文化高潮的两大历史舞台。
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从西北方向向东南方向逐渐移动,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广阔的回旋舞台,是中国文明历史悠久的前提条件之一。
7、形成地域文化的几个要素。
(1)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和质量。
(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
(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
(4)典范人物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的文化特色。
8、先秦时期几个重要的文化区域。
先秦时期,是区域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楚的道家与楚辞文化,后来经过汇集融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9、地域文化的重要作用。(地域文化对正统文化的作用)
(1)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源。 正统文化不能离开特定地域人群对它的接受、理解以至发展。
(2)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范著述,从而推进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的发展。
(3)历史悠久的国家,有时也面临着各种深度的灾难,我们的文化从未断绝,有赖于地域性的保护之功。10、古代保护自然的措施。
(1)不违天时,合理利用资源。
(2)政府下发禁止擅砍山林的诏令。
(3)南北朝及唐朝中期的广布牧马场。
(4)明初由政府领导的植树造林运动。
11、古代利用自然的成就。
土地的开垦、水利的兴修、运河的开凿
12、古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
(1)过分开垦土地、采伐林木引起的水土流失。
(2)黄河、淮河由利河变为害河。
(3)长江中下游水土流失,泥沙含量逐年增加。
四、论述题
1、什么原因使黄河、淮河由利变害?
黄河、淮河是中国境内的两大河流。黄河沟通着中国大陆的东西,是我国古代文明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文化的母亲河。淮河将黄河和长江联系在一起,曾经是一条河床很深,便于航运的“利河”。但由于林木的乱砍滥伐,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
森林资源的损失,即意味着黄河水土流失的加重。黄河流域的水灾总体看是呈逐渐加深加重的历史趋势,主要因素是泥沙含量越来越大,以致在下游平原地带形成地上悬河。
从唐五代开始,黄河下游迁徙变为常态。与黄河的迁徙互为因果的是北方原有的大量湖泊的淤塞以至于消失。
从古代文献看,华北地区曾有过不少湖泊,随着北方气候的干旱,特别是农业经济的发展,渐趋淤塞,而最终导致它们淤平的是黄河挟带的大量泥沙。没有这些湖泊的吞吐作用,黄河的危害更加严重。
到了明清以后,黄河夺淮入海,又造成了淮河流域的大灾难,明清统治者片面地保护大运河交通,不从根本上对黄、淮加以治理,最终酿成更大的灾难。
不难看出,长江、黄河以及淮河越来越大的为害,都与片面的重农思想有关。河流在明清时期的灾害日趋严重,更与两代治国思想的落后有关,也与政治腐败有关。
黄河由母亲河变为灾难河,固然与自然方面气候变冷、植被不易恢复有关,但无视自然规律,“自作孽”的人为因素还是更主要。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2、举例说明环境保护对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
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着自然提供给他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构建,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古代许多保护环境的措施对于文化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例如:山岭资源归王朝所有,保护了森林不受乱砍滥伐的伤害;在一些边关要塞广种树木拦截敌人骑兵,起到了绿化的作用;设置规模庞大的养马场,保护了植被。
因此,从东汉到唐朝中期近800年的时间里,黄河有一个长时间的安稳期。
与此相反的是土地的过分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内蒙古黄河流经的一些地区,秦汉时为防止匈奴入侵,将内地农民迁居此地,这些居民在那里大量开垦土地,收到一时之效,但据古地理学者研究,当时有几十个县在今天的地图上是找不到地址的,它们早被沙漠掩盖了。原因是开荒破坏了植被生态, 引起沙化。
唐宋以后的粮食生产中心,一开始在江浙,到了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一带经济作物大发展,一个不利的结果是过分地追求粮食生产,大片围湖造田,致使那里湖泊水的吞吐量急剧下降,每当长江汛期一到,中下游地区水患变得十分严重。
这些地区的文化发展也受到很大限制和破坏,因此,环境保护对文化发展有着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