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墨评书】《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
本专栏首发于bigfun社区
商务印书馆,杨绛著,定价四八,页二四七。

思绪
初读:见先生之三观,若无者可以为本而修之,若有者以作旁观见仁见己。
未央:可见时代变迁,亦见文化流转,不宜予少年,老气横秋、愤世嫉俗,难免贻误。
至结束语:文韬而留谦。
至注释:前文之书尽可去,独留此也。
完:见先生之三观,博览之。
感谢每一次相遇,这里是鱿鱼。
《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是我幸运的礼物,当时,我以为我能够看到一位先生的人生总结,我也确实看到了,只是和我想象的不一样。《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更像是一本随手记,将脑子里面的突发奇想记了下来,好像是有链接,也好像没有。
作者

杨绛
1911年出生,2016年离世。
本名杨季康,是作家,是翻译家,是外文的研究者,也是钱钟书的妻子。
她就读过振华女校,在清华借读过,留学过英法,是个女文人。
她曾接触过传统文学,也对于新学有了解,至于宗教、玄学也有涉猎。
走到人生边上
在经历2005年的医院生活后,她起了写文章的念头,2007年,此书出版,受到了欢迎。
《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的内容大概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我”的思考,第二部分是对于生活的记录,第三部分也是百年的采访。对于我来说,后两者的价值远远高于前者。让我简单介绍一下内容,再述说原因。
第一部分,是先生的思考,从神鬼开始,到“我”结束,而这一切都是在讨论“人”。先生写书的时候已经是接近百岁了,由于历史积累下来的文化,这已经是十分长寿的年纪,所以难免不去思考死亡,更何况她是从医院前门出来的。
我们的文化中是有鬼神的存在,我们敬畏他们,经历了一些变革,这些文化发生了一些改变,我们的态度也产生了变化。
先生是早于民国出生的,她经历过近现代几乎所有变迁。她曾经是传统文学的学生,对于《论语》爱不释手;她也说新文化的追寻者,对于科学有过点头之交;她是伤痛时期的牵连者,对于知识的信仰经历过考验……
她诞生于一个特殊的家庭,这家庭里有传统的拥趸,也有外来宗教的信徒,知识与文化是她最习以为常的经历。
从医院的前门出来,她可能想了很多,从她的记忆里开始追溯,她讨论死亡,所以讲述鬼神;她讨论人类,所以讲述灵性;她讨论记忆,所以讲述“我”。
在这部分里,她在讨论自己,所以串联了所有话题,环绕在脑中最为难以消散的“八苦”。
因为知识所凝聚,所以相信 。
在读这部分时,我从烦躁到读进去,再到对于违背我知识体系的驳斥,直到结束语,那一句年老而难免出错的谦虚,我的心情是在坐过山车的,但我也看到了我想要的。
第二部分名叫做注释,是随手记,也是对于生活的文学加工,例如保姆阿菊的故事:
阿菊由于对洋火器具不了解,在操作时,引起了小火,恰逢先生在场,运用工具将其扑灭。这让先生想起了过去其他人家里同样的事情,从而开始思考文化与知识的重要。
这是第二部分的主要类别,所有的内容都想这样,好像是没由来的记录,却与自身的三观相互印衬,是我想要看到的,是来自过去的锚点,也是先生的记忆。
第三部分则是先生百年时作的采访,记者对于先生的访问,是稀缺的,是难得的。
在这些采访中,记者问询了先生的生活,也讨论了先生的专业,当然难免触及先生以及其丈夫的生平等一些较为人所希望的。
我已简单讲述完三部分的内容,接下来我讲述原因,这很简单,便是我已有了我对于一切的基础观念和知识,而先生在第一部分的内容虽对于我来说虽有补益,却少了精彩,而一些知识方面,则有一些与现今共识所违背的,于我有影响,优劣各半。而后面的是我所不知道的,于我而言有未知的快感,更何况这是有窥探的乐趣在里面。
看人生边上
我不过二十出头,远未达到人生边上的地步,不过由于孤独,也因为其他,我常常看到人生边上。
我曾听过别人说,学哲学的都是生活无忧的。我表示认同,当生活物资丰富,失去了活动的预期,自然而然地想要去寻求精神上的刺激,哲学便是这些刺激的一种。
我读过许多书籍,或穷于情,或极于理,他们都有所需要表达的。但读多了,我也乏了,凡种种不过过程不同罢了——一切皆无意义。可是,我在?
偏题了……
读这本书,是让我看到接近死亡的思考。死亡,是人所无法抵达的。犹如深渊,越接近越让我害怕,我可不是能够脱下裤子的勇者。
读完之后,我觉得这本书是关于生的依恋。在书中,先生以玉净瓶为比喻,讲述收 “小朋友们” 的技能,我觉得她是爱的,对于这个行业,同时,她对于孩子也是爱的,这是她人生的高光,在先生字里行间的骄傲。
又比如谈论过往时,她仿佛我们,或许是我们,笔下满是慷慨激昂,这是一个年近百的老人,她的血却还像是青年,在挥斥方遒的书生意气。
……
我不与先生相处过,可能也只拜读过本作。于我而言,书适合青年,他们有朝气去冲淡书里的暮气,有想法去验证书里的记录……
此书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