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精编版)(三)
第三章 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
一、知识题
1、我国民族手工业远在新石器时代已初具雏形。到了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业已进入高峰期。
2、商代已流行灰陶和白陶。
3、贸易古称贸,原指交易、买卖。
4、我国传统的市商贸易活动模式主要有:市、墟、集、会。
5、市商的经营之道有:市声、牌匾、字号、营业习俗。
6、营业习俗有:敬财神、经销、广告。
7、我国的居住用房主要有五种形式:半穴式、井干式、干栏式、石室、土木结构或土石结构式。
8、居住建筑仪式有:选址仪式、上梁仪式、贺新房仪式、使用家具仪式、搬迁仪式、居住仪式。
9、饮食的文化观念主要包括:民本思想、节约粮食、人格教育、食疗观。
10、服饰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种独有的创造和技巧,服饰起源于双重性格,一是实用,一是装饰。
11、服饰的构成要素是:质、形、饰、画。
12、服饰的形制有四种基本类型:衣着、附属装饰品、人体自身的装饰、带有装饰性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用品。
13、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为:环境标志、性别标志、体型标志、年龄标志。
14、人文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为:信仰标志、阶层标志、礼仪标志、政治含义、职业标志和审美标志。
15、最初的交通设施是陆路,它是人类沿着狩猎、采集的固定路线开辟的。把大小不同的道路分为五等,分别称为:径、轸、途、道、路。
16、早期的运输工具以挑担为主。后发明了二人抬、三人以上合作的新工具。被驯养的牛、马等,可供人骑用,也是真正的交通工具。车的发明较晚,传说是黄帝发明的,故曰轩辕氏。最初的车是木轮车,俗称大轱辘车。水路的交通工具是船,以及桥。
17、我国传统的交通行旅行业分工有:陆路上的车把式、脚夫、轿夫;水路上的船家、筏子客;各主要交通站口和码头的店家、脚行与牙行等。他们在业务方面都有各自的行旅规矩、行业范围、信仰禁忌、行业技术。
18、家族共同体的地缘合作表现在:生产互助、生活互助、在公共地的建设上实行基层民主制,用以维护村民的共同利益。
19、社区文化活动特征:对神仙、圣贤所在地的崇拜、交换农副产品、赌胜、吃喝、娱乐。
20、中国传统历法的基本元素是:日、气、朔三点。
21、保留至今的传统算学知识:七巧板、韩信点兵。
22、以医学理论为主的《素问》、以针刺疗法为主的《黄帝内经》、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西晋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谥的《针灸甲乙经》、隋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
二、名词解释
1、中国的生产生活文化:在中国传统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又称农业文明。
2、农政思想:在我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因为国家经济即农业经济,社会生产即农业生产,所以在上层文化中,形成了一套农政思想,其核心是政绩观和勤农观。
3、政绩观:历代统治者把农业收成的丰歉,当作考察国计民生的好坏和自己得政失政的一个标准。
4、勤农观:统治者确立的以农为本的原则和制订的一套劝勉农事的治国方略。
5、行会组织:又称行业组织。是手工业者互助共济、保护行业利益的自发组织。
6、民居:随着社会的演进,群体生活被家庭生活所取代,于是出现了民居。民居为发展单一家庭提供了更多的条件。
7、服饰: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种独有的创造和技巧,具有实用性和装饰性的功能。
8、饮食:构成中国日常生活的一个要素,研究饮食,就是研究中国文化系统内,人们吃什么和怎么吃。
9、家庭:共同居住、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
10、家族: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的亲属关系,里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
11、血缘关系:有出生形成的纵向谱系性纽带。其中,男性以自己的出生为准,追溯个人与祖先的关系称父系;女性以自己的出生为准,追溯自己与祖先关系称母系。
12、姻缘关系:由婚姻形成的横向亲属纽带,也是缔结婚姻的男女双方血缘关系的结合。
三、问答题
1、中国生产经济文化的核心特征。
(1)天时、地利、人勤的重农经验
(2)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农人心理
(3)精打细算、知足节用的务农传统
2、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文化价值。
首先,它促成了城市的出现;
其次,它发展了市民文化;
再次,它打破了小农经济的视野,引进了城市的信息,同时把地方或民族的文化带到了全国各地和世界其他地方。
3、农耕灌溉文化的含义。
农耕灌溉是中华民族生产文化的主体内容。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很早就认识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因此,在发展农业经济上,一向以农耕与水利并重。
在长期的农业社会中,我国发展起来的一套农耕灌溉思想体系,对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在历代政府的国策和个地方的实施中,大都在重视水利的地方,出现了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
4、农耕灌溉文化的主要部分。
农耕灌溉水平对其他各业的兴旺发展都有不同程度的关联作用,因此水土平衡观念渗透到中国农业社会的各行各业和各个文化门类。珍惜水土,即是官方观念,也是民众观念。
5、南、北农耕生产的不同格局。
我国南北各地的自然环境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水土资源和灌溉条件也不尽一致。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摸索出了适合各自生态条件的生产习惯,创造了南北方农耕生产的不同格局。
南方农业是稻作型农耕文化,主要标志是栽培水稻和整修田埂、水渠,使用水车等。由于气候湿润、水系便利,东南沿海一带的桑蚕业也很发达。
北方农业是麦黍型农耕文化,主要标志是栽培麦子、黍子、高粱、玉米、谷子、稗子、豆类,以犁耕为主和井渠双灌等。由于山地丘陵较多,东北地区的林业和牧业都很闻名,同时也发展了农林结合、农牧结合的生产。
6、农业岁时历法的文化价值。
农业岁时历法价值主要体现在二十四节气上。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地球和月亮的运动变化所制定的一种计时方法。我国古人把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轨道叫黄道,把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设为360°,每隔15°就是一个节气。
汉代以后,我国的官时和民时的观念,都受到它的控制,统治阶级还把它当做礼制规范,向天下推行。
两千多年来,我国农民按照二十四节气安排农业生产生活,促进了农业社会的发展。
7、农事信仰的文化意义。
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发展,是在人类的生命圈与自然界的生物圈相互亲近的日常状态下进行的,因而人类容易与大自然结成共同体。周围的山川草木、风雨雷电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天、地、人被成是一个统一体,人们对于超人力的现象往往产生神灵崇拜。
一些与农业有关的神祗的神话,如黄帝派后稷教民稼穑、神农尝百草、伏羲制鱼网、土地神赐给土地和丰收、龙神布雨等,在人们的口头世代相传,经久不衰,形成了农事信仰。
8、农耕仪式的类型与功能。
(1)在春分前后,要举行开耕仪式,俗称“打春牛”。这是官民共同遵守的礼俗。
(2)从春种到秋收,要举行灌溉仪式和禳灾仪式,以保证农业收成。
(3)秋季新谷登场后,各地要举行秋报仪式,迎神赛社、择吉尝新。
(4)入冬后举行冬藏仪式,感谢天地的恩赐和祈祷来年丰收。
9、农书对农耕文化思想的概括。
(1)统筹水利利用规划。提出整地、浇水、种植、施肥、收获和准备再耕一盘棋的思想。指出关键在于控制人对自然资源的使用限度,任何农业经营都不能违反自然规律。
(2)调整好农业生产关系。
(3)“荒政”思想。即认为全社会都要有居安思危的自觉意识。
(4)人力胜天说。即强调人的知识能力和奋斗精神。
10、我国民族商业的两个文化特点。
一是汉族与多民族地区的内贸活动频繁,商路通达,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往来和文化交流。
二是中国与东方邻邦和西方国家对外贸易的兴起,历史悠久,开辟了中外交流的长期通道。
11、农政思想的历史地位。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把“足食”放在统治者管理国家策略的首位,这是一种明确的农政言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一直宣传“庶”、“富”、“教”的思想,也把人口兴旺和农业发达当做管理国家的政治纲领。
到了唐代,经济昌盛、文化开放,我国再度呈现出东方农业大国的恢弘气象。这一时期,在宽松博大的政治气氛中,农政思想更加兴盛。唐《开元占经》和《四时纂要》是这一阶段比较重要的文献,它们对以农业岁时变化占验国运人事的观念做了总结。
宋元明清以后,农政思想仍占有很大势力。
12、市商贸易的四种模式。
(1)市。自殷商时期起,我国就形成了小规模的贸易活动。贸易的场所称为市。
(2)墟。南方把定期贸易的场所称“墟”。人们通过赶墟,把多余的农副产品售出,换回自己不能生产的物品和农器具。
(3)集。北方的贸易场所叫“集”。开集有固定日期,通常是三天一小集,五天一大集。
(4)会。我国从唐代起,把在寺庙节日期间举行的、规模比较大的贸易活动称为庙市,后来发展成庙会。赶庙会的人的心思,
13、市商贸易的方式。
(1)农商兼营。从业者称摊贩。从事贸易的方式,是把货物摆在道边、路口或集市的地面上,也有推车、挑担或临时设摊架的。
(2)行商经营。即由卖主向买主主动汇合的商业经营方式。
(3)坐商经营。小者如定点店铺,大者如商号,是一种由买主向买主主动汇合的经营方式。
14、市商的经营之道。
(1)市声。指行商招徕顾客的传统代号。市声分两种,一种是叫卖声,一种是代叫声。
(2)商幌。坐商招徕顾客的传统标志是商幌。类型大致有实物幌子、实物附属品幌子、商品模型幌子、旗帘幌子和灯具幌子等。
(3)牌匾、字号。坐商经营,讲究牌匾。老字号的店铺匾牌一画二写,都很漂亮,显得买卖兴隆。
15、古代的营业习俗。
敬财神、经销、广告。
16、历史传说解释工匠的三个特点。
一是具有手工艺性,讲究手的巧慧、手的经验、手工的审美效果,肯定用双手实现大脑想法的工匠能力。
二是缺乏大机器生产的合作性,传统的手工业劳动是小规模的,超出了一定的控制范围扩大经营,产品就会变形。
三是唯一性,指一些手工产品被认可后,人们随之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欣赏习惯;一样的活儿,换了别人干,人们就不认了。
17、行会的主要管理方式。
(1)祖师崇拜。旧时各行各业都有自己崇拜的祖师。各业每逢祖师的诞辰日,都在师傅的带领下,举行善会,烧香致祭,还要借机商量一些业内大事。
(2)师徒传承。手工行业的技术传承是在师傅和徒弟之间进行的,徒弟入行、出行、拜师、出师,都有一套行规,不可逾越。
(3)行业禁忌。传统手工业有许多行业忌讳,反映了过去手工业生存艰难的另一面。如说,“熟行莫出,生行莫入”等。
18、居住建筑的文化含义。
(1)居住方式。居住方式的选择与自然条件有直接关系。我国的居住用房主要有五种形式:半穴式、井干式、干栏式、石室、土木结构或木石结构式。
(2)居住建筑格局。主要体现为:院墙、院门、庭院、正房、居室的室内格局等。
(3)居住建筑仪式。主要有选址、上梁、贺新房落成、使用家具、祭灶、搬迁等仪式。
19、居住建筑格局与文化的关系。
(1)院墙。确定居室的外边界。
(2)院门。居室的入口,是家庭与社会连接的通道,是神灵的把口。我国一直盛行着在院门贴门神的习惯,传说画上的神灵立于门外,可令邪祟止息。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3)庭院。是院墙和居室之间的空地。居住院落的用途,一是迎神祭祖,人神相处;二是日常生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居室。居室的室内格局,大体分为睡处、神位、照明、取暖和贮藏几块。我国很早就有了把居室和人伦联系起来的概念,这使居室建造和使用时,采取的两种原则:
一是以睡处为家庭最为内聚的地方;二是以正房为公共空间,被用来远接神祖、近待友朋。居室的建筑原则,虽然是观念,但带有强制性,它维护家庭繁衍和家族的社会利益。
(5)正房。在住宅格局中,正房是最有中国特色的地方。 正房的建筑通常高于侧房,一般由家长居住。正房又称堂屋,是家庭待客、议事,举行红白喜事和寿诞仪式的地方。正房的核心部位是中堂,中堂供奉“天地君亲师”条幅,挂祖宗家谱,文化含义也很明显。
20、中国传统的居住建筑仪式。
(1)选址仪式。 传统的选址方式,表现了传统中国人的一种人生哲学。即房子的方位象征一种社会秩序,是被共同遵守的。
(2)上梁仪式。 正梁是一座房子的心脏部位,只有它稳固,才能稳住全家。因此人们盖房时,都要举办上梁仪式,表示对此的重视。
(3)贺新房仪式。新房落成后,亲友四邻要来新房庆贺,唱喜歌、赠礼品、吃酒宴、闹新居。表现了农业社会的群居心理。
(4)使用家具的仪式。居室内的睡处是一家人的内聚之处,从前人们也把祖传的家具放在这里,既当家产,也给以祭拜。
(5)祭灶仪式。灶台是居室内第二个兼用于生活与祭祀的设施。中国人信仰灶王,奉之为家神。 过去祭灶,反映两大基本社会问题:吃饭和治病。
(6)搬迁仪式。从前中国人盖了房子就扎了根,轻易不搬家。 如遭受了战争、疾病或别的什么家庭不幸,还是要搬家。这时的搬家,就成了免灾仪式。
21、饮食行为的文化含义。
饮食习俗,既是构成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个要素,也是考察中国文化传统的一种方法。
我国在周代已能运用烹饪技术。
烹饪,也称熟食制作,包括烧、烤、蒸、煮技艺。它能把在自然状态下人们不能食用的原料加工成食品,提高了人们利用生态环境的比率和生存能力。
我国广大地区和不同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也都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烹饪技艺。
所谓“南甜、北咸、东辣、西酸”,是民间人士对中国烹饪的地方差异的扼要概括。
现在中国人把地方烹饪中的精品叫“特色菜”,把乡土气浓一点的,叫“名特小吃”。
中国烹饪的胜境,是色香味形俱全。一道美食,讲究起来,能使人的耳目口鼻身五官的感觉,一齐得到美化。
22、中国长期流传的饮食观念。
(1)民本思想。饮食,是儒家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的组成部分;足食,是让国民吃饱,是传统社会稳定秩序的一项国策。在这种背景下,历代都把粮食和吃饭当做基本的社会问题。
(2)节约粮食。勤俭节约,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节约的重要内容是节粮。
(3)人格教育。中国人利用饮食的机会培养志向、观察人品,甚至把饮食观与人才观联系起来,这是中国人所独有的。
(4)食疗观。中国人很早就懂得了饮食与养生的道理。古代食谱大都强调要节制饮食。在饮食健康上,中国人讲究选择食物和食法。
23、我国群体饮食的主要表现。
(1)仪式饮食。许多传统的信仰仪式都有那么一套程序,既供奉食品,又唱诵经词,这类饮食又称信仰仪式,由来已久。
(2)阶层饮食。饮食是受经济条件限制的。在古代汉语里,把上层阶级尊称为“肉食者”,底层庶民鄙喻为食菜者,反映了饮食的阶层性。
(3)节日饮食。春节的饺子、十五的元宵、中秋的月饼、腊月的八宝粥,它们在中国人的传统生活中,都是只有过节时才品尝的特殊食品。节日有狂欢性,过节吃这些食品,能体现群体之间的分享、庆祝、纳吉、驱邪、竞赛、交换和沟通行为,凝聚着多种平民精神,平常是做不到的。
(4)民间饮食组织。中华民族虽然是美食民族,但有时饮食带有特殊的宗教意义。在这种时候,吃饭是一种带有神圣性质的“工作餐”。 有时饮食还有民间习惯法的功能。一顿饭,能顶一个合同,家庭村落的矛盾,能在饭后一笔勾销。
(5)待客饮食。好客,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美德。中国人表白友谊的一种热情洋溢的方式是请客吃饭。
(6)馈赠饮食。从先秦起源,到现在还有。在我国,逢会友宴客、华诞祝寿、节日喜庆等场合,人们少不了送食品表达心意。
24、构成服饰二重性格的五种要素。
服饰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种独有的创造和技巧。研究表明,服饰起源于双重性格,第一重是实用,第二重是装饰。其顺序不能颠倒。
服饰的构成要素是质(原料)、形(样式)、饰(佩戴的饰物)、 色(颜色)和画(图案)。服饰的双重性格,是由这五种要素体现出来的。
25、服饰形制的四种基本类型。
(1)衣着。最基本的是上、下,衣、鞋、袜、帽是相对次要的。
(2)附属装饰品。如头发上、耳朵上、胸部、腰部、手臂、脚部等的装饰物。
(3)人体自身的装饰。如发式、镶牙、束胸、缠足、纹面、描眉、涂唇、涂指甲等。
(4)带有装饰性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用品。如各种佩刀、背篼、挎包、手提袋、荷包、钱包、香袋、折扇、鼻烟壶和烟袋杆等。
26、人生仪礼中的四次换装仪式。
我国传统的人生礼仪,把换装当做一种重要的人生标志。在这些标志中,最重要的是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丧礼。
(1)诞生礼的换装,由家长给幼儿挂上银圈玉锁等饰物,表示把幼儿的魂魄锁在体内,从此长命无恙。
(2)成年礼的换装,标志着个人经过家族和社会的认可,步入成年阶段。传统汉族男子的成年礼叫“加冠”,也称冠礼。女子的成年礼叫“加笄 ”,笄是用来束发的簪子。女子从此换发作结,表示成熟。
(3)婚礼的主要功能是建立夫妻关系,繁衍后代,延续家族。我国婚礼喜用红色,红色是血的颜色,代表性能力和血亲生命的世代传递。婚礼上新娘新郎一律着红装,新房内外也几乎全部用红色装饰渲染喜庆。
(4)丧礼中最能传达中国人敬祖收宗观念的是丧服。我国古代的丧服称为“五福”。五福丧制以麻布的粗细来标志家庭成员的地位,强化了丧葬礼仪的伦理意识。
27、交通(运输)工具的习俗传承。
(1)早期的运输工具以挑担为主。当一人不胜负载时,人们发明了二人抬,乃至三人以上合作的新工具。经过驯养的牲畜。如牛、马等,可供人骑用,于是它们也成了真正的交通工具。
(2)车的发明比较晚。传说黄帝是车的发明者,所以他的名字叫轩辕氏。独轮车到装饰豪华的路(ye)。另外还有轿,都显示着文明的进步。
(3)水路交通工具是船。船的前身是木排、竹排、葫芦和革囊等。
(4)桥也是水路交通工具,所谓“遇水架桥”。我国南北各地的独木桥、木拱桥、石拱桥、风雨桥、溜索桥、藤索桥、铁索桥等,形式各样,它们都在当地的交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28、交通行旅行业的习俗传承。
(1)行旅规矩。传统观念认为,行旅途中的安全是由神掌管的,这种神称路神,或道神、行神等。因此,旧时启程必须先择吉日。
(2行业范围。如船家的行规是“有钱没钱都过河”。
另外还有信仰禁忌、行业技术等。交通行旅习俗既反映了中国人出门在外的不安全感,也反映了与家人分离的孤独感。
29、中国家庭管理的文化要素。
(1)字辈谱。这是一个记忆性的文化链,可以把家族成员的传衍系统跨时空地记忆几百年、上千年。字辈谱的构成,与中国姓氏的叙述传统相一致, 表示了家族内部的角色差别和地位等级,在管理上绝对从血缘系统上“论资排辈”。
(2)家谱。这是中国传统社会保存和延续辈分等级的一种文化方式。它是维系家庭文化的经典,被称为民间的“二十五史”。
(3)家风。这是一种习惯法。由家族共同体世代沿袭,用以规范家族内部的行为和秩序。
(4)人生礼仪。按照中国民间的传统习惯,在一个家庭成员的幼年、成年和老年等不同人生阶段,要分别举行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寿礼和葬礼。未通过仪礼的人,不能算做正式的家庭成员,也不会得到社会的承认。它是家庭成员获取社会认同资格的一种文化制度。
30、家庭共同体的两个主要文化功能及地缘合作的三个方面。
两个主要的文化功能:血缘凝聚力和地缘凝聚力。
地缘合作的三个方面:生产互助、生活互助、在公共的建设上实行基层民主制,用以维护村民的共同利益。
31、社区与地方圣地活动的主要特征。
(1)对神仙、圣贤所在地的崇拜。
(2)交换农副产品。地方圣地的群体活动,有时也并不完全是庆典祭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商品交换的需要。
(3)赌胜。它的实质是打赌,碰运气,刺激人们从感官上接近神、共享神佑的愿望。
(4)吃喝。食品主要是地方风味小吃。换句话说,许多地方小吃的食谱和饮食传统都是在社区组织的活动资料中被保留下来的。
(5)娱乐。社戏、秧歌、皮影戏等,都有娱神兼娱人的功能。看戏,是人们乐此不疲的一种活动。
32、中国日常生活的文化习惯。
(1)血缘社会的礼俗美德。血缘社会的文化以血缘家族共同体为基础,结合地缘关系和社缘关系,形成集体观念和行为事象。对形成中华民族优秀人文文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2)人情社会的公益传统。中国人的日常文化观中的一些公有共享的文化要素,在经历了后世社会的淘洗之后,依然保存下来。 它使中华民族富有同情心和牺牲精神,乐善好施、不计回报、有容乃大、慷慨方正。这种民族性格,值得珍视。
(3)耕读社会的奋斗精神。儒家赞美土耕、尚贤举才的思想,由于适应中国农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水平,因而对上、下阶层的文化都发生了深刻影响。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寒士崛起,更塑造了中国人读书心态和生活道路。
在社会各阶层中,耕读成了一种社会理想,也成了一种进己途径。
它还造就了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奋斗传统,使他们蔑视社会等级、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满怀昂扬的自我意识、强烈的民族气节和奔放的爱国激情建功立业。这给中国文化带来了高亢、明朗、雍容、浪漫、从容不迫的气质。
33、阴阳合历。
历法是根据太阳、月亮的运动变化制定记时方式的方法。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历法,如回历、泰历、藏历。同一民族在不同时代也有不同的历法。
中国传统历法的基本元素是日、气、朔三点。日,就是一昼一夜,气分中气和节气两种。朔是日月的黄道经度相同的时刻。每两朔之间的时间称为一个“朔望月”,十二个朔望月即为一个历年。它的时度与回归年有一个差数,不到三年便相差达一个月。为了不使其回归年脱节,必须在历年内,增加一个月,这个月就叫“闰月”。这就是阴历年与阳历年的时间不同的原因。元旦为阳历年之始,春节为阴历年之始。
34、本草之学的含义。
我国医学理论的发展,是在西汉时期,当时出现了“本草”一词,将药学当做一个医学分支,从这时起,医学才具有独立的地位。所以中国古代的药学,又称“本草”之学,其内容为记述各种药物的名称、性状、功能、主治、产地及采集、加工、保存等知识。在较晚出现的本草学著作中,还附载了许多配合应用的范例,称为“本草附方”。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书是南朝道士陶弘景补充修订的《神农本草经》,以后,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花费毕生心血完成了集祖国医学之大成的伟大著作《本草纲目》,为祖国乃至世界医学史提供了一部药学百科全书。
35、中医药学的三大学说。
中国中医药学的三大理论指腑脏学说、经脉学说、针灸学说。
(1)腑脏学说。
在中医学上,脏,包括心、肝、脾、肺、肾,统称“五脏”;腑,包括胃、大肠、小肠、膀胱、胆、三焦 ,统称六腑。两部分合称“腑脏”。
这一学说的核心是“脏象之说”,即认为五脏六腑长在体内,但其形象和功能却表现于外。
(2)经脉学说
经脉学说惟见于中国的传统医学理论,而不见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古代医学。它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另一支柱。根据这一学说,人体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位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和十二络经,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循环系统。
这一学说把人的生理系统看做是一个如环无端的循环圈,其中有人体器官的配属关系,人体与外界的天人配合关系,人体中的气结、聚散与筋肉的关系等,并将其付诸临床应用。
(3)针灸学说
针灸是针刺与灸法的合称,它的出现是对经脉学说直接应用的结果。按照针灸学说,只要确定了某种病症属于某一经脉,即可直接施治,其特点是辩证解决人体健康中的“阻滞”与“疏通”的矛盾关系。这既是一种治疗方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思维方法。
四、论述题
1、为什么说中国生产经济的文化的基础是农耕自然经济?
中国的农业,是以种植农作物为基础的生产型经济。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由于农作物的栽培驯化,导致了人类的定居生活,以及人口的稳定增长,并形成了一个更为复杂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模式。
中国早期的农业文化,发生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
早在公元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出现了农耕业的萌芽。
到了公元前两千年左右的夏商时期,中国的农耕生产以达到了新的水平。
进入周代以后,农耕生产继续受到重视。
秦始皇废封建为郡县,为统一全国的生产管理打下了基础。秦以关中为政治中心,以此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其他地区,都是它发展的外围。这种管理策略,推动了秦时农业经济的蓬勃发展。
汉代以后,中国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农业盛世,充分显示了中国人以农立国的政治天才和文化天才。汉代统治者把发展农业当做“理国之道”,由帝王颁令劝农,鼓舞天下农夫勤劳耕作。
隋唐统一时期,农业生产发展全面高涨 隋朝开凿的人工运河,对扩大农田水利起了重大作用。
唐代以后,沿河两岸的引流灌溉面积也相当宽广。
宋初一百年间,人口和耕地有所增加。特别到南宋时期,南方的水稻生产上升至高居粮食作物产量的全国第一位。
元代的农耕生产不够发达,但对地宜的认识有了新的进展。传统农具发展到了高峰期。
明代在立国初期,进行了清丈田亩、订定赋税的工作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全国的土地、人口的直接控制。几朝皇帝均务实重农,明初的农业经济确实好转。
清代以后,中国农业社会的发展进入晚期,经过康熙、雍正等皇帝的努力,农耕经济状况有所恢复,后来还出现过盛世景象。
中国在五千年的农耕自然经济历史中,出现过举世闻名的农业盛世,产生了农耕经济文化理论,涌现出许多技术发明。中国的农耕自然经济是生产经济文化的基础。
2、为什么说农耕灌溉是中华民族生产文化的主体内容?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很早就认识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因此,在发展农业经济上,一向以农耕与水利并重。在长期的农业社会中,我国发展起来的一套农耕灌溉思想体系,对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在历代政府的国策和个地方的实施中,大都在重视水利的地方,出现了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
随着水利中心的转移,其他中心也跟着转移。黄河、长江文明的崛起,大运河对南北政治枢纽的联接,都江堰对西南巴蜀文化的提升,泾渭二河的水利工程队西北三秦历史地位的确立等,都足以说明。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是农民。在传统农业社会,农民主要从事农作物生产。此外,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还发展了林业、牧业、渔业、桑蚕业和一些副业。
农耕灌溉水平对其他各业的兴旺发展都有不同程度的关联作用,因此水土平衡观念渗透到中国农业社会的各行各业和各个文化门类。珍惜水土,即是官方观念,也是民众观念。神话传说中的大禹和李冰,都是这种亦官亦民的不朽形象。
因此,在我国传统农业社会中,农耕灌溉是中华民族生产文化的主体内容。
3、为什么说中国的日常生活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文化?
中国的日常生活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创造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过程中,所进行的社会群体消费活动。它由衣食住行等各种日常化的生活形式表现出来,但在本质上仍是一种文化传承活动。
中国的日常生活文化是在私有制和私有观念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的情况下形成的。早期的全民公有制并没有彻底打破,只是从原始的公有制变成了中央集权下的“国有”、“王有”和“社有”,这使中国人在后来的日常生活中,保留了相当的利他观念和公益精神。
这种生活文化还是在氏族血缘关系没有解体的情况下演进的,因此家族和宗亲关系一直在社会历史中发挥作用,这也使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文化观极富天道人伦色彩。
这种生活文化还是在农业生产经济中的奴隶制不发达,生产者始终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一些属于个人的生产资料情况下产生的,或说更多地是在封建社会的制度下建立的。
这也使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文化与众不同:既有创造性,又有依附性;个性与集体性、等级性与秩序性、平均性与民主性的界限不大清楚,等等。
中国的日常生活文化具有东方社会的独特形态,很难用西方文化的标准来对照。它形成了中国人自己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和传统美德, 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文化。
4、谈谈中国民族商业和手工业对农业经济生产的带动作用。
商业和手工业都是农业社会演进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们一旦发展起来后,都会对农业经济生产起带动作用。
假如没有商业,中国农业和手工业产品就不能内销外贸,就不能借助实物的对比,被外地外国的好东西所刺激,发现自己的文化实力和别人的优点。
假如没有手工业,中国的民族经济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就不能借助大机器和新思想的力量,向现代社会转型,在世界竞争的轨道上,就无法提速。
因此,伴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商业和手工业也随之发展起来。
与农业相比,商业的出现要晚一些。商周时期,我国的市商贸易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并已开始使用货币。春秋时各国都城均设置了市场,战国时代商业都市崛起。秦汉以后,各大城市已形成商业网点。唐代还出现了专卖店。宋元以后,商品经济逐步发展。至明代中叶,我国产生了资本主义的经济萌芽,商业经济更加显示了自己的活力。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由于重农抑商观念的影响,民族工商业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但限于农业生产经济框架内的发展,也使我国的民族工商业更富于农业文化的色彩。工商贸易促进了社会的交流,推动了私有制的发展,最终瓦解了农耕自然经济体系。
5、谈谈你对服饰的自然与人文文化含义的理解。
服饰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种独有的创造和技巧。在不同社会的文化背景下,服饰还承载着环境、生理和群体心态特征等千差万别的信息。中国服饰的性格、要素和形制,与这些信息相组合,构成了中国服饰习俗的文化标志。
这种文化标志主要表现在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
(1)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
包括服饰的环境标志、性别标志、体型标志、年龄标志。
中国服饰与文化的关系,首先是人适应自然环境的关系。我国东西南北地理环境差异很大,服饰的单、夹、皮、棉各有地理要求。
原始服饰已有性别差异,进入封建社会以后,服饰的含义被阴阳五行学说所附会,男为阳,女为阴,其色彩不同,至今服装制作讲胸围、臀围,仍体现了性别标志。
此外,服饰还受高矮胖瘦等体型的限制。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服饰还有年龄组的标志。
(2)人文范围内的服饰标志
包括服饰的信仰标志、阶层标志、礼仪标志、政治含义、专业标志和审美标志等。
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服饰图案,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自然崇拜的信仰,描绘着古老农业国度的神话传说故事。
随着社会制度和社会等级的变化,身份的尊卑、地位的高低,都在服饰上有所显示。
我国传统的人生礼仪,把换装当做一种重要的人生标志。在这些标志中,最重要的是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丧礼。
服饰还往往敏感地反映着社会的政治体制。古代统治者在建立政权时,大都要制定相应的服饰等级制度。
社会分工促进职业的发展,服饰依从职业的便利,并随之复杂化。
我国农业社会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审美观念,如稚拙美、古朴美、单纯美和自然美等,在服饰上都有所体现。
总之,中国服饰不可能脱离本民族服饰的自然性格和人文标志。
6、谈谈社区文化互动的历史价值。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不同地缘的家族组织往往结成社区群体。在他们的各种活动和发展中,形成中国传统的社区文化互动。这种互动有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1)社区文化活动可以跨越多民族的界限成为一个地方社会的共同活动。
(2)社区文化活动可以保持各地方、各民族的文化特质。
(3)社区文化活动还可保持地方文化遗产。社区活动的性质一般是超现世的,因而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现世的世俗利益,把含有信仰意义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产品保留下来,使之遗产化,而不进入商品系统。
7、谈谈中国四大发明的民族成就感与历史局限。
中国的传统科技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中华民族举世公认的重大贡献是四大发明。它代表了中国农业文明的辉煌成就,曾改变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是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史意义的伟大技术成果。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卓越创造,它的发明者传说是东汉时期的蔡伦。自公元6世纪起,造纸术开始向东南亚国家流传,到16世纪,欧洲人才普遍用纸,这时离蔡伦发明造纸已经一千多年了。
纸的发明,对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又一重要发明。早在唐代初年,我国已出现了雕版印刷技术。宋代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既节省了工料,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加速了我国印刷业的发展。
公元8世纪时,雕版印刷术传入日本,公元14-15世纪,雕版与活字印刷开始并行于欧洲,成为人类共享的文明成果。
印刷术的发明,带来了我国明清文化的繁荣,促进了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推动了世界各国思想文化的交流。
火药的发明至迟在唐朝。唐朝末年已能生产火炮和火箭,北宋时期已能制造用于军事的霹雳炮。南宋发明了管型火器,即近代枪炮的雏形。公元10世纪左右,蒙古人和阿拉伯人陆续学会了使用火药火器,13世纪以后,火药传入欧洲。
火药在欧洲近现代政治和商业发展史上发挥了极大的威力。
指南针的发明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划时代事件。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就发现了磁石指示南北方向的现象,制成了最初的指南针——司南。到北宋末年,指南针已被用于航海贸易,后经阿拉伯人之手,传入欧洲。
指南针帮助哥伦布完成了震惊世界的地理大发现,促成了海上新航线的开辟,导致了世界市场的出现。
中国尽管有四大发明这样的科技成果,但这些发明创造始终未能成为社会前进的主流。中国的古代许多科技发现都无法得到社会的推广和应用,往往出现中断、失传的现象。这是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性质和制度分不开的。这种情况,现在正在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