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墨评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心理咨询是什么?
天津人民出版社
[英] 罗伯特·戴博德 著,陈赢 译
定价三十八,页一九九

小序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大概是一年前左右,那时候喜欢逛当当,手欠的时候总会买上一两本,然后置之许久,等到有心看,再去读。
第一眼看到这本书,第一反应是简陋,封面只有若干文字和青色蛤蟆,后来,问过身边从事相关行业的人。他们说,不错。我便买了,读这本书,断断续续的,直到一个月前才看完。
虽然书本身并不是那种字典一样的,但却很容易让我抵触,大抵是有所映射吧。读这本书的时间毋须太久,约莫三个小时左右,书本的内容总结起来,可能也不需要太多文字,但,却很适合去读他。
如若是对于心理咨询这一职业,希望有所了解,或者需要去接受这方面的帮助的读者,不妨先看看这本书。
作者
[英] 罗伯特·戴博德

作者毕业于剑桥大学赛尔文学院,任职于亨利管理学院,是专业书籍《咨询技巧》和《组织的学心理分析》的作者。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作者本人最为著名,也最为畅销的一本书。
作者已于2020年2月4日离世,但是我们可以从书中遇见这位先生,化身为苍鹭的先生。
评书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于我而言需要分为三部分讲,第一部分叫做《柳林风声》,第二部分叫做心理咨询流程,第三部分则是阅读中关于心理学知识的笔记。
《柳林风声》
由于创作的形式,一些作品可以以原著和二创等进行划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毫无疑问是一本二创作品,他是一本寓教于乐的书籍,是一本结合自身学问的读后感,是一本对于自己喜爱作品投入以厨力的二创作品。
英国作家肯尼思•格雷厄姆将给自己的孩子讲述的故事进行了创作,在1908年,一本名为《柳林风声》的书籍成为了英国儿童心里的白月光,照进了他们的童年。在这本书里面,以各种动物为原型,讲述了一个属于孩子的童话。
罗伯特·戴博德以《柳林风声》为原型,以书中的蛤蟆先生为主角展开,重新续写了一段故事。故事里的蛤蟆先生失去了往日风采,成为了一个伤心蛙的模样,直到有一天,朋友推荐他去看了心理医生,故事也以此展开。
心理咨询流程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毫无疑问是一本讲述心理咨询过程的科普书籍,书中借由蛤蟆看心理医生的过程,讲述了包括蛤蟆先生的现状,蛤蟆先生希望得到的发展,蛤蟆先生的改变等,假设了蛤蟆先生经历的心理咨询的标准流程。
咨询的第一步是找心理咨询师,不要质疑,这不是废话。心理咨询师的座右铭是“助人自助”,所以对于自身没有上门意愿的来访(对于寻找心理咨询师求助的人的称谓),心理咨询师通常都是不会接受的,所以不要出现绑孩子去心理咨询机构,即帮不了孩子,还会影响孩子来访。当然,在中国,心理咨询师是没有处方权的,对于一些已经确诊的症状,譬如说重度抑郁等,只能去找心理医生,或者心理咨询师根据处方结合治疗,即辅助治疗。
咨询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所以现实里,你去心理机构,他们会给你填表格,并且会给你测试一些问卷,即是方便你,也是方便咨询师。
在书籍中,苍鹭医生就对于蛤蟆先生的情况进行了了解,并对于蛤蟆先生的需求进行了明确,显然已经进入了咨询状态,这也是咨询的第二部分,进行正式的交互。心理咨询的前几次流程都是了解,对于来访的了解,即是来访选择心理咨询师,也是咨询师选择来访。如果不合适的话,那么咨询师可能会进行转介,推荐去找适合的心理咨询师,当然,这部分也可能是来访提出的。
如果两人相性不错,那么心理咨询师会通过自己的方法去帮助来访,通常来说,都会有一些起效。但是,不是所有改变都那么容易,当外部冲击或者是其他原因出现的时候——通常来说是第七次左右,来访会开始抵触咨询师,咨询过程会发生变化,书中则是以选举等事件为替代。
当疗程结束,那么咨询师则会开始进行一些了断。因为咨询本身就是建立关系的过程,所以结束关系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当然,一些时候,情况复发等,来访也可以再进行咨询,不过,那是另外的价钱了。
笔记
心理咨询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得出于自愿,即合作。
情绪温度计:温度计有十个刻度,最低为一代表,你感觉非常糟糕中间是五代表你感觉不太高,最高是十表示你非常愉悦。
儿童自我状态是指行为和感觉都像孩子一样。
儿童自我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
儿童的基本情感有喜、怒、哀、惧。
儿童的自我状态分为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
成长的本质是减少并最终打破顺从的依赖关系,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儿童释放愤怒的方式由弱到强,分别是退缩,厌烦,拖延,郁闷,任性,呕气,撒泼,叛逆。
父母自我状态是指表现得正如自己的父母。
成人自我状态是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
参考:
作者是个有着神奇经历的可爱老头(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书评 (doub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