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军医生:抑郁,或许来自过高的目标和执念~

高海军
30年临床诊疗经验
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曾任职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6医院(济南空军医院)。先后在国内多家医院从事临床诊疗工作近30年,在临床心理学领域形成了深厚的理论造诣和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熟知精神心理科的各种常见病及多发病的防治与康复,长期致力于综合应用药物诊疗、物理诊疗、心理疏导贯穿到诊疗全过程,不断发展和完善各类诊疗技巧,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病情反复发作及对药物过分依赖等问题,深受广大患者的信赖和好评。
擅长领域
擅长各类精神疾病及心理困惑的诊断与治疗技术。尤其是失眠、抑郁、精神分裂、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精神障碍等心理精神疾病,同时擅长儿童多动症、抽动症等儿童行为障碍的治疗。
行医格言:
尽心尽责,医术精益求精,最大限度解除患者的疾苦。
抑郁
“抑郁,或许是在提醒你暂停或放弃现在的目标。”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伦道夫·奈斯教授,综合了很多研究,得出了一个让人醍醐灌顶的观点,大意是:
抑郁,是在提醒你暂停或放弃现在的目标。
从进化心理学上看,抑郁是一种调整。
当我们很努力也一直达不到某个很高的目标时,低落的情绪就会出来。 用沮丧萎靡的心情,阻挡我们继续做无用的投入,激发我们做调整,防止无止境地消耗自己。
目标是否合理
如果我们一时调整不过来,又不肯放弃目标时,低落就会升级成抑郁,来避免我们继续超负荷地投入进去。
简单举个例子。
一个小女孩想摘树上最高的果子。
如果一直跳着去摘,一直摘不到,那么低落会提醒她,该去借个梯子,或者想一下自己是不是真的想要那个最高的果子。
如果她还是没有调整,继续去跳,那么低落就会变成抑郁,使得她现在一动不想动。
虽然这会让她心情不好,但至少可以防止小女孩一直跳一直跳,直到累死。
可以说,抑郁是可以救命的。
并且,抑郁的发生,也许是在提醒:
我们努力的目标出问题了。
这些目标,看似都是自我要求,
但事实上,都是外部对我们的要求。
我们很难在里面获得真正的动力,只是不断消耗自己,去够到那个高高的地方。
只是执念作祟

每个抑郁的人,都有一个高不可攀的目标,或者说——“执念”。
然而,这个执念有时很难察觉。
永远做第一名;
做无私的好人;
让父母满意;
满足上司的无理要求.....
有的女性想符合社会期望,要求自己家庭事业两手抓稳,最后躲在洗手间里痛哭;
有的职场人追着很高的目标,却没有合理的资源和方法,天天加班,夜夜失眠......
此时,抑郁发生了。
它在提醒你:
你快撑不下去了。
你该调整一下了!
放下”的过程寥寥几句,真正做到尤为艰难。
因为抑郁不仅是提醒你,
还会一次次地对你发问:
那个高不可攀的目标/执念是什么?
你又是否愿意调整或放下吗?
这些发问,也许会动摇到你的“根基”。
让你意识到,坚持那么多年的目标如此虚幻,但你却为了它们,付出了很多代价。
这些发问,也许会逼你面对自己的“无能”。
你不得不承认,现在的你没有足够的能力和资源,可以达到那么不切实际的高处。
甚至,也许你一辈子都达不到。
危险 机遇 自知 自我疗愈。
哈佛大学詹姆斯·S.戈登教授说过:
抑郁可以是一种危机。
既是危险,也是机遇,可以让我们更加自知,自我疗愈。
它更像是一个人生旅程。
有一些人在这里,改变了固有的模式。
当我们真正听到抑郁想给我们传递的信息,我们才能真正地,找到执念,去缓解抑郁。
但这个过程,需要一个强大的内心觉察和梳理。
它会推着你,去寻求帮助,去调整目标,去为自己哀悼,去真正地接纳自己。
职场妈妈可以直面现实,一个人永远做不到家庭和事业的100分;
完美主义者可以放下执念,犯点普通人都会错的小迷糊;
熬夜濒临猝死的员工,可以斗胆和上级寻求资源或目标的调整;
老好人可以放下讨好,先满足自己的需求,捍卫自己的权益.......
这些都是人生的一个大跨越。
看清自己的过高执念,
承认自己现在做不到,
甚至一辈子都没办法做到,
真是巨大的悲伤,但也是莫大的成长。
这也许,就是抑郁教会我们的大事。
也是它给我们新的人生。