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万华镜 #7|我为什么学哲学?(脑洞大开篇)

如果说哲学中有什么要素能够在短时间内抓住人们的注意力,那一定是形形色色脑洞大开的思想实验了!即便是从未了解过哲学的人,也或多或少听说过“阿基里斯追龟”、“电车谜题”、“缸中之脑”等等最为经典的哲学思想实验。虽然没有做过统计,不过我猜想大众对于哲学的第一印象除了心灵鸡汤和教科书体系哲学之外,排在第三位的就是这些思想实验了。并且思想实验与心灵鸡汤和教科书体系哲学不同,是真正接近学界主流哲学的要素。学习哲学的乐趣有相当一部分就是这些思想实验带来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思想实验是“内化的中文屋”和“猫在席上”。这回就给大家分享一下脑洞大开的乐趣。
“内化的中文屋”是塞尔著名的“中文屋”思想实验的一个DLC。“中文屋”思想实验是这样的:假想有一个完全不理解中文的人坐在一个堆满了资料的房间里,外面的人递进来书写中文的纸条,里面的人就翻阅关于应当如何回答这张纸条的规则书,然后依据规则写下特定的中文纸条,再递给房间外面的人。从房间外面的人的视角看来,房间里面坐着的是一个完全理解中文的人,然而事实是,他不过是一个仅仅加载了关于符号的输入输出程序的机器,并不包含任何对中文的理解。这个思想实验试图说明,仅仅是电脑程序的人工智能并不包含对事物的理解,而通过了图灵测试的人工智能也未必具有意识。
有反驳观点认为,尽管中文屋里面的工作人员并不理解中文,但是这个人加上整个房间的资料作为一个整体是理解中文的。塞尔则指出,我们可以把整个中文屋内化到一个不懂中文的人的头脑之中,让这个人想象中文屋的完整运作模式(假设这个人拥有“超级大脑”,能够记忆并熟练使用中文屋里的一切资料),如此一来,这个人就可以跟中国人正常说话,但却依然不理解中文。这就是“内化的中文屋”,它把理解放到了一个极为基础的位置——如果我们不在最基本的环节实现对事物的理解,那么再复杂、再花哨的人工智能也没有理解事物。
假如这个人头脑里的不是“中文屋”而是“万事屋”,那么他就成了所谓的“哲学僵尸”了吧。[www]
至于三观卫士普特南所提出的“猫在席上”思想实验则比较复杂,这里不能展开说明(并且我也不能说得比普特南更好,有兴趣的同学推荐阅读《理性、真理与历史》),只能说说其中脑洞大开的地方:按照通常理解,“猫在席上”说的是有猫在一张席上面,这时候“猫”是指猫,“席”是指席。但倘若有特立独行的人不是这么理解这两个字的,而是按照以下方式理解——
“猫”:(1)如果猫在席上且樱桃在树上,则“猫”指樱桃;(2)如果猫在席上且没有樱桃在树上,则“猫”指猫;(3)如果没有猫在席上,则“猫”指樱桃。
“席”:(1)如果猫在席上且樱桃在树上,则“席”指树;(2)如果猫在席上且没有樱桃在树上,则“席”指席;(3)如果没有猫在席上,则“席”指夸克。
如此一来,我们和这位特立独行的人说起“猫在席上”时都会同样地表达赞同或者反对,但是我们所理解的东西却很不一样,并且我们在交谈过程中或许不会发现这一点。这个思想实验尝试说明,句子成真与否并不足以决定词语的指称,任意一句话都可能存在不同的诠释。某种意义上说,“猫在席上”和古德曼新归纳之谜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叫人惊呼“还有这种操作”的神奇的思想实验。
P.S. 欢迎哲学僵尸们来我的直播间听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