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哲学阶梯》第31集——柏拉图:灵魂与理型

2022-02-04 09:40 作者:王照伦  | 我要投稿

原创通识课|《哲学阶梯》第31集——柏拉图:灵魂与理型

原创 大现场 THE MOMENT 中文 2021-07-14 10:34



哲学即哲学史——黑格尔





《哲学阶梯》第31集





柏拉图:灵魂与理型


(视频版)





,时长21:34






(文字版)


柏拉图:灵魂与理型


文/曾斌


毕达哥拉斯学派注重两样东西:数学与宗教。前者追求推理思考,后者强调灵魂不朽。它们彼此相互支持:数学知识永恒不朽,就像灵魂一样;而灵魂超越经验,就像数学的形式本质。纵使数学与宗教并不一样,但在柏拉图眼中,使用这两个观念,一方面可以解释知识的来源(即他所说的“理型”),另一方面可以说明理想世界的内容(即死后灵魂聚集的地方)。无论如何,柏拉图借着理型的理论与不朽的灵魂,逐渐脱离苏格拉底的影响,发展出自己的系统。


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就是有一个相对于现实世界而存在的理想世界。现实世界是变动的、短暂的、有缺憾的,而理想世界是不变的、永恒的,以及完美的。在这个理想世界中,一切都是真实的。而我们能够知道这些,并不是因为我们曾经活在理想世界里,而是因为人本身就是具有身体与灵魂的二元动物。

 

《美诺篇》的灵魂不朽


属于理想世界的灵魂,在我们的身体中通过思考的能力,让我们能够对理想世界中的一切展现向往之情。在《美诺篇》中,柏拉图利用苏格拉底式的对话,谈到灵魂不朽的概念,并且以回忆的方式得到专属于灵魂的知识。这种知识的代表就是数学,而回忆指的是在对话中,人经过提示而主动理解知识的启发过程。苏格拉底与一位未受过教育的小奴隶之间展开了一段数学对话,直接证明我们是通过回忆的方式,而非接受教导的灌输,理解属于理想世界的数学推理。这段有关数学的对话,其实就是一道数学题目:如何从一个正方形画出一个两倍大的正方形。


在讲解的过程中,苏格拉底只是在地上画图,然后不停地问这位完全未曾学过数学的小奴隶问题。一开始,这个小奴隶针对这个题目说了一些答案,经过苏格拉底的诘问,自己发觉这些答案都是错误的。于是,在苏格拉底的追问下,这个小奴隶自己慢慢发觉,原来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以原来那个正方形的对角线为边所画出来的正方形。


在对话中,苏格拉底说,这位小奴隶受到问题的启发而产生“自我发觉”的过程,就像“回忆”起他曾经拥有过的数学知识。因为不曾受过教育,所以他不可能回忆此前曾拥有过的知识,他所想起来的知识必然是属于前世的。灵魂经由这个小孩的身体重新投胎转世,使得完美的灵魂伴随着肉体,一起来到这个现实的世界。当肉体的生命结束时,灵魂还是要回到它所属的理想世界,等待下一个转世的机会。


灵魂不朽的概念,为柏拉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让他可以在苏格拉底的方法下体悟追求知识的方向。知识必然超越感官世界,属于理想世界,包括人人都应追求的真理。这是方向的厘清,可是内容呢?很明显地,数学只是一个代表,象征我们的确拥有超越感官的知识,但我们总不能说所有灵魂中的知识都是数学吧?对于柏拉图而言,灵魂中所保存的知识不只是数学推理而已,也包括了伦理的直觉、美感的向往,甚至神的理念。因此,柏拉图提出理型这个核心概念,并以此作为灵魂知识的基础,让其他理念成为可能。

 

《会饮篇》中的理型概念


柏拉图在《会饮》中,以“爱”为讨论主题,经过逐步的论证,提出了理型的概念。这里所谈的爱,就是一般的欲望。无论如何,不管哪种爱,欲望总得有个对象。这个对象必须是因为美好,才会成为欲望的对象。因此,爱与欲的结合,必然有一个被当事人视为美好的对象。这一个对象,也一定是当事人想要得到但尚未得到的对象。因此,爱不是单纯的欲求,而是一种认知推动的情绪。

 



(Pic/Google)

 

例如,我在爱某人时,必然先是因为此人的美好,引发我爱恋这个人的理由。即使这个理由是纯粹生殖性的,纯粹是为了获得绵延子孙的机会,甚至纯粹是所有动物都会追求伴侣,但这种适者生存的理由,发生在我身上与发生在其他动物身上,还是有很大不同的。人是有心智的动物,所以人的爱欲并不全然以满足生殖为主,也有被美好的灵魂与人格吸引的可能。这种吸引不但为人所独有,也是心灵中的心理欲求不同于感官世界所追求的生理欲望。


《会饮篇》的特色在于通过讨论人最关注的爱,然后将爱欲、感觉逐步经由论证,提升为实现心中对爱的理想。柏拉图从最普通的感觉出发,讨论所有人的性爱。因为人是包含心灵与肉体的二元动物,所以人因为爱产生的欲望也包含生理与心理两部分。这两部分不同,但都是人天生的。虽然心理欲求的对象总是比较美好,但生理的欲求是为了繁衍后代,也算得上是一种不朽。


因为生理欲求也存在于其他动物中,不能凸显人之为人的特性,因此人的心理欲求的对象总是以心灵所仰慕的高贵灵魂或人格为主。事实上,这正是心灵欲求的特色。人会因为满足当下欲望而不断自我提升,仰慕崇高人格或灵魂的欲望超越了身体的欲望。这种提升来自心灵对于理念的偏好,因而一致地让所有人体会了普遍的价值。


例如说,领导人格或领袖魅力,可以同时存在于古今中外都曾出现过的圣君贤相身上。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共同的气质,叫做领袖特质。我们也会发现,这些做领袖的人,都具有共同的领袖特质。因此,领袖作为人,是偶然的,但拥有领袖特质是成为领袖的必要条件。


什么是领袖特质?它是一个理念,也是一个所有立志做领袖的人仰慕与欲求的理念。在我们共同仰慕的东西之中,还有一个更高一层的共同特质,就是这些理念都共享了好的理念。用同一个例子来说,所有想要做领袖的人,不但渴望获得领袖特质这个理念,还会有“拥有它”的渴望,而且这个渴望是“好的人生”的“附产品”。


柏拉图哲学最特别之处,就是理念的客观性。他认为,“领袖特质”是客观的,是灵魂中的一部分,是使得肉体有意义的原因。这个人,若无“领袖特质”,或者说,若“领袖特质”不与此人之肉体结合,则毫无成为领袖的可能。因此,想要在现实世界中成为领袖,必须有领袖特质与肉体的结合。无论如何,虽然人是灵魂与肉体结合之动物,但灵魂与肉体两者各自独立存在。其实,人生中的所有特征都是如此结合下的产物。理念使得肉体产生意义,成为指认的特征。整体而言,理念像是一个模型,任何事物只要经过它的塑造,都会拥有它的特质。


例如,正义、勇气、庄严、高贵,都共享了好的理念,将它们加诸在任何人身上都会使得拥有这些理念的人变得正直无私、有勇有谋、行为高雅、表情肃穆。这些令人仰慕的理念,本身也是从“好”的类型中分享出来的理念。这些理念共同构成了理型的世界,使得我们生活的世界变得有真假、高低、上下、意义、可以描述,也可以判断好坏、善恶、美丑等。在不知不觉中,柏拉图成功地通过对爱的讨论,建构起他的理型世界,成为形而上学的基础。

 

《斐多篇》的宗教观


在《斐多篇》中,柏拉图完全脱离苏格拉底那种逐步经由对话、辩论、认错、改进的自我检验方法,追求自己所建构的系统性知识。在《斐多篇》中,他利用灵魂不朽,以及理型的概念,合成一种类似宗教的立场。最特别的是,如果从宗教来看这个立场,我们可以说,柏拉图在此结合了基督教精神的耶稣殉道(指苏格拉底的慷慨就义),与佛教的轮回转世(指灵魂重新投胎到人间)。

 


(Pic/Google)


我们必须说,这个组合只是想象的结果,但以系统化哲学著称的柏拉图,却充分地利用了理型与灵魂这两个概念。他不但发展出另一个理想世界,而且还能够认定这个纯粹从思考而得出的世界是真实的、理想的、美好的以及不变的。


最重要的是,他能够将这个理想世界置于崇高的位置,像光一样,由上而下,照亮我们这个由感官察觉的世界。从伦理学的角度而言,柏拉图喻示了人应该追求的方向,也就是向上提升。接下来,我们分别以心物二元、好的理念、死不足惧、死生相循、哲学人生五点,介绍这个结合了宗教与哲学的观点。

 

1.心物二元


《斐多篇》的第一个场景,就是苏格拉底完全无惧于死亡,令旁人感到好奇。事实上,他的表现甚至让人觉得死亡值得期待。他相当自满地认为,死亡是灵魂脱离肉体的时间点,也是灵魂重新获得自由的时间点。这里,柏拉图强调的不只是灵魂与肉体、实在与表象、理念与感觉、理性与感官的二元立场,他还提供了一个道德立场。前者(灵魂、实在、理念与理性)必然高过后者(肉体、表象、感觉与感官)。这里所讲的“高”,不仅仅是价值的判断,在实践上我们也应该奖励前者,贬抑后者。由此,我们可以推论,柏拉图的二元论立场,其结果是追求禁欲的生活,表明在他的政治理想中对于领导者的要求。不过,柏拉图并不强制要求每一个人必须活在禁欲的生活中,只是强调灵肉之间的差异是哲学理解的结果。因此,禁欲的人生应当是哲学家以及领导者生活的写照。

 

2.好的理念


延续前面灵肉二元的讨论,我们可以发觉,真实的存在必然是思想的结果,而不会是感觉的对象。重视思考、轻视感觉的结果,使柏拉图拒绝承认经验知识的价值。这个结果,说明为什么柏拉图特别重视数学。但偏好思考与推理的知识,需要理由进一步说明为什么思维的价值高于感官的价值。面对这个问题,柏拉图直截了当地回答道,因为好的理念仅存在于思维之中,一切来自思维的理念比较崇高,正是因为它们共享了只存在于心灵中那个好的理念。同时,因为对于好的理念的向往,所以这个理念也是事物为真的理由


好的理念,就是为真的理由,可以由情人的例子做说明。比方说,若不是因为觉得某人好,就不会“真正地”去爱他(她)。所以,成为情侣的真理由,正是因为好的理念,否则我们不会认为这是一段真正的情感,两人算得上“真正的”情人。柏拉图把这个从“好”到“真”的理念推广至所有的事物,认为它们能够存在的理由就是因为参与了好的理念。延续这个理念,柏拉图认为所有因为理念而形成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

 

3.死不足惧


死亡的意义,就是脱离肉体。当柏拉图认为肉体是一切阻碍理性的缘由时,他便在禁欲主义的思维下,告诉我们所有食欲、性欲、权力欲都因肉体的需求而发生。这些争名夺利的需求阻碍灵魂向上发展。因此,对于一个处处追求纯正知识的哲学家而言,他所期望的事情,都是脱离身体后就能轻易获得的。哲学家以追求真理为人生目标,所以他期待的知识,在死后的理想世界中俯拾皆是。


这个观念导致柏拉图强调人世中最应当追求的知识,就是数学与逻辑的直觉。柏拉图不仅强调获得这种纯粹知识的重要性,还把思考的方式作为人格上的训练。在这种特别练习下,当面对死亡的时候,像苏格拉底这样的哲学家会非常坦然地面对人生的终结。苏格拉底之所以能够临死无惧,正是因为他一生中都不停地为脱离肉体做好准备,并且不断地练习活在永恒的知识中。

 

4.死生相循


轮回的观念出现在柏拉图哲学中的事实,让人感到震惊。然而,如果我们跳出苏格拉底的格局,综合前苏格拉底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与毕达格拉斯三人观点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变化、不变与灵魂不朽三个观念的统合,自然而然会产生轮回的结果


我们可以想象,在充满变化的纷杂现象中,赫拉克利特归结出唯一“不变”的原则就是“变化”。这使得我们能够用相对的概念,即变与不变,提升思考的层级,让思想中的对象经由概念化以及普遍化的过程转变成统一的概念(由变化的现象到变化是不变的原则)。然后,我们可以继续提升思考层级,就像巴门尼德一样,认为无论变还是不变,都是存在的展现方式。一切事物之所以会存在,必然有一个存在的理由,就是“存在”的本身。存在本身是不会变化的,因为它必然存在于所有存在的事物之中。


最后,综合变与不变的存在哲学之后,柏拉图再加上毕氏学派的灵魂不朽概念。这个概念架构,让我们理解生死相循,如同变与不变,都是一对相对的概念。从生可以知道死,而从死可以知道生。在这个相对关系上,我们可以归结出,生命与死亡的相循,发生的原因正是因为灵魂不朽。灵魂在通过肉体转世的过程中,虽然表面上出现了生命与死亡的差别,其实生死都是灵魂存在的不同状态。


我们可以用一个转台来比喻生死相循的概念。灵魂像是一盏灯,照在生命的转台上,当它转向灯光时,明亮的生命展示在灵魂的光中,处处显得真实;当背离灯光,转向黑暗时,生命离开灵魂进人肉体。虽然灵魂倾向光明,可是黑暗总是会在光明的终点出现,让灵魂再度与肉体结合,回到我们的世界中。因此灵魂就是纯粹的生命力,是真实而且不受肉体限制的光。当死亡让它脱离肉体回到它的理想世界时,它自然与智能结合,成为知识与永恒的一部分。但是,当黑暗的肉体再度与灵魂结合时,灵魂又必须活在生、老、病、死、爱、欲、情、仇的熙攘人生中。

 

5.哲学人生


柏拉图的生死观并不适用于所有人,而是针对哲学家的。这一个类似基督教神学的系统,告诉我们死不足惧的理由是,死后的世界是我们与真实世界聚集在一起的世界。智慧是好的,而喜欢智慧的人正是哲学家。因此,哲学家面对死亡时,应该像苏格拉底一样,感受即将与智慧结合的快乐。快乐的理由包括活在理型的世界中、处处接触的都是真知、不需要再用回忆的方式追求知识。这是理想的世界,也是在做人的时候选择哲学家生命中最大的回馈。


对于其他非哲学家的生命,柏拉图会怎么说呢?这是非常有趣的问题,因为灵魂转世是不可避免的转动,那么不是那么纯粹以真实为主的灵魂必然会受到面对转世时的惩罚。若是在世时不能做出哲学这个选择,或是偶尔偏爱智慧,却无法进行有效练习,将灵魂提升至哲学家的爱智境界,则因为情节不同,出现不同的结果。恶劣的人会变成阴间的厉鬼,或转世成为动物。至于变成哪种动物,则看今世所展现的个性而定。阴狠的人转世为狼鹰,愚笨的人转世为驴马,个性善良而无福亲炙哲学者则转世为蜜蜂或蚂蚁这种群居动物。换言之,只有哲学家死后可以上天堂。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哲学阶梯》第31集——柏拉图:灵魂与理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