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哲学阶梯》第30集——柏拉图:政治理想的三个段落

2022-02-04 09:37 作者:王照伦  | 我要投稿

原创通识课|《哲学阶梯》第30集——柏拉图:政治理想的三个段落

原创 大现场 THE MOMENT 中文 2021-06-19 10:26

哲学即哲学史——黑格尔





《哲学阶梯》第30集






柏拉图:政治理想的三个段落


(视频版)





,时长19:52






(文字版)


柏拉图:政治理想的三个段落


文/曾斌


理想的政治类型


我们在研究柏拉图的生平时,注意到他经历过雅典城邦变化最为剧烈的时期。公元前404年,柏拉图目睹雅典被斯巴达击败以后,雅典的民主政体一度被废弃,短暂地被斯巴达所引进的专制政体取代。在由三十位贵族组成的执政团体中,许多人是柏拉图的亲友。这一件事为柏拉图带来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政治的纷乱,二是政治的理想。


柏拉图把这段历史对他的影响记录在一封自传式的信件里头,史称《第七封信》。在这封信中,他承认,家庭的因素让他对于政治一直充满了跃跃欲试的情怀。但是政治上的转变,以及民主制度下的无知大众判决恩师苏格拉底死刑,让他对现实政治感到失望,转而致力于发扬理想中的政治。最具体的代表,就是柏拉图的政治哲学名著《理想国》。


柏拉图的著作基本都是对话录。如果我们必须选择一本最著名的对话录,那就是《理想国》,而这本书也的确足以作为其思想体系的代表。我们接下来在介绍《理想国》时,将依照对戏剧的态度、正义的定义,以及无知的大众这三个方面重点说明柏拉图的政治哲学。这三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融贯地表现了柏拉图的思想:贬抑现实,向往理想

(Pic/Google)

 

《理想国》谈的是柏拉图的政治理想。对柏拉图而言,政治的理想就是集结所有的理念追求国家强盛,以及让人民安居乐业。在这个目的之下,不怎么讲民主的柏拉图,发挥他那倾向于斯巴达城邦的情怀,想要建立一个要求所有国民各尽其份的理想国家。在这个“理想国家”中,人民没有自己的财产、家人、自由,甚至思想。说穿了,他设立的政治制度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讲求阶级的理想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核心问题当然是这个国家实现谁的理想。面对这个必然要回答的问题,聪明的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通过神话,讲了一个被称为“高贵谎言”(Noble Lie)的故事,将所有的人依照金、银、铜铁的成分,分为三个阶级。其中金人是领导,应该接受超过一般人的训练,以符合领导国家的要求;银人是军人,负责保家卫国的职责;铜铁人则是在社会底层从事各行各业的大众。


虽然柏拉图没说这三种阶级是固定的,但大致上他偏好将大多数人的生活转换为一种像蚂蚁与蜜蜂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柏拉图让大家遵循社会精英的领导,无须多费心思考虑个人以外的事物。领导阶层有能力做出最妥善的规划,而保家卫国的军人可以让大众安心从事生产。这个“高贵谎言”成为柏拉图发挥政治理想的基础。同时,他也借这个理想,展示了他的哲学系统。不过由于这个系统的基础毕竟还是一个“谎言”,所以纵使柏拉图有旷世奇才,也不能遮蔽他所建构的系统中有太多不近人情的地方。


我很怀疑,有谁在读了《理想国》之后,会接受这真的是一个政治理想,因为这本书中所展示的政治形式完全不牵涉政治现实。这也无怪乎,许多人认为,一旦落实,柏拉图的政治理想国就与极权主义国家无异。罗素甚至怀疑,柏拉图心中的政治典范,就是以军事政体著称的斯巴达。其实,我们不必从政治的观点怀疑柏拉图的动机,但却可以从这个观点作为理解柏拉图哲学系统的起点。


从政治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柏拉图对于国家的情况感到失望与悲愤。这种情绪导致他在受到多种哲学影响下,经由政治的论述,走向区分现实与理想的二元论观点。在接下来的篇幅中,我们将从三个部分叙述柏拉图的政治理想。首先是柏拉图对于公民生活的规范。其次是柏拉图解释为什么正义是一个形式的理念,没有可能落实在现实社会之中。最后是柏拉图对于大众无知的确认。这三个部分的共同特点,是以超越人间的理想知识为重,无视现实中的情感与经验。

 

规范的公民生活


《理想国》涉及的内容很多,有政治、哲学、教育、数学、社会等领域。对于柏拉图而言,这些领域当中最重要的,首推教育。这是因为柏拉图认为,人有天生的性向,像一块黏土,从小就必须受到智者的捏塑,让社会中最优秀的人变成社会中的领导阶级,带领国家实现政治理想。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柏拉图在此不但已经公然反对苏格拉底那种人没有欲望的想法,也不认同伦理行为是个人认知的观点。我们可以说,相较于苏格拉底“人人皆可求知”的乐观主义,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透露出他对人性悲观的态度。


柏拉图认为,一个人必须自幼通过教育,加以培育成为适得其所、人尽其才的社会分子。他将社会中的全体公民,分为领导阶级军事阶级以及社会大众三类。他特别注重对于领导阶级的教育,并且认为,在适当的领导之下,其余的两个阶级只要听从指挥,负责应尽的义务即可。因此,柏拉图的政治理想可以说就是一种贵族政体


领导阶级的成员自幼要受到两方面的教育:一文一武。文的方面,相当于今天的文化教养。除了培养知识能力之外,还要提升气质与教养。一个领导阶层的教育,除了从小就要教导数学以及修辞学之外,还必须拥有庄严肃穆、谨言慎行以及勇气的培育。在武的方面,领导阶层的公民从小就要锻炼身体,强健体魄,无惧于战争的威胁,随时为国家上阵杀敌。柏拉图深信,在这一文一武的教育下,受到培育的公民不但身强体壮,而且思想端正。


为了达到这种教育的具体成果,柏拉图的理想国完全通过强制的方法让公民接受所谓的正确思想,培养克制的情绪,追求哲学的真理,知道正确的价值。柏拉图所采用的手段是降低欲望、简化生活、消灭财产、消灭家庭,以及共享一切。为了达到这个严格的目标,柏拉图做了许多生活上的约束,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柏拉图禁止人民观赏戏剧。


柏拉图的理由不复杂,就是他不明白为什么绝大多数人做判断的时候,不能够完全依照理性,而是经常受到传统与情绪的影响。因此,柏拉图在《理想国》的最后章节中表示,要实现政治理想的前提,就是想办法消除各种不理性的传统,降低激动的情绪。他的解决办法就是禁止当时希腊人爱看的戏剧,并要求领导阶层阅读鼓励人品端正与庄严肃穆的文学作品。在他的政治理想中,荷马的神话,以及依照这些神话所编的戏剧受到全面的禁止。


柏拉图禁止看戏的理由很多,主要原因是戏剧中夸张的内容让人产生不必要的情绪。往往为了情节需要,戏剧中经常出现各种矛盾冲突,例如神也会有七情六欲,甚至做出违反道德的行为、怕死的懦弱、夸张的表达、放浪的谈笑等。在这些矛盾冲突中,最严重的是善恶的结果经常不明;好人未必善终,坏人不必歹死。这是发生在戏剧中司空见惯的场景,但是对柏拉图而言,这些内容充满了负面教育,会影响年轻人,尤其是未来要成为领导的人。夸张的内容会让年轻人分辨不清,以为戏中的情节一样会发生在真实人间。


真实人生与戏梦人生是真假的区隔,这是很重要的。柏拉图认为,如果戏剧追求的是假戏真做,那么模仿角色的人,不但可能发生因剧情需要而自贬身价、破坏阶级、扮演坏人或奴隶,模仿久了之后,演员还会失去分辨虚假与真实的能力。因此,柏拉图在他的政治理想中建议驱逐所有的剧作家。

 

对正义的讨论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罔顾现实的例子还不止于此,他还将类似的讨论延伸到有关正义的定义。正义是古希腊人最在乎的概念,因为正义涉及所有人渴望的公平。就正义的定义,曾引发了苏格拉底与辩士西拉斯马克(Thrasymachus)一段精彩的辩论。西拉斯马克在柏拉图的《理想国》的第一书中,大喇喇地说:“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这一句话,吓了苏格拉底一跳,要求这位辩士多作说明。于是,西拉斯马克解释道:

 

所有国家的政府,都是由一人、少数人或多数人掌权。政府为国家制定法律的时候,必然是依照他们各自的利益而立法。服从这些法律的人,就会被视作正义的人,否则就会被惩罚。在所有的国家中,虽然体制不同,但正义的原则都是一样的,就是政府的利益,也就是拥有权力的人之利益。

 

在这段话中,西拉斯马克认为正义就是遵守法律,而法律是人制定的。柏拉图可不这么想。他认为,真理来自超越情感的因素,所以正义应该是一个纯粹的理念,不需要去考虑实际的情况。于是,柏拉图用苏格拉底的名义提出反对的论证。他说,因为有权力的人必然有可能犯错,所以当他们立法时,他们可能搞不清楚他们的利益是什么。如果有权力的人错误地以为做某件事符合他的利益,并以此为正义的代表,这便不是正义,因为正义不会是一个因人而异的概念。

 


(Pic/Google)

 

很明显,柏拉图并没有真正面对西拉斯马克的定义。知不知道利益在哪里是一回事,但人无论如何都要遵守法律是另外一回事。西拉斯马克说,有制定法律权力的人会以自己的利益为考虑,制定让执政稳定的法律。西拉斯马克假设了两件事:第一,执政者的利益就是维持执政;第二,法律就是维持执政的最佳结果。西拉斯马克是有道理的,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也是将正义与法律视作相同的观念吗?如果法律与正义在现实中是相同的,那么正义就是执政者的利益!


在这场辩论中,罗素认为柏拉图并没有成功地反驳西拉斯马克,原因在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别。在有关正义的讨论中,这个差别最为明显,因为理论中的正义(即公平)并不难定义,难就难在现实中要如何综合各方利益,达到公平。每一个人的情况不同,就像母亲愿意牺牲自己将食物分给饥饿的孩子;正义是不能脱离现实的。


我们提到《理想国》中这一段有关正义的争议,目的是要彰显一个事实,就是柏拉图不像苏格拉底那么乐观,反而对一般人的求知能力颇感悲观。他不认为人有获得知识的本能,而且还认为人有一种偏爱看起来似真的事物的习性。为此,他在《理想国》中讲了一个“洞穴寓言”,生动地表现出人的无知,也暗示了苏格拉底的命运几乎就是他的宿命。

 

无知的大众


柏拉图讲道,有一个洞穴,里面黑暗无比。在黑暗的洞底,有一些被囚禁的人,因为他们的脖子和腿脚都被锁住了,所以只能向前看。他们背后有火燃烧,火后面且较高的地方有人、马走动的通道。火光将这些走动的人、马以及囚犯自己的影子投射在洞穴的墙壁上,成为这些囚犯仅见的东西。有一天,有一个囚犯挣脱铁链,站了起来,他转动脖子,环顾四周,开始走动。他看到旁边有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向地面,微弱的光线依稀照进洞底。


这人对于光线的来源起了好奇心,走上了那条崎岖陡峭的坡道。一开始,他觉得这样爬行走得很痛苦,但由于好奇心的驱使,他还是一直往前爬。当他终于爬出洞穴见到阳光时,他又面临了新问题。阳光太强,一刹那间,两眼一片漆黑,他根本无法看见任何东西。经过一番适应,他最终能够观察周遭事物,看到了真相。他想,原来是太阳让我看到真实的世界啊!


此时,他想到以前在洞中的日子,因为缺乏阳光而无知,看到的东西全都是虚假的。他也想起同伴,可怜他们的无知,决定再回到洞中告诉他们真实事实。但是,回到洞穴时,他还来不及适应黑暗,什么也看不见,他便大声疾呼,要大家出去看看真实的世界。因为什么也看不见的缘故,所以他连番跌倒,招来讥笑,同伴以为他上去走了一趟后,把眼睛弄坏了。但是,信心满满的他却坚持否定这个洞穴中的世界,这招致旁人的厌恶,最后惨遭杀害。


很明显,柏拉图用这个故事,想说明一般的人由于生活空间的限制,以至于目光狭小、见识甚浅。同时,他也暗示求知不是轻松容易的,必须要有强大的好奇心与毅力才能够勇往直前。这也是为什么求知往往是一件令人望而却步的事情。而学习就是一个适应学习痛苦的过程,一日取得成果之后,我们对于知识会有更为笃定的态度。这种态度还会“发酵”,会想去帮助人,让别人也认清真实。但是,这往往是一厢情愿的想法。认为别人无知的人,经常被视为令人讨厌的人。在这里,柏拉图除了暗示苏格拉底的命运之外,也怀疑一般人有求知的能力。因此,他以“知识的光”为名,提到有一个超越人伦的理想世界。

 

小结


从《理想国》的这三个段落中,我们看到柏拉图通过反对戏剧、定义正义,与否定常识,逐步展示出他的哲学系统。不过我们必须坦承,柏拉图的哲学内容丰富,并没有明确的系统,甚至前后期哲学中还出现自我批判的内容。我们在此所说的内容,是整理后的说明,即使如此,我们还是能看到柏拉图哲学的两个关键点:第一,柏拉图贬抑现实,追求理想;第二,柏拉图的哲学是对苏格拉底思想的超越。


第二点尤其重要。因为在柏拉图所有的对话录中,柏拉图都以苏格拉底之名作为对话人,也引用许多典型的苏格拉底议题,但在思想的发展中,他慢慢展现出与苏格拉底不同之处。最重要的差别是,柏拉图开始怀疑单凭对话就足以发觉知识的乐观主义。柏拉图回到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的传统,尤其是引用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哲学思想。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哲学阶梯》第30集——柏拉图:政治理想的三个段落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